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受到“愚公移山”精神的激勵,自己負債數百萬,花20年打造了一個絕美的山谷,成為國家3A級景區。
在他終于獲得成功后,門票收入達到了一年700萬,此時他卻選擇無償捐出。這不是小說故事,而是現實發生的事情!
![]()
本文圖片都來源網絡
宋培倫1940年出生于貴州湄潭,從小就在夜郎文化和儺文化的熏陶中長大。
17歲開始就在報刊雜志上發表漫畫作品,后來成為大學老師,還曾以旅美藝術家的身份赴美交流。
1993年,他參觀了瘋馬山雕塑,這是一個印第安家族三代人接力的巨型雕塑作品。
他突然驚覺:我們中國也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啊,再加上老家的夜郎文化,何不自己也去打造一個呢?
![]()
1996年,宋培倫放棄了令人羨慕的職業,辭去大學教授職務,在貴州貴陽花溪區盤下了300畝荒山,開始建造他心中的夜郎谷。
家人是肯定有疑問的,妻子也不明白他為什么放著舒適的生活不過,偏要把自己關在山里。
但宋培倫義無反顧,帶著當地幾十個村民,用最簡單的工具就地取材,開始一錘一錘地雕鑿他的夢想。
兩年后,花溪大峽谷遭遇大雪封山,宋培倫為了看守夜郎谷,一個人在沒水沒電的條件下生活了兩個多月。
![]()
每天砍柴、生火,渴了喝雪水,餓了吃野菌。最困難的時候,由于附近修建大學城,道路被阻斷因此停工六年。
而夜郎谷的維護費用每年高達數十萬!
宋培倫不得不向親朋好友借錢,甚至將夜郎谷中的房子抵押出去,前前后后共借了300多萬元。
有村民不識字,宋培倫就想出一個好點子,就像“搭積木”游戲一樣去玩兒,還有收入。他說:“正是這種隨性,在修豬圈、建堡坎中體現出的美感,才是最真實的狀態。”
![]()
很多人知道“夜郎自大”這個成語,但真正的夜郎古國是什么樣,早就沒人說得清了。
其實成語是個誤解,當年漢朝使者來到西南,夜郎王只是問了句“漢與我國哪個大?”在交通閉塞的古代,本是一個合理的疑問,結果卻成了笑談。
2000多年前,這個神秘國家就存在于貴州的山野之間,他們崇拜山石、信仰自然,把各種夸張的臉譜圖騰融入生活。
王國消失了,但那種粗獷神秘的文化氣息,卻像山間的霧氣一樣,一直飄蕩在這片土地上。
![]()
宋培倫說:“夜郎文化不是書本里的死物,而是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悠久文化。”
他要把作品“只做一半”,另一半讓自然、大地和歷史來完成。
這個山谷剛打造成型的時候,就吸引了不少網友前去參觀。后來英國BBC的報道,更讓夜郎谷一下子火遍了全球。
曾經偏僻的山谷,一夜爆火!門票收入也逐年增加,據報道2019年就達到了年入700萬元。
![]()
許多投資商蜂擁而至,有人甚至開出上億的投資條件,但都被宋培倫拒絕了。他直言:“我不想被錢綁架,讓作品失去藝術和文化特性。”
隨后他做了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決定,將夜郎谷無償捐贈給貴州財經大學!后面由大學校友會和教育基金發展會共同管理。
他的意思很明顯,只是實現自己的一個夢想而已,如果單純為了賺錢就不會自費付出20年了。
他的家人也支持這個決定,女兒宋宇說:“景區管理很復雜,我們希望把更多精力放在藝術創作上。”
![]()
2025年,宋培倫已經86歲了,每每看到自己的心血夜郎谷,成了旅游熱點,就很欣慰。
因為不僅是那一塊塊被雕刻的石頭,很多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都在景區擺攤,還有畫展和音樂會等藝術活動越來越多。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本就是共同的文化遺產!
他經常坐在自己打造的石頭王國里,看著那些長滿青苔的石像,聽著鳥鳴和流水聲。也許,這是對童年夢想的一個交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