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秋國慶黃金周如期而至,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阿聯酋、韓國等地的免簽政策帶動出境游市場火爆。許多旅客提前規劃出境行程,通過“拼假”延長假期,直接帶動多國酒店與機票預訂量大幅攀升,許多熱門國家核心商圈的酒店甚至出現一房難求的情況。
據去哪兒旅行數據顯示,9月26日至10月1日期間,熱門國家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四成;而10月8日至10月12日返程及錯峰出行時段,熱門國家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1.2倍。
在這場出境游熱潮中,一款名為Klook客路旅行的旅游 APP悄然霸屏年輕游客的手機界面。不同于OTA平臺側重機票、酒店預訂的模式,Klook主要針對海外旅行中的高頻剛需場景:無論是預訂海外當地交通卡,還是體驗海外小眾文化項目、規劃深度游玩路線,都能在該平臺解決。
![]()
“以前規劃海外游,要在機票APP查航班、在目的地本地平臺訂門票,語言不通還得反復打電話確認,溝通就要花大半天。”國慶期間,游客李女士的行程清單頗具代表性:她通過Klook預訂了大阪環球影城快速通行券、JR Pass交通卡,還預約了東京銀座的餐廳。
除了在消費端的表現,Klook在資本市場的動作更為矚目,這家總部位于中國香港的旅游科技獨角獸正加速沖刺IPO。據瑞恩資本報道,外媒援引消息人士信息稱,Klook已聘請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三家國際投行,協助推進在美國的首次公開招股事宜,計劃募資規模約5億美元,不過最終上市時間與具體募資額度還將根據市場情況動態調整,預計將于2025年下半年登陸納斯達克。
回溯Klook的發展歷程,從2014年在中國香港誕生,到如今估值突破百億人民幣,它已成為國慶出海潮背后的“隱形贏家”之一。在攜程、飛豬、去哪兒等頭部玩家早已布局的在線旅游市場中,這家旅游企業是如何避開同質化競爭、并突圍的?
![]()
投行精英與技術男跨界聯手,三位年輕人造出亞洲“旅行獨角獸”
Klook的誕生,來自一次不太愉快的旅行體驗。
旅行愛好者王志豪與林照圍曾滿懷憧憬地前往尼泊爾旅行,兩人提前通過線上平臺訂好機票與酒店,卻在落地后陷入一連串窘境:語言不通導致溝通受阻,各種景點資訊信息不足,那些能真正感受當地風土的深度游活動也很難在出行前完成預訂。
這次不甚愉快的經歷,也讓兩人看到了當時在線旅游行業潛藏的機會:OTA平臺主要專注于機票、酒店等標準化產品,而境外自由行用戶對本土化體驗的需求已逐漸顯現,比如在日本便捷預訂跨城的新干線、在印尼火山徒步的精品團以及一些小眾米其林餐廳的預約通道等,其中不少項目只能電話預訂,存在較高的溝通門檻。這些直接決定旅行品質的非標準化服務,恰恰是當時市場供給的薄弱環節。
用戶個性化需求激增與境外體驗服務缺位的斷層,催生了他們的創業想法:他們想做一個能串聯機票、酒店與特色景點的境外服務平臺,從當地風土人情切入,提高境外自由行游客的順暢度。
![]()
2014年5月,王志豪與林照圍拉上技術出身的熊小康,正式創立了Klook。林照圍先后任職于花旗、渣打銀行的投行部門,王志豪也有著摩根士丹利投行與Investor的從業履歷,兩人對資本運作與商業戰略較為熟悉,而熊小康則可以為商業想法搭建起落地框架。
Klook將創業首站選在了中國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旅游樞紐,這里是許多國內出境游客的第一站,又具備語言互通的天然優勢,能最大程度降低初期用戶的使用門檻。
據《香港商報》報道,前期Klook一方面采用直采模式,直接與景點商談合作,剔除中間環節,既能從源頭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又能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另一方面自主開發云端票務管理系統,提供庫存與訂單管理工具,相繼接入了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摩天輪等當地核心景點,并逐步從單一景點票務拓展到半天至一天的短途旅程規劃,完成了在中國香港市場的扎根。
在積累第一批核心用戶后,Klook果斷開啟向外擴張的步伐,逐步輻射至韓國、泰國、日本等亞洲熱門旅游地以及部分小眾旅游地。
![]()
在Klook的擴張過程中,資本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Klook已完成8輪融資,總金額超10億美元,投資方涵蓋經緯、紅杉、博裕、高盛、軟銀愿景等明星機構,紅杉更是罕見地投了5輪。最近的一輪融資是2025年2月由維恩資本領投的1億美元融資。2019年,Klook完成D+輪融資時,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曾評價它是粵港澳大灣區代表性的新興獨角獸,認為其通過供應鏈整合與全球化布局,成為游客跨境自由行的重要樞紐。2024年4月,Klook以120億人民幣估值入選《2024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
