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42年前的多元智能理論遇上2025年的人工智能,會碰撞出怎樣的思想火花?
清華大學楊斌教授重新審視了“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帶來一場關于智能本質的深刻探討。在AI似乎無所不能的今天,加德納犀利指出:大語言模型很可能將取代人類心智的認知方面,但尊重心智與倫理心智永遠無法交給機器。
這篇文章帶你重新思考教育的未來——在AI時代,我們為何更需要"有心的教育",以及如何培養機器無法替代的"人之為人"的根本能力。
“人的復雜,微妙之處就體現在加德納們給智能賦予的復數之中——它并不能由單數智能如AI加和而產生。”
撰文:清華經管學院管理學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楊斌
來源:iWeekly
盡管從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影響全球教育界的多元智能理論,將智能(intelligence)這個詞加上了s變成復數,已是42年前的事兒,但理論的生命力仍生機盎然,尤其最近幾年因為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更是碰撞出許多新火花、新焦點、新思路。
![]()
霍華德?加德納 Howard Gardner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多元智能理論之父,被譽為“教育領域的哥白尼”和“推動美國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學家”。
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打破了傳統智力理論的基本假設,重新定義了“人類智能”,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著作
![]()
![]()
![]()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是在主流學校教育評估中重點關注的方面,也是通常在智力測試中考查的能力,在AI大語言模型的訓練中,與這兩樣智能有關的數據最豐富也是理固宜然,所以到目前為止發展起來的AI在這方面的能力也就最強大。加德納最先命名了這兩種智能,但并不認為它們最為重要,在他看來,各種智能同等重要——這個觀點,他從始至終堅持,不給智能排座次,也很值得AI的創造者們認真想想。
空間智能,是一種可在人腦中形成外部空間世界具象模式,且能夠對這一模式加以運用、展開操作的智能形態。特別是到了2025年,以李飛飛為代表的學者和AI創新者,把空間智能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認為如何理解、生成、推理三維世界,在三維世界中行動,是人工智能的基本問題——“在我看來,沒有空間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就不完整;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這涉及到創造性的世界模型,它超越了平面像素、超越了語言,是真正捕捉三維世界的結構和空間智能的世界模型。”
文生視頻從2024年春節左右開始綻放的巨大可能性,設計師、建筑師、藝術家、游戲開發者、影視創作者,再到機器人,廣闊天地因為缺少世界模型而引發的痛,讓對空間智能的想象力拉滿。我自己查了一下,從1983年到2023年,空間智能真是少有人問津,四十年后卻異軍突起,真的是“好飯不怕晚”——這當然佐證著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擁有著極富前瞻性的實踐價值。
音樂智能是加德納認定的第四種智能。這里我只想加一個腳注,訓練AI的音樂智能所需要的數據,只有靜態的、低位模態的數據是不夠的,活音樂和現場感、即興性,都是音樂智能的“語料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的不同演奏者、歌者的呈現與再創作,這些活數據,都值得拿去喂養訓練AI;并且,除了已經被歸類為人類音樂的數據之外,也很需要蕩開在“音樂之外”的天籟與自然等非音樂數據的浸潤,這種數據認知上的開放性,更能讓AI音樂的創造力得以超越。命題寫歌、文生樂曲等AI技術應用當然也是音樂智能的體現,但這種音樂匠藝該只是音樂智能的較低層次體現,與此類似的,在語言智能領域,還有命AI去作詩填詞寫對聯,只能算是些個“AI小技”。
