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口之下的暴漲神話。
文 | 華商韜略 熊劍輝
“光模塊梟雄”,是怎樣煉成的?
【01 謎團】
這一輪牛市中,要論“牛股旗手”,除了讓人“不寒而栗”的寒武紀,就要屬“易中天”的領頭羊——新易盛。
2025年年初至今,它從46.56元的低點飆至401.1元的高位,漲幅高達861%。
這不但讓“寒王”的漲幅(306.51%)相形見絀,在中際旭創(685.17%)、天孚通信(562.22%)面前也是一騎絕塵。
如果把時間線拉回2016年新易盛上市之初,它的累計漲幅,將近180倍。
市值上,3600多億的新易盛,成為碾壓中興通訊(2100億)的存在。
可即便漲這么“瘋”,高盛卻認為:新易盛的估值依然合理。
因為新易盛的業績,同樣在“瘋跑”。
2025年上半年,新易盛狂攬104.37億營收,同比大增282.64%;凈利潤飆至39.42億,同比暴漲355.68%;經營現金流凈額高達9.53億,同比大增427.7%。
每個數字,都透著勢不可擋的勁頭。
而作為全球排名第三的光模塊制造商,新易盛踩中的,是全球AI算力暴漲的超級風口。
如果將AI服務器看成“摩天大樓”,那么光纖就是傳輸數據的“高速公路”,而光模塊正是進出高速的關鍵“匝道”。
服務器算力再強、光纖速率再高,“匝道”不給力,照樣會堵得水泄不通。
![]()
▲新易盛800G光模塊,來源:新易盛官網
如今,AI集群對光模塊的需求,正從800G向1.6T跨越。2025年,全球光模塊市場規模預計達235億美元,較2024年大增32%。
新易盛,恰好站在浪潮的正中央。
2024年,它的近八成收入來自海外,英偉達、微軟、亞馬遜等AI巨頭都是核心客戶。
市場普遍認為,新易盛不僅有800G LPO光模塊,直接用于英偉達GB200服務器,還在為英偉達獨家設計GB300服務器光互聯方案。
“達鏈”光環加持,讓新易盛成為最受熱捧的對象。
所以,全球AI的風刮得越猛,新易盛的股價越蕩。
但新易盛高歌猛進的同時,實控人、董事長高光榮的操作,卻透著一股反差感。
身家超270億的高光榮,持股比例低得只有7.4%,少得不像實控人。
更令人費解的是,新易盛股價越是飆漲,董監高們越是減持。
這背后,有著怎樣的謎團?
【02 易+盛=新易盛】
1969年生人的高光榮,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1989年,他從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中專畢業,回到老家樂山后,成了無線電廠光通信分廠一名技術員。
這一干就是9年。
這份沉穩踏實,讓高光榮把光通信的技術細節、行業脈絡摸了個透。
1998年,憑借對技術和市場的判斷,高光榮殺回成都、果斷下海,靠代銷光纖、光纜、光模塊,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4年,高光榮又與廖學剛合伙創立“光盛通信”,想通過自主研發,向制造轉型。
結果,他們撞上了勁敵“易杰龍”。
兩家公司,業務重疊、旗鼓相當,很快開始“貼身肉搏”:你搶我的單,我挖你的人。最后,連員工也玩起了“無間道”,偷著在對方公司做兼職,斗得兩敗俱傷。
既然打不過,那就都加入。
2008年,雙方決定握手言和,從“易杰龍”和“光盛通信”中各取一字,合并成一家新公司——“新易盛”。
這一年,高光榮39歲。
除了年紀不大,高光榮地位也不高。易杰龍,由胡學民100%實控;而光盛通信的大股東是廖學剛(持股77%),高光榮只是二股東(持股23%)。
論股權、論資歷,高光榮都排行“老三”,董事長的位置怎么也輪不到他。
但過程中,高光榮卻通過認繳出資270萬(實繳10萬元+實物126萬),一舉拿下27%的股權,成了“新易盛”董事長、第一大股東。
“易老大”胡學民(占股25.5%)和“盛老大”廖學剛(占股23%),全部甘居其下。
![]()
▲新易盛公告
沒人知道具體的原委和細節,但能讓兩位老大同時放下,讓自己當老大的,一定都是狠人。
