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國慶,新能源車充電排隊總免不了要上頭條。
在今年,自駕出行達到近年來的高峰。自駕出行達18.7億人次,高速公路車流量日均突破7000萬輛,新能源車約1400萬輛,這么大的規模與車流,要想在高速服務區充分滿足充電需求基本不可能。
![]()
目前,多個高速服務區紛紛開啟“叫號充電”維持秩序,就像餐廳排號吃飯一樣。從不少網友通過社交平臺反饋,9月30日晚間至10月1日凌晨,在進出北京、杭州、武漢、長沙以及廣州、深圳等熱門城市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內,新能源車充電樁前出現了長時間排隊現象,12點半排隊搶6個樁,等待時長在1至4小時。3個小時沒充上電是家常便飯。
![]()
有車主稱自己排到了60多號,“都睡醒一覺了,還沒輪到。很多新能源車主連空調都不敢開。
![]()
新能源車平常市區通勤是真的很香,每公里電費1毛左右,每天通勤50公里以內的,400公里續航的純電都能輕松應對,然而,將新能源車放到國慶期間的長途高速路上,掉電特別快,堵車時開空調或暖氣,電更撐不了多久。
![]()
油車節假日也要排隊,但勝在效率高,不會太久,但電動車即使快充,最少也要半小時,一旦排隊充電,那等的時間就沒譜了,這時間差在高峰期被無限放大!
那么這多年一直無法解決的節假日高速充電難的問題,癥結在哪?
從數據來看,到2024年底,97%—98%的高速服務區已建樁,約3.3萬—3.5萬個高速場站充電樁在運行,截至2025年8月,中國充電設施約1735萬臺,其中公共樁約432萬臺,同比仍在高速增長,達到37.8%。不管是充電樁的總量,還是充電樁的功率,還是充電樁的增速,中國都已經世界最頂尖水平。
但碰到假期,高速路上充電難,依然是無解。原因在于,面對高速巨大的車流,能不能把充電安排明白是個難題,節假日長途駕車集中在同一時段、同一路線,而且車流是從沿海往內陸方向走,但我們的充電樁往往是沿海集中、內陸稀疏,與假期出游流向不完全匹配。
其次,高速服務區高功率直流樁占比不足,站級并網容量成為瓶頸。
為什么高速服務區不愿意多建高功率快充樁?原因是這個充電站的投資成本巨大,建一個快充樁動輒幾十萬,回本周期長得讓人絕望。時間錯配,假期“單峰、單向”需求遠高于平日,投資若按峰值配置則閑置率高。
其次是電網壓力,節假日集中充電讓電網負荷陡增,有些老舊服務區根本扛不住,不少高速服務區的部分老舊充電樁功率衰減,標稱120kW實際只有60kW,“快充”變“慢充”。
最后是技術標準不統一,不同車型的充電協議五花八門,不同品牌和型號的電動車充電接口不一致,導致部分公共充電樁無法使用,進一步加劇了長途出行中的不確定性。
其次,車企純電續航400公里以下的入門級車拖了后腿
車企這邊也不能置身事外,虛標續航問題不算新鮮事。有男子吐槽續航670公里的結果跑200公里沒電了。
![]()
要知道,在今天,續航400公里的純電車依然大量存在,在市區,充電樁多,400公里續航夠用,但在高速,400公里的續航,算上續航虛標與縮水等問題,打個7折,也就是280公里左右,一旦堵車在高速上,那種焦慮可想而知。
![]()
此外,有消費者吐槽,為啥有了800V,國慶高速路充電樁還要排隊叫號?
今年國慶前,多地服務區已提前布局充電服務升級。如河南省交投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在京港澳、大廣、連霍等省內重點高速的60多對服務區內,新增投運超過1400根充電槍,重點服務區均配備有超充樁,全省高速超充骨干網基本形成,部分服務區采用華為全液冷超充技術最高充電功率可達600kW,實現 “一杯咖啡時間滿電出發”。
廣州、重慶、福州、烏魯木齊等城市也在推進“超充之城” 建設,其中烏魯木齊計劃年底建成300座超充站,在主城區形成3公里 “超充圈”,實現城市面狀、公路線狀、農村點狀的超充網絡覆蓋。
在今天,800V超充技術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很多新車型通過全域高壓架構和超充電池實現充電15分鐘續航500公里的突破,顯著提升用戶補能效率。
![]()
但問題,依然有很多品牌在拖后腿。現在某些品牌入門車型還是400v,甚至還有全系都沒有800v,這給消費者跑高速制造了太多的痛苦。往往有車主400V車型占用800V超快充樁,造成資源浪費。
每年國慶,似乎總有增程車排隊充電被吐槽的情況,在今年也不例外,增程車天然的短板在于,其電池容量相對較小,以及充電系統和充電樁的輸出功率限制。導致其充電速度較慢,即使超充充電樁的輸出功率較高,也無法快速充滿電池。
![]()
在一些服務區,很多增程、混動汽車也在排隊充電,引發純電車主吐槽,充電更慢的增程車充電時間幾乎是純電車的兩倍,這意味著純電車車主的續航焦慮加深,對排隊時間的預估要延長一倍。
![]()
因為增程車油耗特別高,用油太貴,自然能省則省,這其實也暴露了增程車可油可電,其實在消費者實際使用中,用油的選項在絕大多數的場景被排除了。
![]()
下高速補能,是化解充電難問題的有效法子,但善于規劃路線的人不多
很多經常跑高速有經驗的車主,每逢小長假,他都會在車友群分享“下高速補能”的經驗。
![]()
按照今年的情況來看,很多人在高速服務區排隊四個小時沒有充上電,如果他能下高速充電,情況會極大改善。一般在高速出口的兩邊,不出三公里就有充電站,人少而且還便宜。在充電的時間,上廁所,休息與用餐的時間都已經足夠。
![]()
所以要解決1400萬輛新能源車跑高速充電難的問題,首要問題就是車主自己要會規劃,而不是一窩蜂隨大流扎堆服務區排隊。
當然,在今年,叫號服務的推出是一大改善,而對于高速服務區其實還可以提供一項服務,就是在服務區醒目位置給出指示牌,指引車主就近下高速找最近的充電站的路線,這樣就能分流服務區的壓力。
有網友透露,其國慶從廣州去湖南,充電完全沒毛病。充電樁非常密,只要隨便找個沿途縣市下高速,快充樁多的是,充起來很方便。高速排隊充電,這是沒有規劃好的鍋。
結語:
解決高速充電難的問題,一方面是需要讓高速公路充電設施的運營吸引資本進入,多建快充樁,增強充電效率,把沿海多、內陸少樁的情況拉平,以多元化充電設施的盈利模式來打破時間錯配導致的閑置問題。其次,車企在入門級產品的布局上要跟進整個時代的變化,400公里續航已經跟不上時代需求,要進一步推動電動車企業使用800伏充電平臺,使用高倍率的電池,把充電時間進一步壓縮。
對于服務區來說,也要靠調度,提前算準流量,全鏈路增加信息化,把充電樁實時信息與高德、百度等共享,到站前排隊號與動態引導至次熱門站,或指引分流消費者下高速就近充電路線,對消費者來說,學會規劃路線,別死磕高速服務區,學會下高速找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總的來說,未來打造集儲能、光伏、充電于一體的綜合能源站,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這可能是解決充電難題與盈利平衡的最優解。
x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