身體—動覺智能要比具身智能如機器手、機器人想要達到的目的更豐富,不只是運用雙手靈巧地制作或操作物體,還要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深刻的思想和細膩的情感——不只是機器人在臺上“按程序”“跑龍套”跳舞那回事。有專家認為擰開瓶蓋、給人梳頭發撓癢癢要比跑個全馬更能比拼身體—動覺智能的水平——怪不得人們總拿“能手”、“高手”、“多面手”來表達贊譽;機器學習的加速發展提升著機器的身體—動覺智能,千萬別瞧不上現在的踉蹌笨拙洋相百出,這會是未來十年中發展空間最可感知的智能維度之一,也會讓“在AI時代水管工比知識白領更有價值”的說法徑自消褪。
![]()
霍華德·加德納(左)和楊斌(右)在哈佛大學合影
最開始定義的七種智能還包括與人的認知有關的兩種——人際認知智能和自我認知智能,理解他人、影響他人,以及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這里頭還有一個插曲。1995年,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感智能》(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后來被商業媒體熱炒,故意以EQ(情商)這個有些偏頗的概念來對抗IQ(智商)——情感智能并無除以生理年齡的計算公式,也就無所謂“商”可言——結果大火。
戈爾曼只比加德納小3歲,也在哈佛心理系博士畢業,但并沒有如加德納一樣進入學術界,而是成為了一名科學記者和作家。戈爾曼綜合了加德納和彼得·薩洛維(Peter Salovey,當了耶魯校長后改叫“蘇必德”)各自的研究之后提出的“情感智能”以及后來的“社交商”等,由此大家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加重視,情商概念走入日常生活,商業化也很成功,加德納總體上是高興的,盡管心里還是覺得戈爾曼的書和系列產品并不如自己提出的人際與自我認知智能那么嚴謹。EQ多容易傳播啊,就兩個字母,鏗鏘上口,還就敢說出EQ重于其它的斷言;相比之下,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也沒個方便傳播的縮寫,也不肯在七八種當中拔出一個來鶴立“智”群,不怪“酒香也怕巷子深”。理論傳播常就是這么不講道理——大眾趨之若鶩的,行家覺得徒增喧嘩;專業上都被認可的,卻可能怎么也進不了公眾視野。
不管是沉靜地,或是響亮地,霍華德·加德納就是這樣持續啟發了并還在啟發著許多人,為他們的創新事業注入他始料未及的各種靈感。這見證著真正的思想家的魅力和真正偉大的思想的威力。早就把思想家的名頭放一旁的加德納,作為思想者,思想就是他的生命本質和生活日常,思想力是一刻也不停步的。面對于他而言并非突如其來的AI,已經80多歲的加德納是一種學習求索、積極擁抱的態度,并敢于也樂意與時俱進地對自己過去的一些判斷和總結進行批判性再思考。我前一陣兒在哈佛開會時見到他,屋子里的都很著名的教授們年齡上比他都年輕,但加德納的思想表達卻顯得最為時新,對人工智能之于教育的全方位巨大影響也顯得最積極。
加德納認為,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改變,那種根本性的程度可能要比世界在過去一千多年里所經歷的任何一次變革都劇烈——他試著跟印刷術的出現做了類比,后來覺得相形之下AI要顯著不止一兩個數量級。加德納重提自己2005年寫過的一本書《面向未來的五種心智》,當時針對21世紀,特別提出了教育應致力于培養的五種心智:學科心智(Disciplined,或者可以叫作經過某種專門訓練的心智);綜合心智(Synthesizing,以合理的方式將各種思想統合在一起);創造心智(Creating,突破常規思維)——這三種,與認知強相關;另外兩種:尊重心智(Respectful)和倫理心智(Ethical),則是用來幫助個體與他人相處并應對復雜的社會問題的。
霍華德·加德納對自己、也是對“人”不留余地地坦承:人工智能可能很快就會相當程度地取代這五種心智中的三種。“我認為心智的大多數認知方面——學科心智、綜合心智和創造心智——都將由大語言模型更有效地完成,以至于我們人類是否還要做這些事將變得不是那么要緊。”應該說,他把創造心智放到人要被打敗的智能里頭,有些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同時,加德納毫不含糊地地堅定認為尊重心智和倫理心智這兩個方面不能也不應該交給哪怕是最能言善辯、最多才多藝、最智能的AI,這一點,有心人也許可以從他60年前受到的某種啟蒙與銘刻找到一些線索。
