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都是大俄的壞消息,俄粉如果要讀,請備好紙巾。
提要:烏克蘭無人機突襲烏拉爾以東,俄羅斯戰略后方不再安全——烏軍跨洲打擊體系成型,俄能源命脈遭系統性切斷
01
歷史性跨越:
無人機首進亞洲,俄腹地不再安全
10月6日夜,烏克蘭無人機編隊悄然掠過烏拉爾山脈,對秋明州安蒂平斯基煉油廠發動精準打擊。這座年產能750萬噸的能源樞紐,距烏克蘭邊境超過2100公里,位于傳統意義上的“絕對安全區”——西伯利亞腹地、亞洲北部。此次行動標志著烏軍首次實現從本土到亞洲的跨洲縱深打擊,俄羅斯1700萬平方公里國土自此全域暴露于威脅之下。
![]()
盡管俄方宣稱“成功攔截”,但多方證據顯示,煉油廠核心裝置遭實質性破壞,生產陷入停滯。更關鍵的是,烏軍此次行動并非孤例,而是近期一連串戰略破襲的巔峰之作。
02
六天五擊:
能源命脈遭系統性瓦解
10月1日至6日,烏克蘭對俄煉油體系發動了前所未有的連環打擊:
10月1日,莫斯科以北新雅羅斯拉夫爾煉油廠(年產能620萬噸)爆炸;
10月3日,奧倫堡州奧爾斯克煉油廠(距烏1400公里)被遠程命中;
10月4日,全國第二大的列寧格勒州基里希煉油廠(年產能1870萬噸)第四次遇襲,徹底停工;
![]()
10月5日,下諾夫哥羅德克斯托沃煉油廠(年產能1700萬噸)發生劇烈爆炸;
10月6日,秋明煉油廠遇襲,烏軍打擊范圍延伸至亞洲。
短短六天內,俄5600萬噸年煉油產能陷入癱瘓,全國煉油能力損失過半。烏軍通過持續打擊能源基礎設施,正逐步絞殺俄戰爭經濟的命脈。
03
S-400防空神話破滅
烏克蘭無人機一擊致命
俄羅斯價值數億美元的防空系統,在幾千美元的自殺式無人機面前黯然失色。
烏克蘭武裝部隊第92獨立突擊旅的士兵日前完成了一次精確打擊,使用國產“謝勒皮”自殺式無人機,成功摧毀了一套俄羅斯最先進的S-400防空系統。
由謝爾蓋·普里圖拉慈善基金會發布的襲擊畫面顯示,無人機直接俯沖至雷達陣列,隨后發生劇烈爆炸。
![]()
俄羅斯長期以來一直將S-400“凱旋”防空系統作為“國之驕傲”來宣傳,號稱是世界最強的多層防空系統。
這套系統被認為能夠發現600公里外的目標,構建“滴水不漏”的防空網,俄羅斯曾以55億美元的高價向印度出口5套該系統。
烏克蘭軍隊使用的“謝勒皮”自殺式無人機與高昂的S-400系統形成了鮮明對比。
烏克蘭軍方近年來多次成功使用無人機襲擊俄羅斯防空系統。
此次襲擊事件暴露了S-400系統在實戰環境中的脆弱性,特別是對低空、慢速、小型目標的探測和攔截能力存在缺陷。
這一損失對俄羅斯而言代價慘重,同時也讓其所謂的“全球最佳防空系統”蒙羞。
S-400系統的此次失敗不僅是一次戰術損失,更對俄羅斯的軍事聲譽造成了深遠影響。
曾被譽為“世界最強防空”的系統,在低成本無人機面前不堪一擊,這讓潛在的國際買家不得不重新考慮采購決策。
在現代戰爭中,昂貴的傳統防御系統與廉價無人機之間的不對稱對抗,正悄然改寫戰場規則。
04
千里之外精準獵殺艦艇
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的精準一擊,讓俄羅斯海軍再次嘗到了現代戰爭的苦澀。
“絕對安全”的內陸湖泊,不再安全。10月4日凌晨,俄羅斯卡累利阿共和國奧涅加湖的晨霧中,一艘俄軍最新型“布揚-M”級導彈艇“格雷德”號遭遇突襲。
![]()
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宣布對此次襲擊負責。他們的攻擊精準命中艦艇右舷發動機艙,導致動力系統嚴重受損。這段位于內陸湖泊的“安全水域”,距離俄烏前線約980公里。
此次襲擊展現了烏克蘭超乎預期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奧涅加湖位于俄羅斯西北部,距離烏克蘭邊境近千公里,其間隔著俄羅斯本土的多重防空網。
