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地醫院“遭了殃”,不少醫院被勒令停業,醫生護士遭重罰,原因是有人深夜突襲查崗“抓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近日,江蘇一家鄉鎮衛生院,被人半夜發現有兩個病人不在病床上,回家睡覺去了。
![]()
結果呢?
一紙罰單下來:兩個病人算“掛床”,住院費不報銷,對醫院罰款6000元,下個月開始,直接不準收治住院病人一個月。
衛生院院長在職工大會上氣得大發雷霆,這火氣總得有地方撒吧?
于是,床位醫生被扣1000塊,夜班的醫生護士各扣500塊。
![]()
醫生只得苦笑:“我們衛生院發基本工資都困難,這下更是雪上加霜了。”
幾乎與此同時,山西一家醫院也因為幾個老病號覺得病快好了,晚上就溜回家吃飯洗澡,結果被突擊檢查抓個正著。
![]()
醫院領導拼命解釋,說這都是真實病人,不是騙保的“掛床”,只是管得松了點。
可檢查人員只認一個死理:人不在,就是掛床。病快好了為什么還住院?有騙保嫌疑。
最后,罰了醫院幾萬塊。
原來,這些深夜突襲查崗“抓人”的人是各地醫保局或醫保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們是遵照國家醫保局9月25日發文要求,統一開展全國性“百日行動”嚴查掛床住院的。結果行動一開始,各地醫院立馬“雞飛狗跳”了。
![]()
“掛床住院”說白了就是“假住院”,比如病人只白天來輸液、晚上回家,或者住院期間沒接受實質治療卻照樣產生費用報銷,本質是套取大家的“救命錢”。而醫保部門的認定標準很明確:住院期間任一時間段不在醫院接受系統治療,就可能被算成掛床。
![]()
很多人覺得“住院就是白天治病,晚上回家睡個舒服覺,沒什么大不了”,但在醫保部門眼里,這很可能被認定為“掛床住院”,屬于違規使用醫保基金的行為,性質可輕可重。
有人吐槽:“病人自己想回家,關醫生啥事?”但醫保部門不管這些,只要檢查時人不在,直接算“掛床住院”。有些醫院無奈只得“甩鍋”給醫生和護士——河北某醫院科主任放話:“誰的病人誰負責,被抓了科室不兜底!”
不少醫生于是喊冤:“我們又不是看門的!”
四川一位醫生吐槽:“除非是危重病人,不然誰愿意待在醫院?慢病患者打完針就想回家,我們勸不住啊!”“醫院不是監獄,醫生沒有執法權,怎么來約束病人呢?”“簽個保證書,警告一下,有些患者也不聽,除非是手術病人、危重病人才會老老實實待在醫院。”
![]()
山東一位衛生院領導也無奈:“小病號回家睡覺,真出不了大事,可醫保不認啊!”
不過,“掛床住院”真的還出過大事。
山東一病人術后回家睡,結果肺栓塞死了,法院判醫院賠82萬,理由是“沒充分告知風險”。
上海一病人偷偷回家高燒休克,醫院被罰巨款,就因為沒裝門禁系統。
一名心臟支架手術后的患者擅自離院回家,第二天凌晨突發疾病死亡,法院判決醫院承擔次要責任,賠償家屬17萬余元。
還有更嚇人的,廣東有家醫院,默許病人白天來輸液晚上回家,結果一年下來被查出騙保兩千多萬,十幾個醫生護士直接被判了刑,主治醫生的飯碗也丟了。
可是,醫護人員的主要職責是治病救人,現在卻要分出大量精力去“看管”病人,生怕他們跑了。這聽起來,像不像監獄里的獄警?
![]()
很多時候,尤其是在縣城的小醫院,住的都是些小毛病,打完點滴就想回家,家里舒服,這本是人之常情。
可現在,這種人之常情,成了懸在醫護人員頭頂的一把利劍。
不讓病人回家,病人不理解,覺得醫院不近人情,甚至發生沖突;讓病人回家,一旦被查到就是巨額罰款,一旦出了事就是天價賠償和法律糾紛。
無論怎么選,醫護人員都可能成為最終的承擔者。
其實,這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層次的矛盾。一方面,醫保基金是大家的“救命錢”,必須嚴格監管,防止被“掛床住院”這類行為套取、浪費,這一點毋庸置疑。另一方面,現行的住院管理模式,對于一些病情穩定、僅需間斷治療的“輕癥”患者來說,確實顯得有些僵化和不近人情。他們既需要醫保報銷,又渴望家庭的舒適,這種矛盾心理,催生了“白天住院,晚上回家”的灰色地帶。
![]()
如今,嚴查“掛床住院”行動似乎促成了一個死循環。醫保局拿著放大鏡,天天找“假病人”;醫院怕被罰,就把醫生護士變成了“獄警”;醫生護士夾在中間,一邊要跟病人斗智斗勇,一邊還得提心吊膽怕被罰。而那些只是想回家舒坦一晚的病人,稀里糊涂就成了引爆這串鞭炮的火星兒。
一個旨在保障醫保基金安全的規則,在基層執行的過程中,正在異化成一種對醫護人員的苛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它用一個冰冷的“在或不在”的結果,去衡量一個復雜的、充滿人情世故的醫療過程。
這種“一刀切”的嚴格檢查,究竟是杜絕騙保的必要之舉,還是正在逼瘋基層醫護的“緊箍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