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剛過去的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比20世紀均值高出1.29攝氏度,海冰面積持續萎縮,正是北極因高溫出現的狀況。這背后是一個肉眼難察的現象,地球正在悄悄變暗,很少有人注意到,反射回太空的陽光越來越少的,尤其是我們所處的北半球。
氣候學上的反照率下降,才是這種變暗的本質,與我們白天感受的光線無關。地球的反光本領,可用反照率來理解,九成以上的陽光,能被白色的冰雪反射,而一成左右的陽光,僅能被深色的海洋和陸地反射。更多太陽能量以熱量形式留在地球上,往往是這種反光本領降低后出現的情況,原本穩定的能量平衡也隨之被打破。2001到2024年的衛星數據,被NASA和挪威的科學家分析后,證實這一趨勢正在加快。
![]()
最直觀的推手,是北極的冰雪消融。北極海冰與高緯度積雪日漸消融,源于地球溫度的持續升高,白色的反光覆蓋層被深色的海面和土地取代。惡性循環,就這樣形成了,吸收的熱量越多,冰雪融化得越快,反光本領就更弱,地球也就更熱。歷史第二低,是2024年南極海冰覆蓋率已降至的水平,北極的情況只會更嚴峻。
清潔空氣也帶來了意外副作用,這一點更值得留意。中國、歐洲等地的氣溶膠排放大幅減少,源于這些年北半球區域多國對污染治理的加強。像遮陽傘一樣反射陽光,還能幫助形成反光性強的云層,是這些懸浮在大氣中的微小顆粒原本的作用。東北太平洋的暖團事件,甚至因我國大氣懸浮顆粒減排而間接加劇,那里的海洋熱浪因此變得更頻繁。這類顆粒在南半球反而增多,原因是澳大利亞山火和火山噴發的影響,變暗趨勢被暫時抵消,南北半球的反光率差距也越來越明顯。
![]()
其實已經悄悄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是這一趨勢引發的影響。夏天的熱浪變得更長更強烈,正是北半球各地吸收多余熱量所致,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的區域,還包括北美、歐洲和亞洲。能量失衡,和2024年北美西海岸的海洋熱浪、華北的持續性悶熱都脫不了關系。季風和降水模式可能被能量分布的改變擾亂,這一點更為嚴重,農業生產和水資源供應受影響,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也都會被波及。
目前的觀測還有局限,科研人員也如此表示。很難完全區分這是長期趨勢還是短期波動,只因24年的數據在氣候研究中不算漫長。十分復雜的,還有云層的變化機制,至今仍是難題的,是精準算出它和反照率、大氣懸浮顆粒的相互作用。和20世紀因太陽輻射減少導致的現象不同的,還有現在的變暗,不能用舊經驗判斷新問題。
![]()
自然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本質上就是地球的反光變化。意外觸發了氣候連鎖反應的,即便清潔空氣本是好事,氣溫上升的結果是冰雪融化,加劇溫度升高的原因也是冰雪融化。氣候系統遠比想象中復雜,這一點被我們意識到了。
夏天的極端高溫越來越常見,冬天的降雪也變得不規律,或許你已經感受到了。地球變暗,或許與這些看似零散的氣候異動都有著深層關聯。哪些明顯的氣候異動還出現在了你身邊,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