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中國多地抗戰歷史主題紀念館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歷史教育模式,從觀察式向沉浸式、參與式轉變,讓歷史學習更具互動性和吸引力。近年來中國紅色文旅蓬勃發展,既可以強化集體歷史記憶,傳承和平價值觀,又能帶動就業,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實現了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雙贏。作為二戰東方主戰場,中國通過技術驅動型歷史教育,在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維護多邊體系與和平方面為全球樹立了范例。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
作者:冉琰杰
五邑大學僑鄉文化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副教授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世界各地舉行了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雖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它們有著共同的目的:銘記苦難,緬懷先烈,反思歷史,啟迪當下。
今年暑期,山西陽泉百團大戰紀念館的參觀人數同比增長了五倍多;安徽涇縣云嶺鎮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開設情景思政課課堂,已有兩萬多名游客通過《戰火中的家書》重溫抗戰歲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每天接待觀眾2.5萬人次;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也迎來參觀高峰,日平均參觀人數逾9500人,比往常高出58%。
近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化教育模式經歷了重大轉變——從觀察式講述轉變為沉浸式、參與式實踐。
在人工智能 (AI)、虛擬現實 (VR)、增強現實 (AR) 等技術的輔助下,參觀者可以與犧牲的烈士“交談”,在當年的戰場上“行走”,在野戰醫院里“探索”。例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利用數字技術還原了地道戰場景,參觀者可以親身感受其精巧設計,并在數字紀念墻向先烈們致敬。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通過多面投影映射、全息顯示、VR、AR、裸眼3D等技術打造全沉浸式數字展廳。這種觸手可及的全新參觀體驗,有助于擴大公眾參與,同時支持數字基礎設施的可持續運營。
![]()
圖片來源:中新社
AI技術使個性化旅游路線和更具吸引力的敘事形式成為可能,將無形的知識轉化為有形的個人體驗。智能問答機器人和虛擬歷史向導可以實時回答復雜的問題,將單向的參觀變成交互式對話。在這些技術的加持下,歷史不再是靜態的、單調的敘述,而是動態的、互動的、多維的學習過程。
在全球沖突頻發、單邊主義和地緣政治緊張加劇、歷史敘事日益碎片化的時代,中國將數字創新融入歷史教育和記憶塑造實踐,向世界傳遞了一個強有力的信息:創新技術驅動的戰爭歷史教育可以在遺產保護和共同體建設之間架起橋梁。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堅定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保存真實而深刻的戰爭歷史記憶,有利于維護和加強現行多邊體系。只有讓公眾更加深刻地了解過去所犯下的錯誤、遭受的苦難和吸取的教訓,才能為未來的改革和進步創造空間,進而凝聚對和平的共識。這也始終是邁向和解、消弭國際爭端的關鍵一步。
在此背景下,中國蓬勃開展的戰爭歷史教育,特別是注重沉浸式體驗和教育功能的紅色文旅的興起,在還原歷史真相、保存戰爭集體記憶方面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可復制的生動范例。
![]()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些文化實踐正展現出可觀的成效。紅色文旅的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精神穿透力之深,使其在世界各地的反戰紀念活動中獨樹一幟。根據《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3)》,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數已突破20億人次,市場規模近萬億元。
歷史主題游學活動和博物館參觀可以吸引政府公共投資,增加非農就業,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進而提升革命老區居民的收入和福祉。
中國將豐富的歷史資源轉化為經濟資產,在歷史教育中開創了一種雙贏模式,既保護了文化,又對區域經濟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為資源有限的地區開辟了一條振興之路。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歷史教育,而更體現了一種新發展理念,實現了經濟發展、技術創新和社會治理的三位一體。這一模式為那些面臨農村衰落、外來文化侵蝕和增長不平衡問題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國的抗戰歷史教育不僅是一種文化和經濟現象,也向世界傳達了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重要價值觀。中國是二戰東方主戰場,也是戰后國際秩序與和平的維護者。對于歷史記憶,中國強調其完整性、真實性和教育作用,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主題旅游的興起,向世界發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只有銘記戰爭歷史,深入挖掘其意義,將戰爭時期的故事廣為傳頌,才能跨越時空,持久地從中汲取教訓,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為和平提供啟迪,為發展注入動力。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Memory, meaning and momentum"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杜娟 唐文若
編輯:張釗
![]()
![]()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