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次獲得諾貝爾獎(下稱「諾獎」)的主題,搞不好小孩比大人還懂!
我家愛看漫畫《工作細胞》的兒子,一聽到諾獎新聞說到調節性T細胞,立刻開始滔滔不絕地解釋它的功能,結果和NHK(指媒體日本放送協會)后面播的解說內容幾乎一模一樣,超震撼XD!
新聞里說到諾獎時,我還想說這個名字好熟,結果果然是《工作細胞》里那個大姐姐啊!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些與眾不同,它所涉及的醫學主題已經有了一個二次元形象。
在流行的日漫《工作細胞》中,她身著干練制服,以一個成熟聰明又冷靜的女性形象出現,名為調節性T細胞。其角色設定是,負責壓制免疫細胞暴走攻擊人體的正常細胞。
![]()
發現這種細胞的,就是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日本科學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
而美國科學家瑪麗·布倫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爾則找到了與之相關的基因,進一步印證了坂口的論斷。這3人的研究成果,加深了科學界對免疫系統如何運作的理解,推動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
這個「大姐姐」——調節性T細胞的發現及相關研究有多重要?
簡單來說,調節性T細胞在體內占比并不大,但其數量的微妙變化,都可能給身體帶來很大影響。
如果它的數量異常減少,壓制不住免疫細胞的攻擊,人體就可能患上I型糖尿病、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等疾病(此前,演員周海媚就因為罹患紅斑狼瘡去世)。
如果它的數量異常增加,免疫細胞被壓制過度,則可能會出現腫瘤、感染等風險。
然而,發現它的過程并不容易。當初,坂口針對調節性T細胞的研究,長期被學術界排斥、否定,甚至免疫學領域的權威還直斥其論述為「偽科學」。
在前半生,坂口大多時候都要頂著「異端」的標簽往前走。
![]()
2025年10月6日,日本大阪,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日本大阪大學免疫前沿研究中心教授坂口志文出席新聞發布會。@IC photo

獲得諾獎后,坂口已經是一個74歲的老人。在記者會上,年輕的后輩們對這位科學家產生了全方位的好奇。
您怎么安排自己的休息日?
他悶著頭看書,天黑了,就在屋里來回走1個小時,這就是休息。
妻子紀子的回答引得臺下不少年輕人發笑。坂口坐在臺上,大多時候,他都只是瞇起眼睛笑。
一位好友兼學術同行談到他的性格時說:
他表面上看似平靜,但內心深處卻燃燒著熱情。
當我聽到諾貝爾委員會叫出他的名字,我的心砰砰直跳,渾身起雞皮疙瘩……這一天總算來到了。
![]()
獲得諾獎后,坂口志文接受媒體采訪
這場關于調節性T細胞的漫長研究,成為他看似溫吞、順從的人生里一次絕不妥協的反抗。
出生在教師家庭,熱愛文學、哲學和美術,他曾經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或雕塑家。但最終,坂口還是順從父親要求、家族傳統學了醫,考入京都大學醫學部。這種開局發生在不少東亞家庭里。人生選擇,父母之命。
年輕時的坂口實在不能算耀眼。哪怕在獲得諾獎之后,當同學說起他來,只記得他安靜、刻苦。母親在世時曾評價他,「是個挺有耐心的普通孩子」。
不過,母親的話點破了坂口人生的題眼,他的確有耐心。以至于當他變成老人,仍在不同場合反復對后輩們強調:「一切都需要時間。」
變化是慢慢發生的,包括人生的興趣和志業。
![]()
2010年9月15日,日本京都,時任京都大學教授的坂口志文接受采訪
當初在醫學院,坂口并沒想過要做科研。直到他接觸到一份由名古屋愛知縣癌癥中心發表的報告稱,當小鼠被切除胸腺后,出現了類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炎癥,也就是說,小鼠的免疫細胞向自己的身體發起了攻擊。
免疫系統明明負責抵抗細菌和病毒,竟也會反過來攻擊身體。
我們可以區分自己和他人,免疫細胞又該如何分辨敵我?
