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小長假里,幾個孩子湊在一起,除了刷短視頻,沒有別的活動。
床單往雙層床上鋪一掛,營造電影院氛圍,他們躲在里面,一待就是幾小時,吃飯要哄、出門要玩得費盡心機。
上學后,孩子還是舍不得收手,在各種間隙里,總是忍不住切換成短視頻。
“吱吱嘎嘎、嗚哇亂叫”的聲音,我聽了都感覺腦袋要炸掉,可孩子看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
眼看著孩子對短視頻的沉迷快要演變成惰性習慣,要趕緊制止。
但是硬來,孩子不情愿,還容易引發親子沖突。
想起有一次,我讀一本腦科學的書,談到哪些行為可以讓大腦變聰明,孩子非常感興趣,立馬著手去做。
所以,決定換個思路,和孩子聊一聊,短視頻是怎么讓大腦變笨的,讓他理解短視頻帶來的負面影響,心甘情愿地收斂自己的行為。
![]()
不規范的語言,拉低表達能力
孩子沉迷的短視頻里,藏著不少“語言陷阱”。
我家孩子偏愛蛋仔游戲解說類視頻,這類視頻為博得爆笑效果,往往使用雷人、不規范的語言:
比如,把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歪曲成 “蚊子咬、臭烘烘、臭水溝”,內容里還充斥著 “第三者插足”“人妖八嘎蛋” 等毀三觀表述,臟話隨口就來。
這些不規范語言正悄悄污染孩子的語言體系。
現在孩子張口就是 “CP”“來了老弟”,連叫我都不喊 “媽媽”,改叫 “兄弟”。
我問他 “在學校也叫老師‘兄弟’嗎?”
他說 “不敢”。
可我深知,語言習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不早點和孩子說清楚這類語言的問題,等習慣養成,孩子很容易在不經意間不分場合脫口而出,到時再糾正可就難了。
更讓人憂心的是,孩子原本愛讀書,曾經積累了不少規范詞匯,說話總能恰如其分用高質量表達。
可現在,亂七八糟的詞匯取代了原本的積累,連寫看圖寫話都常常說 “不會寫”,遠沒有一年級時的自信流暢。
從語言學習理論來看,兒童時期是語言習得關鍵期,孩子模仿能力極強,但對語言的辨別能力卻并不成熟。
短視頻里不規范、低俗的語言,會干擾孩子對標準語言的認知吸收,破壞語言體系規范性,進而影響語言表達能力。
這種影響一旦固化,對未來書面寫作和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難以逆轉。
語言是大腦思維的 “外化工具”,一旦形成壞習慣,大腦的思維能力就會逐漸退化。
![]()
滿腦子想著視頻內容,學習時很難專注
孩子喜歡視頻,到了癡迷的程度,已經嚴重影響了專注力。
睡前,我給他讀書,剛讀了幾句,他就開始念叨視頻內容:
什么小紫、小粉、浪哥、輝哥等玩游戲、搞笑的事情;
什么以后要當主播,解說視頻。
寫作業更心不在焉,剛寫幾分鐘就抬頭說:媽媽,以后只要放長一點的假期,我就玩游戲吧。到時候,你給我下載上,我要一個東東羊的皮膚,你就送我一個好嗎?
孩子的心思全被短視頻內容占據,完全忽略了讀書、寫作業這些該專注完成的 “本職工作”。
腦科學認為:專注力是一種有限資源,如果被其他事情占用,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就所剩無幾。
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大腦就不會積極地對知識進行加工和處理,勢必導致知識掌握不牢固。
當大腦長期處于 “分心狀態”,會逐漸適應這種低強度的工作模式,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會變得稀疏,反應速度和思維能力逐漸下降,悄悄變笨在所難免。
![]()
被動接受信息,很難深度思考
腦科學早已發現:大腦是個懶家伙,用進廢退!
看短視頻,本質是大腦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而不是主動吸收知識。
短視頻為迎合即時滿足感,把信息碎片化、淺層化,無需深度思考,只需被動接收就能獲得娛樂體驗。
當孩子習慣這種 “輕松獲取信息” 的方式,大腦會逐漸 “偷懶”,變得不愿主動思考。
大腦需要刺激才能變聰明,但前提是,這些刺激是豐富多元的積極刺激:
走進大自然觀察花草生長、在現實中與人交流、通過書本汲取系統知識。
這些刺激能讓孩子主動參與,在觀察、思考、解決問題中激發大腦活力,促進神經元形成復雜神經網絡。
短視頻顯然無法提供這樣的刺激,只能讓孩子在短暫娛樂中 “圖個樂呵”,消磨時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大腦會越來越依賴 “被動接收”,主動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會慢慢流失,悄悄變笨也就成了必然。
孩子現在做數學題就是這樣,只要題目字數多一點、或者題型沒見過,就皺著眉哭喪著臉說 “我不會”,可只要我提醒他 “再認真讀一遍題”,他讀完往往就能想出解題思路。
![]()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禁止孩子接觸短視頻,孩子的生活不可能是真空狀態。
關鍵是早點和孩子立好規矩,教會他們理性看待短視頻,學會判斷內容好壞,而不是等沉迷后難以管控,再后悔沒提前引導。
我和孩子制定了 “短視頻使用約定”:每天只能看15分鐘,看完后一起討論內容 —— 哪些部分好(比如教手工、科普小知識),可以吸收學習;哪些部分不好(比如低俗語言、錯誤價值觀),明確指出并避免模仿。
對于視頻里有價值的內容,鼓勵動手實踐:用畫畫把科普知識畫出來,用彩泥制作手工造型。
這樣一來,短視頻就從 “消磨時光的工具” 變成 “獲取知識、激發創造力的輔助”。
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短視頻只是放松的 “調味品”,不是生活的 “主菜”;學習、接觸大自然、在現實中體驗成長快樂,才是童年的 “主旋律”。
當我給孩子講了這些讓大腦變笨的原因和事實,孩子表示想變聰明,就從心里認可不再過度刷短視頻這回事,開始執行新的約定,把更多精力投入有意義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