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605年的歷史遠不止“生活畫卷”,更包含了諸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
“我以前從沒想過會接觸古建筑,更沒想過能走進故宮工作——這大概就是‘命’吧。”提起與故宮的結緣,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的語氣里滿是感慨。而這場持續22年的相守,最初始于一個巧合。
2003年春節后,眼看同學陸續敲定工作,周乾找到了一家知名設計院,約定3月7日下午簽約。然而就在這天中午,一位同學臨時回宿舍取東西,接到一通電話。電話的內容是邀請周乾到故宮面試的,這徹底改寫了他的人生軌跡。
后來,故宮博物院人事處的工作人員笑著告訴他,他的簡歷是在掃地時在夾縫中發現的。2003年8月,這位被“掃”進宮的新同事,正式成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的一員,從事古建筑科學評估工作。初入故宮時“懵懂而又無知”的周乾,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太和殿百年大修。他先后參與了太和殿三次間正身順梁榫頭下沉與加固分析、太和殿西山挑檐檁大變形安全評估等工作。這些太和殿大修前的“體檢”,從安全角度為太和殿大修提供了重要的施工依據。
![]()
2006年,周乾在太和殿屋頂工作照。(圖/由被訪者提供)
十幾年來,他積累了豐富的古建筑力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發表論文近200篇,并于2021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2年來,周乾的身份也在不斷變化:從學生到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再到副研究館員,最終成長為研究館員。
如今,周乾帶著最新著作《故宮生活志》與公眾見面。這本書跳出了單純的建筑研究,從故宮的建筑設計切入,細致還原了明清宮廷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歷史文化。
![]()
《故宮生活志》書影。(圖/由被訪者提供)
在他眼中,紫禁城605年的歷史遠不止“生活畫卷”,更包含了諸多不為人知的細節。以工科學者的治學角度,做好史料查詢和現場調查,還原故宮真實的歷史文化細節,把它們掰開了、揉碎了,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給公眾聽,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他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
以下為《新周刊》對周乾的專訪實錄。
傳統文化和生活智慧, 藏在故宮建筑里
《新周刊》:你的新作《故宮生活志》以生動有趣的文風帶領讀者進入古代紫禁城的生活,這些不為人知的生活細節,你是如何進行考究的?
周乾:我是工科出身,有“講證據、重邏輯”的治學習慣。寫《故宮生活志》這本書時,我也是從工科學者的角度出發,通過史料查詢、現場調查、科學分析、客觀論證等方式,來解讀明清宮廷生活的真實歷史文化細節。另外,網絡上關于故宮歷史文化的各種傳聞,我從來不相信,更不會以訛傳訛。
關于我的寫作特點,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書中提到武英殿的“露房”,在清康熙時期曾經為西藥房。我先后查閱了清代吳振棫的《養吉齋叢錄》、姚元之的《竹葉亭雜記》等文獻,里面記載露房位于武英殿的東稍間(最東邊那間房)。露房內儲西藥和花露,人員包括雜役和醫生。露房除了存西洋藥外,還是制造藥露的場所。
![]()
(圖/《甄嬛傳》)
關于露房里的西洋藥,這些文獻明確“巴爾撒末油”可以治刀傷,“德里鴉噶”可以治脾胃虛弱,“龍涎香”可以治心臟病。我又去武英殿現場調查,了解露房的布局特點。另外,我還翻了宮廷醫學檔案,注意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2月,法國傳教士張誠等人研制了“龍涎香露”,這也與露房密切相關。基于對上述成果的匯總,我撰寫了露房的相關內容。
《新周刊》:故宮建筑中隱藏著許多古人生活的智慧,那些巧妙的布局和設計,對現代生活有何啟示?
周乾:故宮建筑的布局和設計,蘊含了非常豐富的古代生活智慧。我在《故宮生活志》里寫得比較詳細。比如在東華門與文華門之間,有一組紅墻綠瓦的建筑,在紅墻黃瓦中十分顯眼。這里俗稱“南三所”,曾是皇子們居住、生活的地方。我在書中對綠色瓦頂進行了解讀:古人篤信“五行五方五色”的說法,五行中“木”位于東方,與青色對應,主生長;皇子們承載著國朝未來的希望,故與“生長”對應。因此《國朝宮史》記載:“凡大內俱黃琉璃瓦,惟此用綠,為諸皇子所居。”在此基礎上,我在書中結合詳實的史料,講述了明清皇子學習和生活的往事。
![]()
(圖/《故宮100》)
又比如,關于紫禁城的“冰箱”,我在書中對它的科學性進行了解讀。現代冰箱能提供較低溫度,甚至可達冰點以下,這有利于食物保鮮及夏季消暑,然而缺點也很明顯:有不同程度的噪聲,加劇溫室效應。故宮里的古代冰箱不僅綠色環保、無噪聲污染,而且使用方法很簡單:在冰箱內放入冰塊,蓋上面板;在箱座架子內放入接水盆,與箱體底部出水口位置對應。箱體內的冰塊融化,產生涼氣,使得冰箱內的美食降溫;涼氣由蓋板上的錢紋孔向上冒出,逐漸散發到室內空間,使得室內降溫,因而兼具了“空調”的功能。
![]()
故宮里的冰窖。(圖/由被訪者提供)
故宮建筑隱藏的傳統文化及生活智慧,值得今天的我們研究、學習和傳承。
故宮歷史文化不能亂講, 要有可信依據
《新周刊》:在這22年的研究中,有哪些發現最讓你感到意外或印象深刻?
