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零碳
碳中和領域的《新青年》
![]()
首圖來源:Wind Europe
摘要:
面對“量價齊跌”,光伏投資積極性受到嚴重制約。在實現“2035年風光裝機36億千瓦”這一目標下,保持政策節奏顯得尤為關鍵。
撰文 | 維小尼
編輯 | 小雨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1707篇原創
最近,跟光伏從業者交談,發現整個行業都籠罩著一種悲觀氣氛。這一悲觀,不是來自“內卷”,而是來自政策切換下的節奏被打亂,而且不知道如何演變下去。即使有2035年36億千瓦的確定性目標,也讓行業興奮不起來。
尤其是在經歷5月搶裝的高光之后,現在光伏面臨裝機斷崖性下跌、負電價不斷蔓延、西部地區光伏利用率下降、機制電價越來越低、一些地方光伏審批時間拉長甚至暫停,多重因素集合在一起,讓光伏投資者更是充滿迷茫。
2025年,本該是光伏行業乘勢而上的關鍵一年。然而,現實卻上演了一出“盛極而衰”的戲劇。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僅為7.36GW,同比下滑55%,環比下降33.1%,創下年內單月最低紀錄。 與5月份的93GW形成鮮明對比。
電力市場到底發生了什么?是政策“收得太緊”,還是行業自身“內卷”過頭?在反內卷浪潮下,光伏投資前景該怎么辦?2035年風光總裝機36億千瓦的宏偉藍圖將如何收官?
01
斷崖下跌負電價蔓延:裝機節奏是如何被打亂的
回溯2025年上半年,光伏市場曾如火如荼。1-5月,全國新增光伏裝機達197.85GW,其中5月份單月暴增93GW,環比大漲105.45%,同比飆升388%。
這波“史上最大搶裝潮”源于“531新政”的倒逼效應:為鎖定固定電價和保障性收購,開發商蜂擁而至,推動累計裝機突破10億千瓦大關,正式邁入“TW時代”。
然而,好景不長。進入6月,裝機量開始“剎車”,6月僅53GW左右;7月進一步滑至11GW;8月更跌至7.36GW。
![]()
來源:光伏之源
9月數據還沒發布,但考慮7、8月份以來的反內卷導致上游材料價格的上漲,會一定程度抑制需求,預計數據也會很平淡。
這一“前強后弱”的節奏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
首先,政策紅線效應凸顯。2025年2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發布的136號文明確,自5月31日起,所有新增分布式光伏項目須通過電力現貨市場交易消納,徹底終結“補貼時代”。 這意味著項目從“量價雙保”轉向“量價不保”:電價隨供需波動,峰谷價差拉大。
這標志著以往固定上網電價和規模補貼的模式終結。與此同時,現貨市場規則也在完善,但短期內價格極限、企業自發自用安排等機制尚不完善。
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導致開發商決策周期延長和擔心。
而且,以山東為代表的地方機制電價,對光伏投資者也是沉重打擊。山東光伏項目機制電價是0.225元/度,接近盈虧平衡線,競價中競價下限幾乎貼近度電成本,使不少項目面臨“賠本干”的境地。
現貨市場更慘。今年4月,山東光伏現貨交易均價為0.016元/千瓦時(度電電價約1分6),創下中國電力市場化改革以來的最低紀錄。
現貨市場的負電價也在蔓延。如浙江春節期間電價最低達-0.2元/度,五一假期山東連續22小時出現負價。9月,四川豐水期,現貨觸及-50元/MWh下限;蒙西等地也頻現負值。
以往“全額收購”模式下,光伏依賴固定上網電價或補貼,IRR(內部收益率)穩定在12%-15%。如今,波動風險放大:供需失衡下,新能源“低價傾銷”導致負電價和地板電價頻現。
能源央企半年報集體“亮紅燈”,電價下行也是營收下滑的主因。今年上半年,華能國際營收1120.32億元,同比降5.7%,境內平均上網電價485.27元/MWh,降2.69%。龍源電力營收下滑18.61%,新能源平均電價399元/MWh,降23元。 國電電力、電價409.7元/MWh,降6.72%;華電國際516.8元/MWh,降1.44%;大唐發電444.48元/MWh,降3.95%;中國電力光伏電價376.80元/MWh,降5.97%。
02
消納限制與電網調度矛盾
這波“斷崖式”下跌不僅讓市場措手不及,還引發了對整個電力生態的深刻反思。
這種極端價格信號反映出供需失衡和市場機制不完善。當然,最主要原因,還是電網消納存在瓶頸和短板。