聚焦體驗經濟,在OTA與本地生活平臺的夾縫中突圍
成立至今的11年間,Klook始終在旅游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尋找獨特的生存坐標。前有飛豬、去哪兒、攜程、Booking等OTA玩家憑借機酒資源壁壘占據市場主流,后有抖音、小紅書等新玩家攜內容流量優勢跨界入局,分食旅游消費蛋糕。
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中,Klook顯得格外另類,在《天下網商》看來,這個平臺是在OTA與本地生活平臺的夾縫中,開辟出一條以體驗經濟為核心的路子。
Klook中國區總經理安文此前接受《36氪》采訪時曾談到:“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幫助用戶去理解我們的業務,可能更像亞洲版的攜程+美團到店。”這一定位點出了Klook的戰略野心,它在保留OTA平臺機票、酒店等基礎服務的同時,更將供應鏈的重心扎進了更繁雜卻更具黏性的本地生活領域。
比如傳統OTA的核心是幫用戶抵達目的地,而Klook要做的是幫用戶在目的地玩得好,從景點門票到街頭巷尾的特色美食,從跨城交通接駁到深度文化體驗,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做到精細化,讓旅行更為沉浸。所以從誕生之初,Klook主動避開機票酒店的紅海競爭,將目光鎖定在“行游購娛” 相關的體驗類服務上。
![]()
目前,Klook的業務覆蓋全球3400余個目的地,提供景點門票、交通票務、美食體驗、戶外探險等六大品類的產品和服務。
《天下網商》記者曾在日本自由行中,通過Klook購買了多項產品,比如大阪環球影城景點的門票,JR Pass等剛需類交通服務產品,語言不通的中國游客無需在當地奔波兌換;與此同時,Klook還上線了一些日本米其林餐廳預定服務,以及購物中心優惠券、茶道體驗等,基本實現了本土化吃喝玩樂行的覆蓋。
在巴厘島,它則跳出海島度假的常規玩法,上線了火山日出、海底世界、秘境徒步等小眾體驗;在印尼,它又緊扣當地獨特的自然與文化資源,設計火山徒步套餐、小眾村落文化探訪等產品,讓游客深入當地文化。
![]()
Klook對體驗的打磨,還延伸到了產品設計的源頭。2018年,Klook獨創推出了旅行體驗師機制,邀請那些真正熱愛旅游、會玩的人走進不同目的地,體驗每一項服務,并從真實的用戶視角提出反饋,深度參與服務設計。這種用戶共創的模式,讓Klook的產品始終貼近當下旅行者的需求。
據《天下網商》觀察,本土化布局是Klook在競爭中站穩腳跟的另一重關鍵優勢。針對中國出境游客,平臺在預訂環節可直接跳轉支付寶、微信支付,無需用戶額外綁定境外銀行卡或兌換外幣,解決了境外支付的繁瑣;同時,熱門景點的掃碼入園到交通票務的線上兌換,都可以在平臺上完成。而面對入境中國的海外游客,Klook也能通過平臺支持的多幣種支付完成預訂,這種雙向本土化適配,讓Klook成為許多游客跨境旅行時的必選項。
“免簽”熱潮下,亞太旅游市場火爆
2025年中秋國慶黃金周,在多國免簽政策的便利與長假的疊加下,中國游客的出境熱情徹底釋放。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熱門目的地機場人頭攢動,甚至小眾如巴厘島的烏布村落、印尼的火山徒步路線,都迎來了數量遠超往年的中國游客。
這種火爆并非短期現象。據亞太旅游協會預測,2024年國際旅客前往亞太地區的人次已達6.19億,預計2026年將增至7.62億,超越2019年的歷史峰值。跨境旅行中,自由行需求正以爆發式姿態增長,而深耕目的地體驗服務的Klook,恰好站在了這波行業紅利的風口之上。
![]()
此時同時,旅游行業的競爭格局也在悄然重塑。傳統OTA巨頭中,飛豬、攜程、去哪兒仍在機酒領域占據主導,逐漸開始加速布局體驗類服務,補全目的地玩法產品;抖音、小紅書憑借內容流量優勢,試圖將短視頻種草以及旅行預訂的模式跑通,分流年輕用戶;區域性旅游平臺也在細分市場發力,比如東南亞的Traveloka、日本的Jalan,也在依托本地資源與文化優勢搶占份額。
在這樣的格局下,Klook選擇沖刺上市,也是想借資本力量鞏固優勢、應對競爭。畢竟,當所有玩家都瞄準跨境旅行這塊蛋糕時,誰能更快整合全球供應鏈、深化本土化服務,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此前,Klook披露過2023年其訂單總金額達30億美元(約合210億元人民幣),并實現年度整體盈利。不過,Klook的營收高度集中于亞太市場,為打破這一局限,平臺已將全球化擴張提上日程,歐美市場成為首要突破口,針對當地用戶偏好,籌備開發城市漫步、短途戶外探險、小眾博物館深度游等產品,試圖將其在亞太驗證成功的模式,復制到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當機酒競爭進入紅海,跨境旅游的下半場,供應鏈的深度與體驗的溫度,或許是Klook真正的護城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