之后,新易盛的高速發展,也印證了高光榮是一個“懂聚人、會謀局”的“狠人”。
公司成立時,股東只有6個;但2016年新易盛上市前,股東已擴充到38人。
![]()
▲新易盛招股書(2016年)
這份股東名單里,每個名字都藏著高光榮的“布局”:
其一,拉著中興通訊實控的“中和春生”入股,不只綁定了客戶、拿穩了訂單,更通過聯合研發,把“客戶”變成“合作伙伴”。
其二,給北美經銷商Jeffrey Chih Lo、東歐經銷商Sokolov Roman讓渡股份,讓海外市場成了穩固的后方。
其三,讓工程主管、測試組長、結構工程師都持股,核心技術骨干才能心無旁騖。
一次次增資、擴股,讓高光榮的持股比例不斷稀釋,越來越低。但這種“共贏”方式,卻讓客戶、渠道、員工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讓新易盛的生意越做越大。
而伴隨中國4G網絡迎來建設高峰,高光榮嗅到商機,迅速推出2.5G、10G速率光模塊:前者精準適配早期電信專線,后者完美對接4G基站與核心網。
這精準踩中市場的痛點,成功打入了華為、中興的供應鏈。
最關鍵的是,高光榮緊緊“抱住”了中興通訊這條“大腿”。
![]()
▲新易盛招股書(2016年)
2015年,僅中興通訊一家從新易盛就采購了1.58億,貢獻了總營收的四分之一。
2017年,新易盛又為中興成功定制100G電信回傳光模塊。這不但鞏固了與中興的合作,更讓新易盛在高端電信光模塊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
但福兮禍所伏。
很快,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不但打亂了新易盛的發展節奏,也迫使高光榮不得不重新選擇未來之路。
【03 崛起】
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信重拳出擊,對芯片等核心零件實施“斷供”。
中興通信,頓入絕境。
作為新易盛TOP1的大客戶,中興遭逢大難,連帶新易盛當年凈利潤暴跌7成。
但在高光榮看來,這不是偶發的“連帶損失”,而是戰略級“紅色警報”。
實際上,新易盛早期的經營模式,就是向外采購光器件、光芯片、PCB等原材料,將其封裝成光模塊后,再賣給客戶。
在最核心的光芯片領域,公司高度依賴海外供應商。
以前,這只是讓公司成本高一點、利潤薄一點。但“中興事件”一爆發,高光榮一下子就嗅到了“生死存亡”的氣息。
怎么辦?
面對技術和市場的雙重風險,高光榮決定“一邊倒”,全力押注海外。
在他看來,海外市場雖然技術門檻高,價格敏感低。但只要拿下這塊“必爭之地”,就一定能打破封堵、找到出路。
而為了讓戰略落地,高光榮一把“梭哈”,收購了美國Alpine公司。
這家總部位于加州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在于其硅光模塊、相干光模塊和硅光子芯片技術,核心團隊來自英特爾、博通等半導體巨頭,手握50多項硅光專利。
2019年,高光榮就開始對Alpine孜孜以求。最終耗時4年、耗資2200萬美元,將Alpine收入囊中。
這成為新易盛崛起的關鍵。
拿下Alpine后,新易盛擁有了50多項硅光專利,更掌握光芯片制造能力,一舉打通“光芯片制造——光芯片封裝——光模塊制造”的全產業鏈。
這不但消除了“卡脖子”風險,更讓毛利率實現了質的飛躍。
因為光模塊中,芯片是成本的大頭,像ROSA(光接收組件)、TOSA(光發射組件)兩大核心組件,成本占比高達60%。
而收購了Alpine之后,新易盛毛利率開始節節攀升。
2024年的財報,見證了高光榮的遠見:這一年,新易盛毛利率高達44.72%,超越全球第一的中際旭創(33.81%)、全球第六的光訊科技(22.46%)。
另外,Alpine這張“美國牌”,也讓新易盛在技術和市場上實現了“彎道超車”。
2019年,芯片巨頭博通發布Tomahawk 4交換芯片,宣告400G光模塊時代來臨。
