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這種水果,它的模樣讓人犯迷糊:“這到底是龍眼還是黃皮,又或者是山竹?”
它帶殼時像極了龍眼,但又透著幾分黃皮的清秀;剝殼后,瑩白的果肉瓣瓣分明,竟與山竹有幾分神似;入口是荔枝般的清甜爆汁,可若不小心嚼到果核,前一秒的甜蜜便會被突如其來的苦味打斷。
這便是生長這濕熱角落里的奇果——龍宮果。因曾是泰國王妃鐘愛的水果,還多了個雅致的別名——“水果公主”。
![]()
早在明朝,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中就曾記載過它:“郎級如枇杷樣,略大,內有白肉三塊,味亦甜酸。”
這里的“郎級”,便是龍宮果在古時的稱呼,可見它的奇特,早就被古人記在了筆下了。
01
水果界的“模仿大師”:集四種水果特征于一身
能在熱帶水果圈闖出“四不像”的名號,龍宮果的“顏值”功不可沒。
![]()
論外形,龍宮果走的是“小家碧玉”路線:圓潤的小圓球模樣,成串地擠在一起,淡黃色的果皮上泛著淡淡的光澤,遠看像一串串迷你版的黃葡萄,又像一顆顆胖乎乎的小土豆排著隊,一串少則20顆,多則能有40顆,熱鬧又可愛。
也正因這模樣,它常被認錯——有人把它當成龍眼,也有人誤認成黃皮。可別看它倆都帶個“龍”字,實際上頂多算“出五服”的遠房親戚,血緣關系遠得很。
![]()
等剝掉薄薄的果皮,內里的驚喜更甚:瓣狀的果肉瑩白剔透,像極了山竹那雪白的果瓣,緊緊挨在一起,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但別被這模樣騙了,它和山竹可是毫無“親戚關系”。
至于味道,更是龍宮果的“拿手好戲”——初入口是荔枝的清甜,細細品味又能嘗出柚子的清香,咽下去后,舌尖還留著幾分葡萄的余韻,復雜卻和諧。
有人說它“口感像打翻了水果籃,層次豐富得讓人驚喜”,也有人形容它“甜中帶酸的滋味,像一場夢幻的味覺冒險”。
難怪有人調侃:龍宮果是外表“桂里桂氣”(像龍眼),還有點“痞里痞氣”(像黃皮),內里“竹里竹氣”(像山竹),口味“枝里枝氣”(像荔枝),說不出它到底像誰,卻又讓人過目難忘。
不過,這誘人的果串也容易“招蟲”:小蝎子、千足蟲、螞蟻等小蟲子,總喜歡鉆進果實間的縫隙里躲著,所以采摘和食用前,一定要仔細檢查,避免不小心“吃到”小蟲子。
02
甜中藏苦的“愛情果”:剝對殼才嘗得到真滋味
每年夏天,是龍宮果的“高光時刻”——此時的果實剛好成熟,皮薄得一捏就破,汁水飽滿得像要溢出來,香甜醇厚的滋味達到頂峰,是吃龍宮果的最佳時節。
判斷龍宮果是否夠甜,看果皮就知道:當淡黃色的表皮上開始冒出點點黑斑時,便是它“最美味的狀態”。
![]()
有意思的是,龍宮果還分“大小口味”:大顆的偏甜,一口下去滿是蜜意;小顆的則帶著淡淡的酸,清爽不膩。無論哪種,吃過一次都讓人記掛。
不過,吃龍宮果可是個“技術活”,要是剝皮姿勢不對,很容易被果皮上的果膠粘得滿手都是,黏糊糊的很麻煩。
正確的剝皮其實很簡單:從果子頂端輕輕一掐,再往外一掰,完整的果肉就能脫殼而出,既干凈又方便。
![]()
湊到鼻尖聞一聞,是龍眼般的清新果香;送進嘴里咬一口,柚子的清香先在口腔散開,接著便是荔枝般的甘甜,汁水順著喉嚨往下滑,果肉的質感Q彈又細膩,余味綿長。
可千萬別貪心大口嚼——果肉中心藏著一顆米粒大小的果核,要是不小心嚼碎了,苦澀的味道會瞬間蓋過甜味,那又甜又苦的滋味,真是一言難盡。
也正因這“先甜后苦”的特質,龍宮果被賦予了“愛情果”的寓意:就像愛情降臨時常是甜蜜美好的,可當熱情褪去,剩下的或許是苦澀的回憶。
對失戀的人來說,吃龍宮果就像回味愛情——表面的甜讓人懷念,可觸及內核,才懂那份藏在深處的苦。
03
不走尋常路的“果樹親戚”:竟與苦楝子是一家
別看龍宮果長得嬌俏,它的“出身”和生長方式都透著股“個性”。
作為最正統的馬來半島原生水果,它原產于馬來西亞,如今在越南、中國云南等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從植物分類來看,龍宮果是蕓香目、楝科、龍宮果屬的常綠喬木。
它雖說名字里帶“龍”,模樣又像龍眼,但兩者其實毫無親緣關系。
![]()
讓人意外的是,它真正的“親戚”竟是苦楝子——沒錯,就是那種果實味苦、常被用來驅蟲的樹。