有趣的是,心智是中文譯者對于mind一詞的妙譯。借這個詞透視一下,加德納對五種心智的這個二分,其實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前三種,更多是“智”;后二種,卻可謂“心”。AI似乎把心智進行了某種分離,凸顯出自己有智無心,有別于人的本質。只是個趣談,說不上什么科學分類,只是鼓勵思路更多飛揚罷了。
對學校教育,AI將重新定義,全面而系統——不只是“如何”,還要問“為何”,更關乎“是何”。加德納幾十年來一直都認為教育應該更個性化、多元化,這種呼吁,幫助到藝術教育、特殊教育,但對于教育的主體,影響力始終革故鼎新;AI的到來,讓“個性”與“多元”這兩個教育方向不僅有了可行的路徑,更驅動著變革的必須。加德納說,“讓班上每個人都做同樣的事情,用同樣的方式接受評估,這種模式即將變得完全過時。”接下來,每個孩子可能都需要接受幾年的打基礎的3R教育——Reading,’Riting, ’Rithmetic,就是讀寫算),加上一些正確使用AI的本領——這才不會變成新文盲;之后呢,教師將更多地扮演教練的角色,讓學生主動去接觸能挑戰他們思維、展示各種想法的活動,并引導他們走向令他們興奮的發展路徑(職業或各種志業)。加德納明確地表示:“我認為像我們過去那樣連續上學10年或15年是沒有意義的。”這么說并不夸張,在很快的未來(near future),教育都將是個性化的、多元化的,并且在我看來,還要加一個終身化——這個終身化,完全不同于現在更多強調正規學校教育之后的終身學習的概念;我想強調的是,未來,教育與工作之間,一定不再是前后分段的,而是融為一體、自如切換的。工作(job/work)這個概念,可能會被某種新的表述如“創造”/“貢獻”所替代。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著作
![]()
![]()
![]()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人,未來還要不要再去深入學習某種具體的學科?加德納直率地認為這應該是自主決定的,而且目的也不是為了某種職業而做準備的強制要求。他浪漫地建議說,選擇繪畫、拼字游戲、踢球還是百米短跑,都應是孩子自己的自主決定,當然最初可能有家庭的引導,但最終是由個體進行選擇。這在我看來,就是說,雖然有那么多AI已經能超越具體的人在這些具體領域的能力,但這并不應該也不會成為人們不去學習它們的理由,畢竟學習可不是為了戰勝AI或者刻意形成跟AI的比較優勢。在傳統意義上為勝任工作而賦能(enable)與為人生豐富而享受(enjoy)之間,學習兼得之,或許更偏向于后者。
加德納認為自己是個綜合思維方式的超級愛好者并有這方面的天賦特長。當判斷學科心智、綜合心智和創造心智的很多方面上AI會有超越人類的系統性卓越表現時,他也明確指出,元認知、批判性質詢等能力會變得更加重要。AI時代之前,我們重視傳統蘇格拉底教學法,AI來到后,我們將要進入到蘇格拉底教學法2.0,從學生被不斷詰問尋求真理,變為提升他們提出問題并展開追問的能力——哪些可以采信?哪些存在謬誤?哪些暗藏偏見?以審視的眼光評估各類初始與后續回答的質量,因為這些答案可能具有誤導性、片面化甚至背道而馳。
這個世紀已經走過了四分之一。在第二個四分之一世紀中,我們所熟悉的工業社會后的這種學校樣式是否還存在,值得打一個大問號。是的,肯定會發生的是學校教育中教師的角色會有很大的變化,這將又一次驗證加德納的先知先覺,他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教師作為多元智能的開發者的角色會越來越超越其作為學科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他所提出的那些多元豐富的智能發展,需要學校引入更多非學科導向的導師、顧問和教練,以及超越教室和課堂的應用場景。我的問題則是,這樣變化后的“學校”,是否還適合或應當用學校(school)這個詞來定義?歷史上不同的教育學家,也包括加德納在內,都肯定過在一定的成長時期讓年輕人聚在一起的價值,而傳統的學校并不天然是這種聚集的最佳設計——那些個教室、作業和學制,以及成績單和學位,2050年可能都會淡化消散褪去。培養適應AI時代的“元學習者”,是否還需要有一類叫作“教師”(teacher)的角色參與其過程?是否需要一個博覽會的設計者和一場冒險游戲的引導者的角色?在旅途中,需要設計和提供給成長怎么樣的拉伸(stretch)和熔爐(crucible),可能是一種也許還被叫作教師的角色之價值所在。
