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錦涵,新京報我們視頻記者,從業2年,曾獲福建省新聞獎一等。
代表作:
近日, “最快護士” 張水華在哈爾濱馬拉松賽后接受采訪時哭求調休一事引發全網熱議。
8月31日,我最初看到這段視頻時,感覺新聞價值不高。張水華只是一個普通人,吐槽幾句話,這種事網絡上很多。但讓我始料未及的是,張水華因這段發言被“罵上熱搜”并引來更大規模的網暴。至此,我決定跟進這個選題。
![]()
首先,這段采訪為何會引發大量關注?輿論關注的焦點又是什么?張水華是否頻繁調休參賽耽誤本職工作,她與領導、同事關系如何?最重要的是,張水華是個什么樣的人,她受訪時是在什么樣的心情和語境下說的這番話?
采訪前,搜集選題背景信息是首要工作。我發現,張水華被很多人想象成自己身邊的同事,有人借著對張水華的批評甚至攻擊,來發泄自己對同事的不滿。網上的聲音從一開始的質疑,逐漸成為批評,再轉向人身攻擊,最終大量難以辨明真偽的信息,引來了更多針對張水華及其工作單位、親友的網暴。澄清謬誤、明辨是非,既是公眾需求,也是媒體職責所在。
![]()
我前期聯系了多位張水華供職醫院的工作人員,除了想拿到張水華夫婦的聯系方式,更重要的是側面了解她的性格、為人以及醫院同事們對事件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得到兩個信息:張水華是個比較簡單的人,平時說話比較直;醫院不會接受采訪。
給采訪對象打電話,如何開場很重要。為了不被馬上掛電話,我給張水華打電話時說的第一句話是:“水華老師,我看到網絡上很多對你的批評聲很擔心,您現在是不是有委屈,有很多話想說?”而不是“您好,我是新京報記者,我想……”當時我以為她情緒可能很激動,但她語氣卻很輕松,只說:“我不方便接受采訪。”我馬上追問:“我有您愛人聯系方式,他可以代您接受采訪嗎?”她說:“你找他吧,他可以幫我回答。”
有了本人的許可,我選擇聯系張水華的丈夫王岢。王岢一開始也拒絕采訪,只說網上很多信息不實、采訪視頻被斷章取義、張水華說話不嚴謹。事件初期,張水華一方沒有接受過媒體采訪,王岢的表態作為獨家信息,如果發布將有很大關注度。但我最終沒有選擇發稿,一方面因為醫院未接受采訪,王岢的話是單方信源,信息平衡性不足;另一方面,我想爭取王岢同意接受面對面的采訪,如果急著發稿,可能會讓他反感。我剩下要做的就是與他保持溝通。
在后續溝通中我發現,王岢很擔心妻子因網暴而遭受傷害,所以表現出很強的傾訴欲。之所以沒有選擇第一時間接受采訪,他是寄希望醫院能公開回應此事。我由此確定,他一定會接受媒體采訪,但不一定會讓我做一次專訪。于是我繼續與他溝通:“這兩天網絡上有很多醫院、衛健委回應的報道,但唯獨沒有你們當事方的聲音。其實這些內容我打個電話就采訪到了,一直忍住發稿欲望,就是想盡可能了解事件全貌,我不愿意為了流量寫出激化矛盾的報道,最終為網暴“拱火”,這不符合報社的價值觀。”也許真誠打動了他,王岢認可了我的想法,最終同意接受我們的獨家采訪。
9月2日中午,王岢針對輿論關注和質疑的問題接受了我的采訪。由于醫院方始終不接受采訪,我通過其他渠道聯系醫院工作人員,并結合公開資料交叉核實。第一篇報道回應了爭議焦點,旨在減少明顯失實的流言。報道發布后,新京報微信公眾號瀏覽量10w+。
![]()
采訪不是一錘子買賣,文章發出后我繼續關注輿論走向。我發現,雖然仍有不少針對張水華的攻擊,但網絡上也有了更多理性的聲音出現。也因為前面的采訪,讓王岢、張水華夫婦與我建立了信任。
王岢比張水華大10多歲,張水華說,王岢把她當女兒寵。在各個方面,張水華都很依賴王岢。在王岢的角度,他之所以在乎輿論,一方面是因為知道自己妻子沒有惡意;另一方面是,不愿意妻子被人打上“霸凌同事”的標簽。王岢太想保護妻子張水華了,他一遍遍地在網絡上給人回消息,希望停止對妻子的網暴,但收效甚微。