由于胸腺負責促進T細胞的發育與分化,這種細胞又是免疫系統的指揮中樞。一旦割除胸腺,便引發了自身免疫性疾病,這讓坂口覺得「這個現象肯定與T細胞有關」。
當時,愛知縣癌癥中心是日本第三家癌癥中心,該中心是一個利用動物實驗進行尖端癌癥研究的機構。
我喜歡思考疾病的發生機制,所以在研究生階段加入病理學系,但我對病理解剖學并不感興趣。
思考再三,他決定從京都大學研究生部退學,在沒有薪酬的情況下加入了該中心,專攻免疫學研究。為了生計,他每周都去醫院里值幾天班,剩下的時間用來專攻免疫系統的研究。
在那里,坂口研究的切入點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這些病類型繁多,不同病種間還存在重疊。比如,部分I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時患有甲狀腺、胃或者腎上腺方面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那時人們的認知存在誤區,認為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源于一個原本就有問題的免疫系統。
1983年,坂口獲得博士學位后赴美留學,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4所高校繼續從事研究。2年后,他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如果移除某些T細胞,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會發作。于是他提出了「存在一種抑制性T細胞」的假設,認為除了傳統學界為T細胞定義的「攻擊」職能,還有「抑制」的職能。
![]()
「殺傷性T細胞被調節性T細胞控制住了!」
坂口志文獲得諾獎后,《工作細胞》漫畫作者清水茜,在推特上創作了一幅漫畫表示祝賀。@yellow_flame_
這時坂口只有34歲,只是通過小鼠實驗便提出一種學界從不存在的假說。
他記得當年在論文發布之后,有人覺得不可思議,評論道,「居然還有人做這種研究」。畢竟在此前20年間,全球醫學界一直認為T細胞的主要職能就是「進攻」,人們對此進行了反復論證。如今他要動搖這個發現,那學界過去20年的努力又算什么?
坂口變成了主流學界的「異端」,這無異于宣布一個老實人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活成了世界公敵。
研究初期,他沒有更確鑿的證據證實這種「抑制性T細胞」的存在,科學家同行傾向于將他的發現定義為一種嘩眾取寵的伎倆,無人在意他的研究。朋友們也不斷勸他放棄。當時,免疫學界有位重要人物叫伊桑·謝瓦奇,更是批評坂口的研究是「偽科學」。
自然,這樣的研究想要獲得經費也并不容易。「最艱難的時候,資助只剩一年期限,我也不知道能否續期。」坂口回憶道。
過往的人生里,坂口很少與主流觀念唱反調,從讀書、選專業到工作皆是如此,甚至為了不讓簡歷有「空窗期」,他還在一家醫院的輸血部工作過,即便這份工作與自己的研究南轅北轍。
但是這一次,他很堅持。

顛覆主流學術觀點并非易事,提出假說意味著坂口需要開啟一條漫長的自證之路。
自身免疫性疾病誘因多樣,基因突變、輻射、化學物質、病毒感染等都會引發免疫系統攻擊自身。傳統的觀點認為,是這些外因引起了自身細胞組織的突變,但免疫細胞本身不會攻擊正常的自身細胞。
坂口卻覺得,每個人都有攻擊自身細胞的免疫細胞,只不過這種破壞力被另一種具有抑制性的T細胞「捆住了手腳」。
身體正常運作就如同駕駛一輛汽車,不能只踩油門,這種抑制性T細胞就如同「剎車閘」,我們要將車速控制在合理區間,而免疫系統也需要微妙的平衡。
![]()
《工作細胞》真人電影版劇照
他需要逐一證明這種抑制性T細胞參與了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機理。在接下來的8年里,為了支撐自己的研究,他在美國嘗試申請各種各樣的獎學金,也頻繁收到拒信。好在,最終他幸運地獲得了一個基金會的資助。伴隨著研究推進,他也在學術期刊上陸續發布研究成果,但依然難以撼動學界的主流認知。
在美國多年,研究所依舊不認可坂口,他開始擔心自己的去留。那時紀子覺得,除了回日本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找個地方安定下來,再試一次」。
1990年回國后,坂口在輾轉幾家研究機構后,前往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任職。由于研究并不受歡迎,經費短缺的問題依然困擾著他。他說,那時最大的困難就是缺錢。
有時我在想,如果經費再多點就好了。
孤立無援的日子里,夫妻兩人撐起了實驗室。他的愛人紀子當科研助理,幫他養實驗室里的小鼠,處理實驗的細節,這樣能節省不少經費。
然而,他的論文一度無法發表。他把論文投到免疫學的頂級期刊《免疫學雜志》,而其主編恰恰是斥責其研究為「偽科學」的伊桑·謝瓦奇。
謝瓦奇算是「抑制性T細胞假設理論」的「頭號黑粉」,只要有涉及到「抑制性T細胞」相關字眼的論文投向他主編的美國《免疫學雜志》,都會吃閉門羹。
也就是說,只要坂口還堅持他的判斷,論文就永遠無法發表在免疫學頂級期刊上。
曾有其他免疫學家評價坂口道:「因為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他的研究長期遭遇各種阻力,換作普通人早都受不了了。」對此坂口苦笑道:
可能是我神經粗如烏冬面條,其實也沒覺得自己遭遇不公。
困境實實在在存在。想起那段日子,紀子只是總結道:
我們每天都堅持實驗,每次看到新的數據出現時,我們就興奮得不行。就是這些小小的時刻,一直支撐著我們走到今天。
