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于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以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極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
音是人內心情感的表達,樂是為了和外在倫理相匹配的表述,因此只知道發出聲音而不能夠調和成音符的,是沒有內在情感的生物,能調和音符卻不能夠進行表述的是眾多的普通人。
只有品德高尚知識廣博的人才能夠制定樂,因此通過發出的聲音可以知道形成的音符,通過音符便可以知道制作的樂曲,知道樂曲便可以知道一個地區治理的好壞,因此通過對音樂的了解便可以進行有效的治理。
因此不知道所發出聲的內涵的人不能夠和他去談論音符的事情,不知道音符的人不能夠和他去談論制作樂曲的事情,知道了解樂曲的人,他們的行為也就接近于禮了。
![]()
一個人能夠知禮懂樂,他就是大家所說的有德之人,有德的人便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因此音樂的極致未必是最好聽的,祭祀宗廟所用的食物也不是最好吃的。
在宗廟中祭祀用的音樂,用紅弦穿的瑟來演奏,音樂舒緩和諧,演奏的人一唱而三嘆,就算演奏完依舊讓人念念不忘,盛大的祭祀儀式上,供奉著粗酒和鮮魚,羹的味道都沒有調和,但是祭祀完成之后這樣的場景依舊讓人懷念。
因此先賢制作禮樂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外在口腹耳目之欲,而是為了調整百姓的內在情感,讓大家能夠維持良好的心態而不至于犯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