通信世界網消息(CWW)今年以來,中國低軌衛星的發射頻次明顯增加,尤其是在衛星互聯網方向,已經形成了高密度、批量化的發射節奏。而從通信產業的角度看,這一趨勢并非偶然,而是國家戰略、市場需求與技術突破共同驅動的結果。
一方面,低軌衛星正在成為全球新一代通信基礎設施的關鍵組成部分。與中軌、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相比,低軌衛星因軌道高度低而具備低時延、低路徑損耗和大帶寬的優勢,這使其特別適合應對5G乃至未來6G時代對于實時通信和全球覆蓋的需求。
另一方面,國際競爭的加劇也是推動中國頻繁發射低軌衛星的重要原因。SpaceX“星鏈”計劃、OneWeb和亞馬遜Kuiper等項目都在快速搶占頻譜與軌道資源,如果我國不能及時占位,就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失去主動權。因此,快速發射不僅是產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國家頻軌權益的重要措施,更給我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產業發展機遇。
以通信產業為例,首先是通信服務能力的跨越式提升。隨著低軌星座逐步組網,手機直連衛星正在成為現實。例如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已經獲得相關牌照,華為、榮耀等手機廠商也陸續推出了具備衛星通信功能的手機,且銷量已突破兩千萬部,這標志著衛星通信正在從專業市場走向大眾消費,形成新的業務增量。
其次是產業鏈的整體拉動效應。衛星互聯網涵蓋衛星制造、發射、運營以及地面設備、服務端市場等環節,其中地面設備和服務端市場潛力最大。據相關機構測算,到2030年我國衛星互聯網整體市場規模有望突破700億元,將帶動芯片、相控陣天線、整星制造、火箭發射等多個環節的持續增長,形成完整的通信產業鏈集群。同時,衛星互聯網的應用場景廣泛拓展,除傳統的船載、機載、應急通信之外,還將加速進入低空經濟、電力巡檢、遠海測試和垂直行業專網等新興領域,這不僅給通信運營商帶來新的市場空間,也為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基礎。
最后,衛星互聯網的戰略安全價值同樣不可忽視,在地面網絡受損等極端情況下,低軌衛星能夠確保應急通信不中斷,為國防安全和災害救援等提供關鍵通信保障。
需要說明的是,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如上所述,衛星通信和衛星互聯網給我國相關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但相應的挑戰也不容忽視。
一是技術復雜度高。大規模組網需要數千顆衛星協同工作,涉及星間鏈路、自主調度和高速數據路由,而我國在“星上算力”和高性能相控陣天線等方面仍有不足,需要進一步突破。
二是頻譜資源緊張,國際協調周期長且存在不確定性,未來在國際電聯的各方博弈中,中國需要在維護權益的同時避免發生頻率沖突。
三是產業生態與標準體系尚不完善,目前跨廠商、跨網絡的互通性有限,商業模式尚未完全驗證,加之資本投入和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可能影響產業的長期發展。
總體來看,中國今年頻頻發射低軌衛星,是全球通信基礎設施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的必然選擇。具體到通信產業,衛星互聯網不是地面5G或6G網絡的替代,而是重要的補充和延伸,而未來的真正競爭力在于能否實現“天地一體、空地融合”的無縫通信體驗。目前,我國雖然正在加速追趕,但要從規模建設跨越到商業可持續發展,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推動技術創新、標準制定和商業模式等的探索,才能在全球衛星互聯網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并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篇刊載于《通信世界》2025年10月10日*
第19期 總977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