![]()
2025年9月24日,日本大阪府吹田市,坂口志文與妻子紀子接受采訪。
好在謝瓦奇并未對坂口的論文一棍子「打死」。他把論文交給自己的一位博士,囑咐她針對坂口的研究進行追蹤測試。實驗結果再次證實了坂口的結論。這意味著,坂口的實驗是可復制的。在科學領域,實驗的可復制性是一項研究是否嚴謹可靠的關鍵。此后,謝瓦奇邀請坂口再度投稿,并最終刊發了他的論文。
1995年,坂口終于在《免疫學雜志》上發表了那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記載著一類全新的T細胞,他將其正式命名為調節性T細胞,這種T細胞表面攜帶著CD25蛋白作為其關鍵標志物,正是這些調節性T細胞在體內充當著「剎車閘」,維持著免疫系統的平衡。
坂口獲諾獎這天,一位學界同行在社交媒體上回憶稱:
我還記得當年謝瓦奇談論起他的論文時說,「我們為什么不讓這個瘋狂的想法通過呢?」那時候,幾乎所有審稿人依舊對他的研究表示高度懷疑。
如果看他的履歷,坂口的科研生涯都是以10年為單位,這也是許多科研人員的路。這條漫長的時間軸上偶有奇跡,但在大多日子里,坂口都如行走在一條沒有盡頭的隧道中,他承認自己「一度一度想放棄」。
最后的轉機發生在2001年,供職于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究人員布倫科和拉姆斯德爾發現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罪魁禍首。
他們在一些患有IPEX綜合征(一種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小鼠和兒童體內發現了一種有缺陷的基因。這是一種名叫Foxp3的基因,它的突變會導致其患上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年后,坂口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將Foxp3基因突變與調節性T細胞聯系起來,進一步印證了調節性T細胞的存在,而Foxp3基因則是掌控調節性T細胞的主要開關。
這時,距離坂口提出假設已經過去了近20年,版圖終于有了最后一塊。
![]()
從左至右,瑪麗·布倫科、弗瑞德·拉姆斯德爾、坂口志文。@諾獎委員會

獲獎這天,日本首相石破茂給坂口打電話道賀。石破茂向他說起家人因癌癥離世的事情,然后問坂口:「夢想成真的時刻何時能到來?」
坂口回答道:「20年內,癌癥可治。」
目前,調節性T細胞的發現尚未直接轉化為臨床應用,但它為許多不明原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治療的靶點。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祁海對《中國科學報》解釋道,以癌癥治療為例,科學家試圖抑制或清除調節性T細胞,以解除免疫系統的「剎車」,解放被困住的免疫細胞,讓它們全力「追殺」癌細胞;而在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中,則希望增強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通過重建免疫耐受,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
很多年輕人問坂口,突破的秘訣是什么?
坂口回答道:
在這個時代,你只需在谷歌上搗鼓一下,就能獲取知識。但如果你想做某件事,就得花時間。你要堅持下去,一直堅持,有趣的事情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生,但這不僅要你自己的努力,也需要他人的努力和時代的進步。
比如在這個漫長的故事里,他的重要合作伙伴還有布倫科和拉姆斯德爾。
布倫科在1991年從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博士學位,換過很多家公司,直到2008年,在美國西雅圖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獲得了一份項目經理的工作,一直工作到現在。獲獎這天,她在網上甚至還沒有屬于自己的詞條。直到第二天,委員會終于撥通布倫科的電話,她才發現前一晚那串來自瑞典的號碼原來不是詐騙電話。
至于拉姆斯德爾,諾獎委員會一直沒聯系到他。
他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博士學位,如今是美國舊金山索諾瑪生物治療公司科學顧問。
找不到本尊,來自全世界的「線人們」開始拼湊他的模樣。不同于坂口內斂、嚴肅的風格,他是個開放、熱情的美國人,只要學術上有一點突破,就得去酒吧慶祝一番。7年前,他的同事詹姆士·艾利森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他曾友情出鏡并興奮地說:
作為一個科學家,也作為艾利森的朋友,我非常激動!
如今當主角變成他自己,全世界都在找他。后來人們才知道,當時他正在和妻子在一座山里露營。
我們被大雪困住了,完全與外界失聯,那里幾乎沒有信號,而且我手機還開著飛行模式。
直到第二天,兩人路過一個小鎮時,手機終于通網,妻子的手機瞬間涌進了200多條信息。
諾獎的消息,終于抵達。
本文轉載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不茍求正確,只好好說話。麥子熟了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