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Tech星球
文| 陳橋輝
Tech星球獨家獲悉,抖音于近期對其App內的“日常”進行了升級,新增創作入口、頭像色環提醒以及限時日常發布功能,進一步加碼“朋友圈”的社交屬性。
新的創作入口更加醒目,位于個人主頁的頭像右下方的“+”號,點擊后可以發布日常圖文或視頻內容,且可以設置24小時/3天/7天的限時展示。頭像色環,即好友在發布動態后,會在頭像周圍形成藍色、綠色或紫色等不同顏色的色環,表示當前他們有新的消息動態,當自己觀看該動態后,好友頭像的色環會消失并恢復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Tech星球還獨家了解到,抖音正在研發全新的社交App“海海”(暫定名),該產品已完成前期的開發,結合上述的動作來看,抖音對社交仍然有著不小的執念。
實際上,不僅僅是抖音,快手也有類似的朋友圈功能,名為“說說”,去年年底曾短暫關閉進行調試更新,今年年初再次上線。此外,Tech星球還獨家了解到,快手還打造了自己的“漂流瓶”功能“小紙條”,可向好友或陌生人匿名發送動態。近期,如騰訊QQ空間也對其“說說”進行了界面改變,新增包括AI在內的不少功能。
加碼“朋友圈”功能,正成為各大平臺不約而同的選擇。從短視頻平臺到老牌社交產品,都在悄悄強化熟人動態分享場景。抖音的色環提醒和新增發布入口、快手重啟“說說”、QQ空間的功能翻新,本質上都是在搶奪用戶的“日常分享心智”。從各家的動作不難看出,人們仍需要一塊能隨手發點日常、和熟人互動的“自留地”,而這或許正是當下平臺們試圖補全的社交短板。
抖快版“朋友圈”上線
在短視頻平臺的生態布局中,抖音與快手正持續發力 “類朋友圈” 功能,試圖在公域內容流之外,搭建起熟人社交的專屬場景。
抖音將這一功能落地在“日常”模塊中,即抖音版“朋友圈”,并于近期完成顯著升級。其核心變化集中在創作與互動的便捷性上:全新的創作入口被置于個人主頁頭像右下方,以醒目的“+”號標識降低發布門檻,用戶點擊即可快速上傳圖文或視頻內容。
![]()
圖注:抖音“發日常”模塊,即抖音版朋友圈。
此外,升級后的“日常”模塊,還支持限時“日常”發布,可設置24小時、3天、7天的限時展示,適配不同場景下的分享需求,并在其基礎上,增加了聚合瀏覽,發布的內容會自動聚合,好友能夠在其抖音“朋友圈”內看完自己近期發布的所有動態;多態點贊,可對朋友的作品進行不同表情的點贊;瀏覽記錄,本人可以看到朋友的瀏覽記錄,查看誰更關注在意自己。
![]()
為強化動態觸達“朋友圈”的效率,抖音還新增了頭像色環提醒功能,好友發布新動態后,其頭像周圍會浮現藍、綠、紫等不同顏色的色環,用戶查看后色環自動消失,從功能邏輯看,這是通過視覺化提示縮短熟人互動的響應周期。
![]()
快手的“類朋友圈”功能則以“說說”為名存在,雖去年年底曾短暫關閉調試,但今年年初的重啟印證了其社交的重要性。
目前,“說說”的入口位于快手App的消息頁中,支持發布圖文和視頻內容,發布的動態會像朋友圈一樣的對好友展示,大家可以相互評論、分享和點贊。“說說”的整體風格類似微信朋友圈。
該功能同樣聚焦熟人動態分享,支持用戶發布日常瑣碎、生活片段等內容,與抖音“日常”形成相似的產品定位,試圖提升用戶留存率。
![]()
圖注:左邊為快手“說說”,右邊是快手“小紙條”。
在快手消息頁中,還有一個“小紙條”功能,可以看做是微信以前的漂流瓶,可以發布匿名動態,讓陌生人或指定的熟人看到。
抖快如此執著于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并不斷加碼功能,本質上是平臺出于對社交生態短板補全的考慮。
從自身短板來看,短視頻平臺長期以來主要以算法推薦為核心,雖構建了強大的內容分發能力,但社交屬性始終薄弱,而且評論區互動多為“玩梗”式淺連接,關注關系鏈松散,用戶更多是“圍觀者”而非“參與者”,這種“淺社交”狀態難以形成穩定的用戶粘性。
而抖快上線的“類朋友圈”功能,恰好能填補這一空白,通過熟人動態分享構建真實的情感連接,讓平臺從“內容消費工具”向“社交場景載體”延伸,有助于平臺社交氛圍的形成。
短視頻平臺做社交真有搞頭嗎?
事實上,無論是抖音還是快手,此前在社交上的探索不算少。譬如,抖音推出過短視頻社交App“多閃”,以及興趣社交App“飛聊”,而快手也推出過短視頻聊天App“一甜面聊”,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部分產品甚至草草下線。
如今,抖快在社交方面重整旗鼓,顯然是想在社交賽道上再探深淺。
Tech星球注意到,抖快除了在“類朋友圈”上的動作不斷。還有其他新的動作,抖音近期還悄悄給群聊功能來了次大升級,顯然是想在社交賽道上多探幾條路。
類似試水的動作包括:公開群人數在線升級,抖音的群聊會受限于最多500的人數限制,滿足條件就能給群聊擴容;此外,自己作品評論區掛群功能上線,用戶發布作品后點開下方評論區評論框旁的“+”號,在面板里選公開群,勾選用戶自己的公開群,群鏈接即可展示在評論區。
快手則是在加碼同城社交,打造了“附近的人”板塊,可以與陌生人聊天, 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閃聊、鐵子圈等社交功能,強化社交氛圍感。
![]()
這些功能看著都是小改進,卻把“內容”和“社交”擰得更緊了。
譬如,抖音的評論區掛群,用戶因為喜歡一條視頻進群,群里聊得熱鬧又會催生新的視頻內容,再吸引更多人進群,形成一個小循環。
不過,短視頻平臺做社交,從來都不是加幾個功能就能成的事。
抖快發力社交,當前最大的坎還是用戶場景不對味。就像微信的群,不管是工作群、家庭群,都是現實關系的延伸,哪怕平時不說話,也沒人會輕易退群,因為那是剛需。可抖音快手的群不一樣,大多是“某劇追劇群”“美妝分享群”,靠興趣湊在一起,一旦劇更完、熱點過了,群里就冷得像沒人一樣。
過去,不少抖音興趣群都是建群時熱鬧,過幾天就只剩廣告。這次抖音把群人數擴到1000人,要是解決不了“大群易冷”甚至“死群”的問題,人越多反而越容易亂,最后留不住人。
用戶對產品本身的固有印象太難改也是一大因素。大家早習慣了“刷視頻用抖快,聊日用微信”,打開抖音的第一反應是看推薦頁的內容,不是看群消息。就像抖音之前推的粉絲群,雖然很多創作者都建了群,但真正能一直活躍的大多是頭部賬號,普通用戶很少會主動在抖音加群聊天。
“現在來看,抖快做社交更像是一場‘持久戰’。他們有龐大的用戶基數,也有內容優勢,能不斷通過功能調整試探用戶需求,但微信十幾年積累的社交慣性、用戶對短視頻平臺‘娛樂工具’的固有認知,都是短期內很難打破的壁壘”,一位產品經理分析表示。
或許未來某天,會有某個功能、某個場景,讓用戶真正愿意在抖音快手聊起來,但至少現在,抖快還在社交的賽道上摸索,離真正站穩腳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