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廣東,2020年的江蘇,先后跨過10萬億GDP的門檻,5年多后的2025年,山東確定成為全國第三個GDP超10萬億的經濟大省,下一個則將是明年的浙江。
屆時,以粵蘇魯浙4大10萬億GDP經濟大省和京滬兩大5萬億GDP超級都市領銜,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頭部新格局將更加穩固,帶動作用也將更加顯著。
同時,山東率先進入10萬億行列,也為傳統工業大省轉型、北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莫大的信心與助力。
經濟大省之間的真實差距
僅以GDP總量來看,11個超過5萬億元的省市是支撐起中國經濟版圖的頭部力量。
![]()
![]()
廣東、江蘇、山東、浙江4個經濟大省實至名歸,粵蘇正朝著15萬億GDP努力,魯浙今明兩年將先后站上10萬億,四川、河南、湖北在6-7萬億糾纏,福建領先于上海、湖南、安徽、北京這一檔5萬億省市——可以說,經濟大省、產業大省的梯隊態勢非常明顯,每一個梯隊都有彼此對標的目標。
換一個角度來看,各個省市想要跨越升至上一個層級的競爭范圍,難度都很大。現有經濟環境下,已經很難出現某個區域顛覆性的跨越式發展。
浙江確實勢頭更猛、增速更快、活力更強,但超車山東,短期內暫無可能。
山東的底氣,從何而來?
關于經濟第三省的討論遠不如中國第五城的討論來得熱烈,因為作為事實上的全國第三省,山東的發展態勢如同其轄區內的民眾性格,不爭不搶,踏實穩定。盡管也曾有過說山東經濟“大而不強”“活力遠不如浙江”的聲音,但山東只需讓數據說話。2024年,山東GDP增速跑贏全國均線,GDP增量低于江蘇,但高于廣東。
何況,山東還身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外的政策洼地,能扛住長、珠三角和北京的跨地域虹吸已屬不易。
![]()
![]()
與廣東有一定的外貿依賴度和江蘇強勁的科創賦能力相比,制造業是山東的底氣。2024年山東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廣東和浙江,工業根基相當扎實,且有著大而全的產業體系,當年31個制造業大類有29個實現增長。都說山東國企更強、民企差點意思,而2024年山東500強企業里的278家民企實現了與國企差不多的營收。均衡化發展更是山東的優勢所在,膠東、省會、魯南三大經濟圈增速相當。內需方面,山東2024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1%,高于廣東的4.8%。
連續9年糧食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年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超萬億元,大量農產品轉為工業原料,山東的大農業也是其他經濟大省艷羨的存在。山東還是全國唯一的海洋強省建設試點,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占GDP比重超20%——能玩轉海洋經濟的省市,全國目前只有寥寥幾個。
以往更多由廣東、江蘇、浙江刷屏的全產業鏈優勢、創新轉化能力等方面,山東近年來已經花大力氣改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山東汽車產業有著涵蓋研發、零部件、整車制造、后市場的完整鏈條,2024年汽車產業產值突破萬億,新能源汽車增長迅速。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均穩定增長。
山東的后勁,是否充足?
山東的短板在于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量、質都有不足,這方面的數據,山東有多項只有廣東、江蘇、浙江的一半左右,差距非常明顯。但山東也并非沒有底蘊,國家級戰略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山東是超過廣東排名第一的,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山東也是第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排名全國第四。
數字經濟方面,山東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表現出色,但在消費互聯網領域相對滯后。山東各個產業領域的頭部企業數量,也略低于粵、蘇、浙3省。而且,與粵、蘇、浙3省民企的全面出擊、欣欣向榮相比,山東民企更偏傳統色彩一些,效率和業績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甚至于,山東均衡的區域發展態勢,也被認為一定程度上沒能更好發揮資源集聚效應,供養出濟南、青島、煙臺3座萬億GDP城市,已經是山東目前的極限,濰坊想要進階最少還有5年時光。
![]()
至關重要的人口方面,山東全省2024年少了42.8萬人,幾乎沒了一個中等縣的人口數量,這對消費、創新等領域都存在隱患。雖然2024年濟南、青島的高校畢業生留魯率大幅上漲,但山東的高端人才凈流入率,是經濟大省,甚至是產業大省里最低的那一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