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我國“十四五”期間人口預期壽命不斷提高,達到79歲,比2020年提高1.07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歲。
![]()
79歲,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數字。它象征著社會發展、醫療進步與公共衛生體系的改善。然而,一個國家的預期壽命上升,并不僅僅是統計表上的“成果”,更是建立在龐大的死亡登記、健康數據與科學測算基礎之上的系統結果。可惜的是,在官方發布會上,我們聽到的是結論,卻看不到支撐這一結論的證據。
預期壽命不是“平均活多少歲”的簡單算術,而是一項高度依賴數據完整性與計算模型的綜合指標。它涉及死亡率、疾病譜變化、人口年齡結構、城鄉差異、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多種因素。任何微小的波動,都可能反映出社會健康狀況的真實變化。因此,一個“提高了1.07歲”的數字,并非可以輕描淡寫地報喜,而是需要充分的數據說明與方法透明度。
公眾有理由追問:這些數據的來源是什么?是否涵蓋了農村、邊遠地區及流動人口?三年疫情期間的死亡率變化,是否在測算中得到合理體現?如果這些核心問題沒有公開回答,那么所謂“79歲”的上升,就可能更像是一份政治報告的修辭,而非嚴謹的科學結論。
更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年,全球多數國家的預期壽命受疫情影響普遍下降或停滯,而我國的數據卻逆勢上揚。這一“特例”若屬實,理應是公共衛生體系的重大成就,但要讓社會信服,唯有以透明的數據和可驗證的過程來證明。如果只是選擇性披露、片面展示所謂“成績”,反而會削弱公眾對官方統計體系的信任。
一個成熟的社會,不怕數據不好看,只怕數據不真實。真正的進步,不在于數字的修飾,而在于政府部門敢于公開、社會能夠驗證。讓統計回歸科學,讓結論經得起檢驗,才是贏得公眾信任、提升國家治理水平的根本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