張水華的很多事都是王岢代為處理,張水華甚至不會通過網絡訂機票。從報名參加馬拉松,到工作中幫妻子做PPT,幾乎都是王岢代辦。9月3日下午,有多家媒體報道361°與張水華解約的消息,我聯系王岢求證,得到的答復是:“假消息”。王岢說:“我還不知道這事呢。”當天晚上,王岢給我打來電話說:“剛剛361°才給我們打來電話說解約的事情。媒體報道寫得有鼻子有眼,不解約也不行了。真是全網都知道了,我卻是最后才知道的。”我說:“要不出一篇報道?如果你還沒簽字,之前解約的報道屬于失實信息。”王岢說:“你千萬別報道,361°也是受害方,別把他們再往風口上推了,我們一直合作很愉快,就這樣結束吧。”我問:“現在大家都認為張水華被361°快速切割,是被拋棄了,你還維護他們嗎?”他說:“算了,已經很對不起他們了。”好吧,又錯過了一條獨家消息。但事后回想,也許是因為對采訪對象的尊重,一次次克制住發稿欲望,最終才得到獨家專訪的機會。
![]()
9月6日(周六)晚,王岢發來消息說,張水華計劃9月14日參加沈陽馬拉松,想在這之后集中回應一些網傳謠言,問我有沒有興趣。9月8日(周一),我的出差采訪申請獲批,報社同意我面采張水華。當晚,我與到達福州后,第一時間前往王岢經營的洗衣店,溝通第二天采訪拍攝事宜。
我擔心張水華遭遇網暴導致精神狀態不佳,采訪有難度。第一次見到張水華后我發現,她似乎不在意網絡上的謾罵聲。現實中,她是個不怎么愛講話的人,偶爾開口,說話也比較直接,時不時和丈夫拌嘴。當時我想,那采訪應該是沒問題了。
9月9日,張水華坐在鏡頭前問題才出現。張水華似乎不太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被人網暴了,也不理解別人為什么要罵自己。她坐在鏡頭前,幾乎沒有表達欲望。加之當天福州天氣熱,采訪位置沒有空調,椅子硬坐著不舒服,張水華實在坐不住,一度要終止采訪。那怎么能行!這次讓她走了,以后可能就再沒有機會了。
在雙方陷入尷尬時,我突然想到,采訪前與他們夫婦交流時,張水華時不時會和王岢拌幾句嘴。是不是只有王岢在場,張水華才有表達欲望?于是我們極力勸說王岢一同出鏡接受采訪,所幸王岢有一肚子苦水要倒,他邊說,張水華邊補充或者反駁,最重要的人物專訪才得以完成。
結束采訪時,張水華情緒不大好。因為忙到中午一點才結束,她急著要趕回家,孩子還沒吃飯,她傍晚還要參加跑步訓練。張水華有些埋怨的說,采訪已經打亂了她的時間安排。好吧,她確實是個耿直的人。
9月9日晚,主要是跟拍她的日常生活。在跑步時,需要拍攝幾個視頻畫面,但是張水華實在跑得太快,無人機都追不上她。我想讓她跑慢點,但她并不理睬,只說了一句:“我不想擺拍。”
![]()
寫稿時我在思考,那些針對張水華的網暴,最終讓她的親友、同事、單位一起承擔很多難以承受的東西。即使是張水華這樣一個簡單的人,她可以不在意網上輿論,但她身邊的人會在意。網上的謾罵、謠言順著網線進入并影響她的現實生活。
事后她給我發來信息:“現在想明白很多,之前我都沒去思考”“這件事情讓我需要學會成長,向現實低頭,我只是空氣里微小的塵埃,需要融入社會”“這次事件或許是上天給我安排的機會,讓我成長,我要感恩大家”……后來,王岢告訴我,張水華請了一天年假在家反思自己的問題,考慮到張水華的情況,最終二人決定放棄沈陽馬拉松比賽。
我們希望這篇專訪盡可能還原事件真相和張水華這個人,呈現她經歷輿論風暴后的思考和自我救贖,也希望引導公眾思考并認識到網暴對個體的傷害,報道發出后我看到評論區出現很多反思網暴的聲音,這篇報道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作者 | 劉錦涵
值班編輯 | 李 儀
運營總監 | 葉沛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