風光利用率是新能源消納的直觀指標,利用率各地不斷“亮黃燈”。8月全國光伏利用率96.4%,1-8月平均94.9%,同比微降,但區域分化嚴重。青海、新疆、西藏利用率不足90%(分別為84.3%、86.5%、64.8%),甘肅、蒙西、陜西、云南等7省區低于95%。3月更低:西藏68.6%,6省低于90%。
![]()
來源:光伏們
下降原因一方面是新能源裝機占比升至60%,間歇性與波動性考驗電網消納: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減少,受系統原因限電影響。另一方面,區域不均加劇問題:西北“光資源富集”卻消納弱,東部“需求旺盛”利用率近100%(上海、浙江、福建等)。
利用率反應了各地新能源消納難題日益突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關部門出臺政策,規定各省2025年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為硬約束,當年必須完成,未達標不能抵下一年。
但沒想到,這一政策使得地方政府謹慎放行新增光伏。傳統光伏大省如山東、河北、江蘇等地裝機增速明顯放緩,其中分布式光伏下滑尤為顯著。
電網調度上也存在一些障礙。現行電網調度仍以行政命令為主,在低負荷時段往往“先調度、后交易”。如2025年1月27日浙江電網負荷僅1700萬千瓦時,即便風光充足,當地調度仍維持大量煤電機組開機,致使許多清潔電源被迫棄風棄光。
調度部門對省際外來電安排也多沿用剛性計劃(如西部煤電送出70%以上仍維持),進一步擠壓了省內新能源消納空間。
這表明當下電網平衡機制缺乏靈活性、資源配置扭曲。一些政策也在嘗試破局,如國家能源局提出發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綠電直連等模式:允許新能源與用電企業點對點直連,降低輸電損耗、提高就地消納。
總體看,省級調度范圍與市場交易機制脫節,導致光伏等新能源無法充分利用其低邊際成本優勢,積壓出清不足,消納制約依舊嚴重。
03
政策節奏顯得尤為關鍵
面對“量價齊跌”,光伏投資積極性受到嚴重制約。對項目開發商而言,投資回報預期已大幅降低,新項目審批和融資更為謹慎。
相關調研顯示,山東競價后,未開工項目大多暫緩;新疆、湖北等地集中式投資基本停滯。IRR低、周期長、風險高,更多的中小企業“停工潮”和退出潮已經出現。
從積極方面看,這可以使得產業鏈出現倒逼式去產能和優化調整,但是裝機大幅下滑,會導致整個產業出現停滯,光伏投資也會隨之下跌。這顯然不是政策制定者希望看到的。
在實現“2035年風光裝機36億千瓦”這一巨量目標的壓力下,政策節奏顯得尤為關鍵。
當前全國風光累計約1.7億千瓦,還有近1.9億千瓦的裝機缺口,這要求未來10年年均增裝超180GW。以中國企業產能來計算,完成這個任務不是難事,但如果沒有適當的利潤,導致企業不愿意投資,目標就會成為問題。
因為當前市場環境似乎出現拐點:光伏企業普遍盈利能力下降,項目拿地審批放緩,完全放任市場化帶來的“斷崖式”調整難以持續達標目標。
從政策方面看,應在“穩步推進改革”與“保持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一方面繼續深化市場化方向,另一方面應適度留出制度適配期:比如放寬對于光伏新增競價電量比例的要求,延長存量項目收益保障機制期限,避免因驟然削減保證收益而引起的市場恐慌。
唯有合理把握政策節奏,才能在防止行業過度內卷的同時,保持產業健康增長。
從企業層面來說,雖然光伏投資面臨收益不確定性加劇的挑戰,但有些項目還是值得關注的:一是分布式光伏特別是自發自用項目;二是"光伏+儲能"一體化項目;三是多能互補綜合能源項目;四是技術領先的成本優勢項目。
當然,這需要光伏投資從粗放式規模擴張轉向精細化價值創造。
Reference:
[1]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負電價蔓延、風光價差拉大,行業正在經歷“最痛洗牌”!
[2]光伏之源:8 月單月新增光伏裝機7.36GW,同比下降55%,環比下降33%!
[3]光伏們:7省光伏利用率低于95%,2025年8月全國新能源消納情況公布
[4]光伏們:36億千瓦裝機目標,光伏能“搶”到多少?
[5]光伏Time:單月裝機93GW!當光伏“最后的瘋狂”落幕……
熱門閱讀
(點擊圖片跳轉閱讀)
![]()
聯系和關注我們↓(公眾號后臺留言聯系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