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國慶中秋雙節疊加,旅游市場迎來全面復蘇。
然而,與往年“一房難求”的盛況不同,今年的假期卻呈現出一幅令人深思的畫面:武漢江灘、長沙橘子洲頭、西安大唐不夜城、青海茶卡鹽湖……這些熱門景區白天人潮涌動,夜晚卻不見燈火通明的酒店,反而在公園、草地、公路邊,五顏六色的帳篷如雨后春筍般鋪展開來。
![]()
社交媒體上,“睡帳篷過節”“公園當客廳”“洗浴中心過夜”成為熱詞,而“酒店漲價”“民宿宰客”則被年輕人頻頻吐槽。當“黃金周必滿房”的定律被打破,一個現實問題擺在整個住宿行業面前:這個十一假期,打敗酒店行業的,真的是帳篷嗎?
酒店行業的“黃金夢”正在褪色
長期以來,節假日尤其是“十一”黃金周,一直是酒店行業的“豐收季”。憑借供需失衡的市場格局,酒店、民宿普遍采取“旺季翻倍甚至數倍漲價”策略。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國慶期間,一線及熱門旅游城市的中高端酒店平均房價普遍突破800元/晚,部分景區內民宿甚至標價2000元以上,漲幅高達300%。然而,與高昂價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酒店的實際入住率卻未達預期,部分區域甚至出現“空房率上升”的反常現象。
這一現象的背后,或是酒店行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困境。
節假日漲價本身是市場規律的體現,但當漲幅遠超合理區間,且服務質量并未同步提升時,便構成了“價格歧視”與“消費綁架”。許多游客反映,花上千元住一晚,換來的可能是老舊設施、差勁服務和狹小空間,性價比極低。這種“趁節打劫”式的定價策略,嚴重透支了消費者對酒店品牌的信任,尤其在年輕群體中引發強烈反感。
當前大多數連鎖酒店和景區民宿,在設計、服務、體驗上高度同質化。無論身處何地,打開房門看到的都是標準化的床品、千篇一律的裝修風格和程式化的服務流程。這種“復制粘貼”式的住宿體驗,難以滿足Z世代對個性化、沉浸式旅行的需求。相比之下,帳篷露營帶來的自由、野趣與社交屬性,反而更具吸引力。
部分酒店經營者仍停留在“我漲價你必須住”的舊有思維中,忽視了消費者選擇權的覺醒。在信息透明的今天,游客完全可以通過替代方案規避高價。當酒店自認為占據“剛需”地位時,年輕人早已用腳投票,選擇帳篷、洗浴中心、車宿等更具性價比的出行方式。這種“你漲你的價,我走我的路”的博弈,標志著消費者主權時代的真正到來。
帳篷露營的崛起不是偶然
如果說酒店行業的困境源于“守舊”,那么帳篷露營的火爆則體現了“變革”。今年國慶期間,武漢木蘭草原單晚過夜帳篷超4000頂,內蒙古草原、沙漠營地一帳難求,海邊、山頂、公路旁的“中秋露營賞月”成為社交平臺爆款。這不僅是出行方式的改變,更是一場深刻的消費觀念升級。
![]()
數據顯示,一個四人家庭在熱門景區住一晚中檔酒店的成本約為1500元,而租用一頂帳篷+營地服務費僅需200-300元。省下的千元差價,足以支撐一家人吃一頓高品質大餐或體驗一次特色項目。正如網友所言:“省下來的錢吃頓好的,不比住那‘黃金屋’香?”這種“輕住宿、重體驗”的消費邏輯,正是Z世代旅行觀的核心。
![]()
帳篷露營賦予游客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他們可以自主選擇營地位置、搭建時間、活動內容,甚至與陌生人社交、圍爐夜話。這種“自己做主”的掌控感,是對傳統酒店“標準化服務”的有力反叛。尤其是在中秋這樣的團圓節日,一家人支起帳篷、賞月燒烤,其情感價值遠超在酒店房間內看電視。
在社交媒體時代,露營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標簽”。一張帳篷與星空的合影,一段篝火晚會的短視頻,不僅是旅行記錄,更是個人品味與生活態度的表達。Z世代通過露營構建圈層認同,形成“懂生活、會省錢、有態度”的群體形象。這種精神層面的滿足,是傳統住宿難以提供的。
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以帳篷代酒店”,戶外露營裝備行業無疑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從行業角度看,這波熱潮可能帶來一波紅利。
據艾媒咨詢數據,2024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1500億元。此次國慶露營潮進一步驗證了大眾市場的廣泛接受度。未來,隨著露營從“小眾愛好”向“大眾生活方式”轉變,帳篷、睡袋、炊具、照明等基礎裝備的需求將持續攀升,帶動整個產業鏈擴容。
當前市場已涌現出牧高笛、挪客、Naturehike等國產品牌,以及Coleman、Snow Peak等國際品牌。隨著用戶對舒適度、安全性、美觀度要求提高,具備防風防水、輕量化、易搭建、智能化(如太陽能供電、APP控制)功能的中高端帳篷將成為主流。品牌之間的競爭將從“價格戰”轉向“技術戰”與“設計戰”。
露營不再只是“搭個帳篷睡覺”,而是演變為集住宿、餐飲、娛樂、教育于一體的復合業態。景區、公園、農場紛紛推出“露營基地+”,提供水電、衛生、安保、活動組織等配套服務。未來,“露營+音樂節”“露營+研學”“露營+婚慶”等創新模式將不斷涌現,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
帳篷打敗的不是酒店,而是落后的商業模式
面對帳篷的“挑戰”,酒店行業不應視其為“敵人”,而應將其視為市場進化的信號。真正的出路在于轉型升級,而非固守高價模式。
酒店需重新審視定價策略,在節假日期間實行“階梯式”或“會員優先”定價,避免“一刀切”漲價。同時,通過提升清潔標準、優化服務流程、增加本地化體驗(如贈送特色早餐、提供導游服務)來增強用戶粘性。
高端酒店可借鑒國外“Glamping”(豪華露營)模式,在自有場地或合作景區打造帳篷營地,提供星級酒店服務與露營體驗的結合。例如,安縵、Club Med等品牌已在國內外推出帳篷別墅,既滿足野趣需求,又保障舒適度,市場反響熱烈。
酒店應深挖在地文化,打造主題客房、本地美食、手作體驗等特色項目,形成不可替代的“住宿價值”。例如,景德鎮的陶瓷主題酒店、麗江的納西文化民宿,均通過文化賦能提升了溢價能力。
這個十一假期,真正打敗酒店行業的,不是帳篷本身,而是消費者對不合理定價、低質服務和僵化模式的集體“用腳投票”。帳篷的流行,是Z世代“窮游智慧”與“生活主權”覺醒的象征,更是中國旅游消費從“數量增長”邁向“質量升級”的標志。
未來,住宿市場將不再是“酒店 vs 帳篷”的零和博弈,而是多元共存、各取所長的生態體系。帳篷滿足了人們對自由、自然與性價比的追求,而酒店則應在舒適、安全與服務上持續精進。誰能真正理解用戶、尊重市場、創新模式,誰就能在這場變革中贏得未來。
當年輕人支起帳篷仰望星空時,他們不僅是在省錢,更是在重新定義旅行的意義。而對整個行業而言,這既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重生的契機。
作 者 | 元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