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將偵察衛星、無人機、地面特工編織成一張精準的“捕獵網”。湖岸線測繪、船閘通行時間、艦船吃水深度,所有關鍵數據都被摸得一清二楚。
“格雷德”號并非普通艦艇。這艘2022年底才服役的導彈艇,滿載排水量949噸,卻配備8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可搭載“口徑-NK”巡航導彈。
這種導彈射程可達600至1000公里,被譽為“小船扛大炮”的典范。
俄羅斯媒體曾表示,“布揚-M”級導彈艇經過升級后,能發射“鋯石”高超音速導彈。一旦裝備完成,這種導彈將成為對波羅的海北約防線的直接威脅。
軍事分析界對烏軍使用的具體打擊方式仍有不同推測。
一種可能是烏克蘭動用改裝后的蘇-24M戰機發射“風暴之影”巡航導彈。這種導彈采用GPS、地形匹配和紅外成像的三重制導,命中精度高。
另一種可能是烏克蘭出動長航時隱身無人機實施自殺式攻擊。類似戰術此前已被用來摧毀俄軍雷達系統。
“格雷德”號遇襲只是俄海軍困境的一個縮影。這已是“布揚-M”級導彈艇在兩個月內第二次遭遇重創。
今年8月,烏克蘭曾在亞速海用無人機配合導彈攻擊,擊傷了另一艘同型艦艇。
對于俄羅斯而言,更大的尷尬在于“防無可防”。
此次襲擊后,“格雷德”號至少需要半年大修——在西方制裁導致配件短缺的背景下,維修周期可能延長至一年以上。
俄黑海艦隊已退守新羅西斯克,波羅的海小艦連內陸湖都不敢輕易停靠。曾經雄心勃勃的俄羅斯海軍,正被迫收縮防線,面對一個無處安全的新戰場。
05
雙軌打擊體系:
本土遠程突防與敵后滲透結合
烏軍能實現跨洲打擊,依賴的是日趨成熟的“雙軌作戰體系”:
本土遠程發射,依托國產“海王星-D”巡航導彈(射程1000公里)、“火烈鳥”重型巡航導彈及長航時無人機,形成覆蓋俄縱遠的火力網;
敵后滲透激活,通過特工網絡在俄境內預置打擊節點,繞過防空系統,實現“從心臟發起攻擊”。
早在6月1日,烏情報部門已派遣特工潛入伊爾庫茨克州別拉亞空軍基地,利用偽裝卡車釋放無人機,摧毀了距烏4000公里的圖-22M3轟炸機群。此次秋明襲擊進一步證明,該體系已能穩定運作于亞洲目標。
06
俄軍反擊能力萎縮:
導彈產能見底,戰略轟炸機被迫東遷
與烏軍攻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俄軍遠程打擊能力的急劇衰退:
俄軍導彈發射量驟降,9月僅發射十余枚導彈,遠低于8月的40余枚,每日僅能零星使用“伊斯坎德爾”或“匕首”導彈;
產能枯竭,西方制裁導致精密部件短缺,導彈生產線難以維持;
平臺損毀,6月烏軍對俄戰略轟炸機基地的襲擊,導致近20架轟炸機被毀,俄軍被迫將圖-160等稀缺資產轉移至遠東極地,甚至遷至距阿拉斯加僅幾百公里的楚科奇半島。
07
自主軍工崛起:
烏克蘭從防御到戰略反制的蛻變
烏克蘭國防工業已成為支撐持久戰的關鍵力量:
本土裝備占比超40%,包括射程1000公里的“海王星”導彈、射程3000公里的“火烈鳥”巡航導彈;
![]()
抗干擾導航技術,可在GPS被干擾環境下依靠慣性+視覺復合導航,實現精準打擊;
低成本高產效,無人機群與巡航導彈的成本遠低于俄防空系統攔截彈,形成“不對稱消耗”。
從第聶伯河到西伯利亞,戰場規則已被改寫。烏克蘭通過自主軍工體系與靈活戰術,將戰火引向俄縱深地帶,同時在前線消耗俄軍有生力量、在后方摧毀其戰爭經濟根基。當煉油廠濃煙滾滾、轟炸機倉皇東遷之際,俄羅斯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現實:領土廣袤不再是天然屏障,戰略后方已淪為前沿戰場。而烏克蘭正憑借持續升級的跨洲打擊能力,掌握這場持久戰的關鍵主動權。
真心感謝每位打賞的朋友
留言請理性講技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