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那些號稱“AI 驅動”的產品越來越多?
“AI 秘書”“AI 助理”“AI 管家”……個個都吹得天花亂墜。
可真正讓你覺得“哇,這玩意我離不開”的,有幾個?
事實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扎心:高達 95% 的 AI 智能體,根本活不到上線那天。
不是 AI 不夠聰明,而是——我們壓根沒教會它怎么理解人。
最近讀到一場在舊金山的閉門討論,挺有意思。Uber、WisdomAI 這些公司的工程師圍坐一圈,聊的不是“怎么寫更好的提示詞”,而是:為什么絕大多數 AI 項目,一進真實世界就崩?
他們的答案讓我恍然大悟:我們總盯著模型多強,卻忘了 AI 不是靠“聰明”活著的,它是靠“設計”活下來的。
1. 別再迷信“提示詞”了,真正的功夫在“上下文工程”
![]()
很多人以為,只要提示詞寫得好,AI 就能無所不能。(有時候我也是這么想的)
“請扮演營銷專家”“請生成一份專業報告”……聽起來很厲害,對吧?
但用久了你會發現,AI 像個“會背書但沒靈魂的實習生”——話都說對了,就是不中用。
問題出在哪?不在模型,而在上下文。
有個比喻特別戳我:大模型是土壤,上下文才是種子。
你給它一堆雜草,就別指望長出玫瑰。
AI 要回答問題,就像人寫作文。你給它的“上下文”越合適,答案就越靠譜。
這一點,我特別有體會,很多時候我使用這些 AI 工具都不是僅靠一個提示詞然后等待“抽卡”,而是會經過多次的反復補充上下文信息,最終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
真正靠譜的團隊,會像老廚師備菜一樣,精心準備 AI 的“食材”,不是什么都塞給它,而且要確保給它的信息是新的、準的以及能看得懂的(結構化的)。
說白了,LLM 只是大腦,上下文才是它看世界的眼睛。
2. “記憶”不是聊天記錄,而是一門信任的藝術
![]()
幾乎所有產品都想讓 AI “記住你”。 但這里有個微妙的邊界:貼心和毛骨悚然,只一線之隔。
想象一下,你讓 AI 推薦一部電影,它卻精準地說出你孩子的名字。你會覺得貼心,還是背脊發涼?我用 ChatGPT 偶有就有這樣的感覺。
好的記憶設計,是分層的:
個人層:記住個人偏好,比如你喜歡柱狀圖還是餅圖、喜歡魯迅風格還是莫言風格
團隊層:記錄部門常見問題,比如知道你們部門常查哪些數據;
公司層:記住公司的企業文化、規章制度、歷史決策等。
但更重要的是:你能看見它記了什么,也能隨時刪掉。
否則,再聰明的記憶,也只是監控。
3. AI 不是萬能的,人永遠在環路里
![]()
別被“全自動”、“智能體”這些詞忽悠了。 在涉及錢、安全、醫療的地方,信任才是最大的門檻。
即便不是這些領域,在任何嚴肅的工作中,你都不該完全放手 AI 來做事情。
就像我朋友說的:“我老婆死活不讓我開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不是覺得它不好,是她不信它。”
那成功的 5%,都做對了一件事:把 AI 當助手,不是替身。
關鍵輸出,人能一眼驗證;出了錯,人能立刻覆蓋;系統還會從你的修正里學習。
我特別反感很多智能體的營銷廣告,就跟之前吹自動駕駛一樣,讓你感覺可以完全不用自己動手,這樣的結果就等于你把命都交給它了。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連最先進的模型都會“幻覺”,你憑什么相信這些智能體能獨自做決定?
所以啊,別急著放手。人機協同,才是現在最穩的姿勢。
4. 聊天框不是萬能的,好產品懂得“該說就說,該點就點”
![]()
自從 ChatGPT 火了,好像所有 AI 都得塞進一個聊天框。 但說實話,叫個網約車,我寧愿“點點點”,也不想跟手機嘮嗑。
自然語言確實能降低門檻——比如讓新手也能查數據、寫代碼。 可一旦有了結果,誰不想直接拖拽調整?把餅圖換成柱狀圖,打字多累啊!
真正聰明的產品,是混合交互:用聊天“進門”,零學習成本;用圖形界面“干活”,高效又安心。
AI 出圖(比如即夢)就是個好例子:先打字描述,生成后立刻切到圖形編輯——祛痘、去水印、局部重繪,點選就行。這時候,GUI 比嘴快多了。
5. 好的AI系統,會“看菜吃飯”
![]()
很多人以為 AI 就是調 GPT-4(或者其他某模型) 一勞永逸。 但真正高效的系統,更像個“精打細算的管家”:
簡單問題(比如查天氣),交給本地小模型,又快又便宜;
復雜分析,才請大模型出馬;
關鍵決策,甚至讓兩個模型互相校驗,防出錯。
這叫“模型編排”——不是炫技,而是讓 AI 在速度、成本和準確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而且它還能越用越聰明:哪些任務小模型就能搞定?哪些必須上“王牌”?系統自己會學。
未來的 AI,不是“一個模型打天下”,而是會調度、懂分寸的協作者。
?? 寫在最后
這場討論讓我想通了一件事:
真正能跑起來的 AI,拼的從來不是誰家模型更大、API 更快,而是四個扎扎實實的“基本功”:
上下文質量——它能不能聽懂你話里的真正意思;
記憶設計——它會不會記得你是誰、習慣什么;
編排可靠性——它能不能在成本、速度和準確之間聰明權衡;
信任與體驗——你敢不敢把重要的事交給它。
95% 的 AI 智能體失敗,不是因為模型不夠強,而是因為這些“支架”沒搭好。
AI 不是調用出來的,是設計出來的。
所以下次你再用一個 AI 工具,你也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來審視它。別只問“它聰明嗎?”,也問問:“它真的懂我嗎?”
如果你也在用 AI(工作 or 生活),歡迎聊聊: 你遇到過最“懂你”、最“靠譜”的 AI 工具是什么? 或者,最讓你覺得“這玩意根本不靠譜”的又是什么?
本文由「AI 范兒」出品
我每天都在更新,如果你覺得這些內容對你有用,
那我們就加個關注、交個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