這也提醒我們:判斷植物的親緣關系,可不能只看外表,得透過現象看本質。
龍宮果的果樹更是“不走尋常路”:能長到30米以上的高度,比不少果樹都要高大。
更特別的是,它的花和果實都不長在樹枝頂端,而是從老莖上冒出來——粗壯的樹干上,一串串花苞慢慢綻放,接著結出果實,等到成熟時,滿樹黃澄澄的果串垂下來,風一吹輕輕晃動,別提多誘人了。
04
國內外價格差10倍:東南亞3-5元管飽,國內50元一斤比榴蓮貴
在水果市場上,龍宮果堪稱“南北差異”最大的水果之一。
在東南亞當地,它是常見的平民水果,市場上堆得像小山一樣,一斤只要3-5元,花上十幾塊錢就能買一大袋,吃到撐都沒問題。
![]()
可在國內,它卻成了“高價水果”,一斤能賣到50元,有時甚至80多一斤,比榴蓮還貴,不少人想嘗鮮都得猶豫半天。
這巨大的價格差,說到底還是“物以稀為貴”。
一方面,龍宮果太“嬌貴”——不耐儲存,保鮮期只有短短幾天,成熟后必須馬上采摘,否則很快就會變質;而且運輸時還得全程冷藏,空運成本加上保鮮成本,一下子就把價格抬上去了。
另一方面,它在國內的消費量太低,屬于極小眾的水果,沒法像榴蓮那樣“薄利多銷”,商家只能提高利潤點來賣,自然就成了“高價水果”。
05
為何成不了“第二個榴蓮”?四個原因讓它一直冷門
曾有人對龍宮果抱有期待,覺得它能像榴蓮一樣,從“小眾水果”逆襲成“網紅爆款”,上演“老母雞變鳳凰”的戲碼。
可沒想到,就算被“炒作”了多年,它依舊是水果圈的“小透明”,始終火不起來。
![]()
究其原因,主要是龍宮果太“平平無奇”,沒有能讓人記住它的“亮點”:
首先,外觀不夠有辨識度:第一眼看上去像龍眼,很難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視覺記憶,不像榴蓮,光那帶刺的外殼和獨特的形狀,看過一次就忘不了。
其次,上市時間“生不逢時”:從6月開始上市,剛好撞上荔枝、榴蓮等“熱門水果”集中上市的季節,在激烈的競爭中,它很容易被消費者忽略。
再者,保鮮期太短:只有幾天的保鮮期,成熟后必須馬上處理,常溫下根本存不住,只能靠冷藏。
最后,當然是生長周期太長:種下樹苗后,至少要3-5年才能結果,有的甚至要等7-10年,漫長的等待讓很多果農不愿種植,產量上不去,自然難以普及。
06
營養亮點:鉀含量遠超蘋果,是蘋果的3.3倍
別看龍宮果冷門,它的營養價值可不小。
![]()
單說鉀含量,它就相當突出:每100克果肉中含有275毫克鉀,是蘋果的3.3倍、桃子的2.2倍,對于需要補充鉀元素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每100克龍宮果中含有14.2克碳水化合物,和蘋果、梨以及火龍果等常見水果含量相當,但由于它膳食纖維含量每100克才0.8克,糖分占比相對較高,所以吃起來會更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項名為《龍宮果幼果提取液的抗癌活性》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對來自泰國8個地區、3個省的48種龍宮果提取物進行了測試,發現約10%的提取物在四種癌細胞系中表現出抗增殖活性。
研究認為,這種抗癌活性可能來自龍宮果中的十六烷酸、十八烷酸和α-蓽茇烯,但目前這些發現還處于研究階段,需要更多實驗來證實,不能作為“龍宮果能抗癌”的定論。
![]()
結語
說到底,龍宮果就像熱帶水果圈里的“小眾選手”——沒有榴蓮的霸氣,沒有山竹的“女王范”,卻憑著“四不像”的奇特,吸引著愿意嘗試的人。
你若有機會在東南亞街頭遇到它,不妨買上一串,體驗一下這“水果公主”的獨特魅力。
植物檔案
中文名:龍宮果
俗名:榔色果、龍貢果、佛頭果、椰色果、朗色果、蘭薩果、浪樹 、香果、蘭桑內、杜古、黃皮寄生、泰國龍眼等。
種屬:楝科龍宮果屬多年生熱帶常綠喬木。
花期:4-5月;果期:6-9月。
分布:原生地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引入地主要是柬埔寨、老撾、緬甸、印度、美國、越南等,中國臺灣、海南與云南也有分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