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些來到長白山天池邊上的游客,在看到這樣場景時都會不自覺的被震懾住。這里碧綠的湖水就像是一面鏡子,仿佛把整個雪山和云彩都裝進去了。其景色美的讓人都不敢喘氣,生怕打破這份美好。但如果告訴你,你腳下踩著的這片土地,只有一半是屬于咱們的,你會作何感想?另一半在1962年就劃給了隔壁的朝鮮,好好地領土,怎么說分就分了呢?當你了解真相后,就會發現這道國界線的背后,藏著遠比地圖上那條線復雜百倍的棋局。
![]()
此時的長白山也不再是普通的長白山。要知道,長白山有個別稱,叫“東北屋脊”,這名號可不是白叫的,它像道天然城墻杵在東北邊境上。眾人皆知,長白山上全都是寶,火山活動留下的礦脈在地底下發著暗光,天池里的水更是直接捧起來就能喝。清朝時期的帝王和達官貴人們早就盯上這塊寶地了,早在康熙年間派人專門考察,還把長白山和滿族起源的神話綁在一塊兒。稱誰掌控了長白山,誰就把控了經濟命脈。
![]()
可問題就出在這兒:山太高,路太野,冬天的嚴寒又非常人所能忍受。戍邊的清兵縮在哨所里搓手,巡邏?出去還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是個未知數。那當年為何我國要劃出去這“半壁江山”呢,劃出去的這片土地,如今已經成了跨國科研基地。站在天池西坡望向東岸,云霧里朝鮮建的灰色觀測站若隱若現。突然懂了周公的那句“風物長宜放眼量”。有些土地劃出去是血肉,但換回來的卻是幾十年的安穩,為國家贏得了幾十年的穩定發展光陰。
![]()
這種利大于弊的取舍,是非常有必要的。東北平原上奔馳的高鐵、林立的煉油塔,哪個不比凍土帶上的石頭值錢?六十年前那場談判桌上,中國用地理意義上的進退換來了戰略上的前進,要知道,土地得失這本賬,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看公里數這么簡單。它要算硝煙散盡的邊境線,要算油田噴涌的黑金,更要有遠見,幾十年后老百姓推開門的那一剎那,看見的是炊煙還是硝煙。所以長白山盛景時刻提醒著國人們,真正的疆域不在山水之間,而是藏在國泰民安的歡聲笑語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