周乾:印象最深的其實還是防火。紫禁城到今年605歲了,其間的歷史極其豐富而又充滿滄桑。如果讓我給紫禁城作歷史定性,那我想說的是,它是一部“火災與消防史”。這是我多年來學習、研究故宮歷史文化的最大感受。
紫禁城70%以上的建筑都遭受過火災,損失極其慘重。以太和殿為例,當你進入太和殿廣場,看到矗立在三層臺階之上的太和殿時,會贊嘆它的雄偉、壯觀與威嚴。可是,你是否知道,太和殿在歷史上至少遭到5次焚毀,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第5次復建的樣式。它現在的規模,只有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建時的一半。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火災。
![]()
(圖/《甄嬛傳》)
我在《故宮生活志》中,對紫禁城在歷史上的防火措施也進行了解讀。其中既有藻井、“門”字不帶鉤、螭吻、黑色“克火”等古代防火信仰,也有金水河、水缸、防火墻、防火建筑、滅火槍等包含了古代防火智慧的設施。防火貫穿了紫禁城的歷史,構成了故宮古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我對故宮“火災與消防史”有深刻感受,所以很愿意用筆墨講故宮防火。
《新周刊》:你希望通過書寫故宮,向公眾傳遞什么?
周乾:我寫故宮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準確講好故宮故事。一方面,公眾參觀故宮的動機不同。有的是來學習古建筑、藏品專業知識的,有的是來欣賞古建筑造型、色彩的,有的是想知道皇帝在哪里上朝、在哪里睡覺的……這些多樣化的參觀訴求,都體現了公眾對故宮的喜愛,對其中包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從參觀故宮的公眾總體來看,關注古建筑力學者,只是一小部分。實際上,我每天接觸更多的,是對故宮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公眾。面對他們關于故宮歷史文化的提問,如果我答不上來,那是有損故宮學者的形象的。
![]()
(圖/《紫荊城》)
另一方面,故宮歷史文化需要被正確解讀。參觀故宮的絕大部分公眾,都有導游陪同。很多導游的知識水平有限,又因為不同原因,未能掌握故宮歷史文化的基本常識。因而他們在給公眾講解知識、解答疑問時,往往憑空編造了很多內容。
比如,2015年5月的一天上午,我推著自行車,由東向西穿過午門北廣場時,注意到一位導游興高采烈地指著太和門屋頂的神獸,給游客講它們的來歷。導游說:“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很多神仙,他們在一起做游戲,累了就下來人間,落在屋頂上,變成了神獸,這就是故宮屋頂上有很多神獸的原因。”我一聽大吃一驚,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
(圖/《故宮100》)
故宮古建筑屋頂的神獸,其實最初的功能是保護屋脊。因為斜脊為屋面兩個坡的交線,既有坡度,鋪瓦的泥巴也非常厚。這使得這個位置的瓦件容易在自重作用下發生下滑,并導致雨水滲入。為了防止瓦件下滑,古代工匠用釘子來固定這個部位的瓦件。然而,裸露的釘子容易在空氣中銹蝕,而且雨水也容易沿著釘子滲入屋頂基層。因此,古代工匠便給釘子戴了個“帽子”,這個帽子就是神獸造型,材料與瓦件相同。唐宋以來,建筑等級明確化,屋頂神獸的數量,反映出建筑的等級。神獸數量越多,建筑等級越高。這就是故宮建筑屋頂上有數量不等的神獸的原因。
再講一個例子。2023年12月的一個周末中午,我去御花園拍些用作文章配圖的照片。也是見到一位導游,指著木變石上刻的詩,說:“你們看,木變石上還有一首詩,這是乾隆皇帝的一個妃子寫的。乾隆皇帝一輩子沒寫過詩,他得到這塊木變石的時候,一個妃子替他寫了這首詩。他很高興,于是就下令把這首詩刻在木變石上。”
![]()
(圖/《甄嬛傳》)
我聽后不知道說什么好。乾隆皇帝一生寫了4萬多首詩,平均一天至少寫一首詩,是我國歷史上寫詩最多的皇帝。這個導游連常識都不知道,這說明她的知識面太狹窄了。我認為,故宮歷史文化不能亂講,要有可信依據。這種依據要源于史料查詢、現場調查、科學試驗等求實的手段。
對歷史文化的敬畏, 讓自己覺得“渺小”
《新周刊》:從2003年“進宮”至今,22年里,你對故宮的認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周乾:22年的時間里,我對故宮的認知,經歷了從“無知”到“敬畏”的轉變。在古建筑保護和研究實踐中,我逐漸感受到故宮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并不斷深入學習其中包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今在我看來,故宮是座文化大寶藏,包含了極為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充滿了敬畏之心,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守護好這些文化遺產。
![]()
(圖/《我在故宮六百年》)
《新周刊》:未來還有哪些關于故宮的研究計劃或想探索的方向?
周乾:未來的計劃是“科學與文化的交融”:一方面繼續做好古建筑的科學保護研究,比如深入探討中和殿、保和殿斗拱的抗震機理;另一方面繼續“講好故宮故事”,以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把故宮這一寶貴文化遺產中的歷史文化內涵,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大眾聽,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文原載于《新周刊》
總第692期《故宮百年頂流》
原標題:《周乾:宮里的生活,禁不住“誤讀”》
作者 | 段志飛
編輯 | L
題圖 | 《甄嬛傳》
運營 | 何怡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