作為具體的人而言,霍華德·加德納的語言智能稱得上超群——他自己也這么覺得,30多本著作接續出版的影響力足可以證明。有一個展示他在駕馭語言上得其妙處的例子是,他巧妙地用了三個-est后綴的四字母英文單詞來描述多元智能是怎樣克服了社會上的三種偏見:West,Best、Test。West說的是西方中心偏見,宣揚西方主導的而忽視其他;Best相信問題的答案只有最佳的那一種;Test專注于能被衡量和測試的那些維度而無意顧其他。West讓現代社會一味推崇邏輯思維、理性,那固然重要,卻并不是唯一的;Best把精英主義的路徑視作唯一正確道路,并助長其傲慢與偏見;Test因為無法很好地去度量那些對于人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很重要很本質的質素,不但忽略它們并以某種方式將這種忽視體制化、正當化。這三種“-est偏見”還有著社會建構上的自我強化,使得某些智能獨擅其長、壓制其他,愈演愈烈并讓智能多元化的目標落空。
加德納提出的這三個“-est偏見”批判力強,思想深邃,耐人尋味,其啟發性不止于智能與評價這一端,這里且按下不表。說說我的一個殘念——我很想發揮自己的語言智能,在英文中再找出能表達我進一步看法的第四個-est來,一試再試,甚至借助了AI,也沒有成功。談不上多沮喪,但我還是要把我努力想表達的觀點本意說出來,避免游戲過度,以詞害意。且讓我借助這個詞——Exist(存在)來說明第四種偏見——現存的就合理;《大學的窘境與革新》中所發現的“因為世界上這么多大公司名學府都這么做著,這么多年都做到了現在不會沒有理由的,所以該繼續做下去”,就是這樣一種偏見。其實,很多現存的事物和做法,可能由其歷史上某些個的陰差陽錯所促成,真不該神化、合理化它們,而應該對現存、對熟知、對流行來祛魅。就教育和評價而言,學校教育、課堂教學、作業考試、學習與工作的切割斷裂,并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樣子,很多我們熟悉的行得通的現狀,也只比一個人的壽命長一點點而已,真的是要當變則變。
距今整整60年前的1965年夏天,臨近大學畢業的霍華德·加德納聽說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要開一門“人的研究”的課程(Man:A Course of Study),要針對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10歲左右)進行某種教育干預——放到現在這樣的研究不一定能通得過倫理委員會;處在人生十字路口有些恍惚但創造心智強大的加德納就跑去見了布魯納教授,一拍即合,當場就決定加入進了那個略顯得有些神秘的研究小組。
耄耋之年后,他回憶起那個研究小組時說到,這真是“走入一趟命中注定的旅程”,在一個毫無等級觀念非常開放無拘無束的研究氛圍中,在那許多個哈佛廣場布魯納家里各路神仙自由的交流中,加德納的生活目標和職業抱負悄然形成。他申請了發展心理學的博士,也愛上了布魯納小組里的另一名成員并結為伴侶。但更讓他至今都難忘的,是那門一起開發的課程中的三個指導性問題,以至于他這一輩子時不時就會在眼前浮現:
-什么使人成為人?
-人怎么會有那樣的行為?
-怎樣才能讓人更像人?
時光倍速至一個甲子之后的今天,人,多了個似乎許多事兒上都比自身更要厲害的伴兒——AI,可這三個問題仍然無法交給這位伴兒去辦。人的復雜,微妙之處就體現在加德納們給智能賦予的復數之中——它并不能由單數智能如AI加和而產生。人最根本的問題,終究要靠人自己。
一個心與智合成演化的未來,一個愛與AI的復數時代,“對我而言,是另一天”。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著作
![]()
![]()
![]()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
楊斌
清華經管學院管理學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可持續社會價值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組織行為與領導力、商業倫理、非市場策略、高等教育創新等。
楊斌教授現任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