當全世界都對400G光模塊如饑似渴時,美國三大光模塊供應商Finisar、AOY、英特爾,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突破。
新易盛抓住了這個天賜良機,憑借Alpine與博通的緊密關系,迅速推出了高速率、低功耗的400G光模塊。
這一戰,吹響了新易盛“橫掃北美”的號角。
結果,2020年,新易盛打入亞馬遜供應鏈;2021年,又切入Meta供應鏈。
至此,對Alpine的并購堪稱“一石三鳥”:突破了技術、降低了成本、打開了市場。
2023年,當新易盛推出里程碑式800G LPO(Linear Drive Pluggable Optics,線性驅動可插拔光學器件)光模塊時,其崛起之勢,已無法阻擋。
伴隨ChatGPT等AI大模型的爆發,全球算力需求被徹底點燃,新易盛的800G LPO光模塊頓成AI算力中心的“剛需”。
而成功,會帶來更大的成功。
![]()
▲來源:英偉達官網
憑借與Meta、亞馬遜的合作,新易盛持續成功打入Oracle、英偉達供應鏈,更成為英偉達GB200服務器光模塊的核心供應商,迎來產能和需求的大爆發。
面對大國博弈的風險,高光榮更是暗藏伏筆。
2023-2025年間,他早早啟動海外布局,在泰國陸續建成一期、二期工廠,如今已投產運營。
全球關稅戰如火如荼,新易盛卻一舉奠定“低關稅+低成本”優勢,實現對北美客戶的快速響應。
如今,全球AI算力需求持續爆發,手握巨額訂單的新易盛,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這一切,源于高光榮目睹危機之后的果斷破局。這其中,不僅有前瞻的戰略、精準的押注、超前的技術和產能布局,更在于他始終堅信:企業的命運,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04 隱憂】
但火熱的市場背后,新易盛并非全無隱憂。
2025年半年報一出爐,新易盛的資金焦慮浮現:存貨飆到59.44億,同比猛漲165.83%;應收賬款高達50.17億,同比激增225.35%。
這一來一回,新易盛的資產負債率,快速攀升到33.08%。
但更大的隱憂,還在于技術迭代。
2025年,博通發布的Tomahawk 6交換芯片,不僅讓光模塊邁入1.6T時代,與CPO(共封裝光學)技術深度融合的大幕,也將徐徐拉開。
但在1.6T的高地爭奪戰中,新易盛的步伐已然慢了一拍。
今年9月,中際旭創率先撞線:1.6T光模塊通過客戶驗證,開啟量產。相比之下,新易盛的1.6T剛亮相,還處在向客戶送樣測試的起步階段。
這意味著,新易盛落后了關鍵的半個身位,或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
![]()
▲來源:《2025年中國光模塊行業市場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此外,行業普遍認為:1.6T及以上,CPO是優選。
像英偉達GB200 NVL72超節點,原本用銅纜互連,結果功耗高、散熱難、信號干擾大。因此,未來有望押寶在CPO技術上。
如今,新易盛作為LPO路線的領軍者,正處在從LPO向CPO遷躍的十字路口。
而技術路線的選擇,從來是一場高度不確定的戰爭。
19世紀末,大發明家愛迪生為了阻止交流電普及,不惜以“電擊大象”的手段制造恐慌,卻最終無法阻擋時代的洪流。
未來,CPO和LPO究竟是一方勝出,還是二者共存,一切尚未可知。
但作為深諳行業“老江湖”,高光榮和新易盛的董監高們的減持卻似乎在說明,他們的增長不那么有確定性了。
【參考資料】
[1]《新易盛《招股說明書(2016年)》
[2]新易盛公告:《關于公司設立以來股本演變情況的說明及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確認意見》
[3]新易盛《2022年年度報告》《2024年年度報告》《2025年半年報》
[4]《新易盛:國產光模塊巨頭發展史》默思財富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