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YZLX 編輯|路知遙
一場事故,一次討論,一系列質疑,一場來自資本的反噬。這樣的劇情在小米身上再次上演。
10月13日,小米集團港股暴跌近5.7%,報收49.080港元,在資本市場上蒸發了近300億港元。這一天,成都天府大道(參數丨圖片)上那輛燃燒的SU7,與暴跌的股價曲線一起,構成了中國造車新勢力們最不愿看到的畫面。當速度遇上安全,所有光鮮的銷量數字,都顯得那么不堪一擊。
這已不是小米SU7第一次陷入安全爭議,從年初至今,關于小米汽車事故中的碰撞起火,車門無法打開,輔助駕駛失靈的討論就從未停止。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10天里,至少有三起涉及小米SU7的交通事故引發公眾關注。
國慶假期期間,1818黃金眼報道稱,浙江嚴女士的小米SU7Max在杭州余杭露營時啟用自助代客泊車,車輛識別車位后突然沖向斜坡,徑直滑入草坡撞上涼亭石板。行車記錄儀顯示,嚴女士丈夫情急之下上前阻攔摔倒,周邊游客受驚躲避,所幸未造成傷亡。
在隨后的10月9日,多家媒體報道稱,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一輛小米SU7在澳前碼頭翻過路牙墜入海中,造成駕駛者死亡。
而在成都的這一次,多人目睹事故的慘烈畫面,試圖徒手救援卻無法打開車門,導致消防最終只能選擇用電鋸切割車身,種種事故細節已經引爆了公眾對科技公司造車的質疑。
![]()
01
代價:三年造車的技術債
小米公司于2021年3月宣布造車,2024年3月首款車上市,2024年目標交付10萬輛,小米汽車用三年時間走完了傳統車企五年甚至更久的路程。雷軍把這叫做“效率革命”,資本市場因為出色的銷量表現而為這種速度買單,但汽車工業一百多年的積累,以及頻頻發生的原則性安全問題也在告訴我們,這樣的速度背后依舊有著并不可靠的那一面。
傳統車企為什么要花4-5年研發一款車?因為需要在各種極端工況下進行上千次測試,積累足夠的安全冗余數據。為什么車門應急開啟機制在行業內有嚴格標準?因為這是用無數次事故教訓換來的安全共識。為什么電池包的碰撞防護設計如此復雜?因為在高能量密度與安全性之間找到平衡,需要長期的技術沉淀和反復驗證。
這些看不見的技術債,小米汽車只用三年時間,真的就能還清了嗎?
![]()
這次成都的事故發生時候的車門應急開啟機制,電池包碰撞防護設計,斷電后的機械應急措施等等這些理所應當的基礎設計,在小米汽車上成了最大的漏洞。在被巨大流量推動的現實下,小米不得不接受被流量反噬的結果。
在這次事故后,消費者最希望了解的是,小米汽車在智能座艙,OTA升級和生態互聯這些看得見的地方下足了功夫,那在車身結構,被動安全以及應急救援這些看不見卻更關乎生命的地方,是否投入了同等的精力?
小米汽車的問題,其實是所有跨界造車企業必須面對的靈魂拷問,當企業用互聯網思維做汽車時,是否真正理解了“汽車”這兩個字背后承載的生命重量?
02
股價:資本市場的不信任投票
![]()
從股價圖表可以看到,小米集團近3個月跌幅超過20%,10月13日單日暴跌5.7%,成交額放大至239.6億,這是股市上典型的恐慌性拋售。宏觀數據上來看,小米集團-W(01810)從52周高點60.65港元到今日的49.080港元,跌幅遠超同期其他新能源車企在類似事故后的表現。
此前,理想汽車曾因斷軸事件引發爭議,蔚來ES8也曾發生自燃,相關股價都受到類似影響,但很快波動回均價。為什么這次小米汽車遭遇的懲罰如此嚴重?追根究底,投資者擔心的不是一次事故,而是系統性問題。
梳理2025年以來小米SU7的所有安全爭議,事故起因有碰撞起火,剎車失靈,輔助駕駛事故,以及此次的車門無法打開。這些問題指向同一個結論,那就是這臺車的安全冗余度還不夠。資本市場最敏感的就是系統性風險,如果只是個例,可以用概率事件解釋,但當問題開始聚集,市場就會用腳投票。
小米汽車在安全爭議疊加下導致的品牌受損,會不會拖累集團整體估值?小米手機、IoT業務本來表現不錯,但如果汽車板塊成為無底洞,整個集團的故事就講不下去了。
03
模式:互聯網基因的雙刃劍
小米造車最大的優勢是什么?智能化、生態化、用戶運營,這些都是互聯網公司的拿手好戲。小米SU7的智能座艙確實好用,與米家生態的聯動確實便利,社區氛圍確實活躍。但這些優勢,在生命面前都顯得輕飄飄。
![]()
華為和小米,同樣是科技公司跨界造車,為什么華為選擇了“不造車”的模式?
因為華為很清楚汽車工業的復雜度,不是一家科技公司短期內能夠掌握的,所以選擇和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以及上汽深度合作,用自己的智能化能力加持傳統車企的制造經驗。“華為不造車”不只是一句口號,如果換一個角度看,也可以看作是華為對自身和行業的一種理解。
相比之下,小米選擇的是全棧自研,從汽車設計到制造都要自己來,這對一家互聯網公司而言風險更大。其中尤其需要反思的是,用迭代思維做車,又能承受多少次“版本bug”?手機可以召回,軟件可以熱更新,但生命只有一次。汽車行業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應當敬畏生命,敬畏規則,敬畏行業積累。
寫在最后:速度與生命的平衡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一場閃電戰。比亞迪用刀片電池突圍,蔚來用換電模式破局,理想用增程路線逆襲,每一家成功的車企,都在速度與穩健之間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小米現在面臨的,正是這道必答題。當銷量目標與安全標準發生沖突時,該如何處理?當交付壓力與質量把控產生矛盾時,又如何取舍?
凌晨那場大火給了所有造車新勢力一個警示,在汽車這個行業,沒有快速試錯的機會,每一次失誤,代價都可能是生命。雷軍說過:“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這句話很美好,但前提是,這份美好,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