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甚至麻木了菜市場和小販正在消失的北京,在泰國,我們發現,這種傳統的市場模式和文化,完全可以和時髦、國際化的大都市共存。我們趕在十一前出差之余在曼谷市區的路上覓食:烤五花肉、湯粉、烤糯米飯、螃蟹、鮮切芭樂、選擇讓人眼花繚亂。人看到暖色的光和聞著香味就會輕易感到幸福。從清晨到半夜,曼谷街頭的攤販要么在擺攤,要么在準備擺攤。
夜晚,摻雜著塵土的空氣中出現一個小小的香氣結界,直擊神經深處。帶著香茅草和泰國檸檬香氣,微微沸騰的骨頭湯、裹在香蕉葉里的炸椰漿、碳烤魚——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和出風口突然襲來一股地下室或游泳池的氣味一樣,讓人駐足許久。
夜晚十一點半,批發市場的人們在忙碌著。多數商鋪門臉后就是人家。一家人坐在敞開的門廳下,邊看電視邊干活。椰子、鳳梨、菠蘿蜜,這些熱帶水果要靠人力剝開、砍掉外殼粗厚的纖維。魚需要被砍頭,去內臟;肉也要剔骨,去膘。沒有逛集市的人需要吆喝,重復性的工作中至少多了一點安寧。在批發市場,生計和生活在空間上沒有界限,人們的生命和時間就固定在店前后的三米半徑圈內。想起來同事之前調侃被封控在辦公室里的日子:“你先看著,我刷個牙”。
便利也并非毫無代價。泰國塑料袋像是不要錢。別說不要錢,拒絕商家的塑料袋好像要讓他們虧錢一樣。水果和蔬菜被直接裝在塑料袋里,掛在推車上賣。打包好的“袋湯”、打拋盒飯整整齊齊地堆在車上,炸蛋,羅勒,白米飯疊加在一起,視覺上帶來的舒適讓人感到內疚。蒸熟的小紅薯20泰銖一兜,裝在兩層高質量原聲塑料袋里,好像生怕紅薯會流湯,弄濕你的包。
好在塑料和垃圾問題已經引起泰國本地和國際機構的關注,我們此行就看到兩部探討這個問題的紀錄片。兩家出品方都希望和公眾探討:誰需要對海量一次性塑料垃圾負責?治理的關鍵是什么?普通人可以做什么?
你的答案是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