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乾興元年,汴京皇城外的瑤華宮香火裊裊,十八歲的李氏正跪在佛前擦拭香爐,素色僧衣襯得她眉眼清麗卻難掩局促。她本是杭州茶商之女,父親早逝后被叔父送進尼庵,原以為會青燈古佛伴一生,卻因宮中采選侍女,被管事尼姑舉薦入宮,分到了皇后劉娥的宮中當差。這日午后,內侍突然來傳,說真宗皇帝要在瑤華宮偏殿沐浴,讓她前去伺候。
![]()
李氏捧著銅盆站在浴室外,指尖因緊張微微發顫。殿內水汽氤氳,宋真宗趙恒剛結束早朝,正靠在浴桶邊閉目養神。聽到腳步聲,他睜開眼,見李氏低著頭,發梢沾著水珠,模樣怯生生的,倒比宮中那些刻意逢迎的嬪妃多了幾分質樸。趙恒隨口問起她的出身,李氏聲音輕柔卻條理清晰,說起杭州的茶事、尼庵的日常,沒有半分諂媚。趙恒一時興起,讓她上前遞些香料,指尖不經意觸到她的手,只覺溫軟細膩,心中竟生出幾分異樣。
當晚,趙恒破例讓李氏留在了偏殿。次日清晨,李氏捧著疊好的龍袍,望著窗外初升的朝陽,只覺像做了場夢。她知道自己身份低微,不敢奢求太多,只盼著能安穩度日。可沒幾日,皇后劉娥便得知了此事,召李氏去問話。劉娥雖端莊,眼神卻帶著審視:“陛下寵幸你,是你的福氣,但你要記住自己的本分。”李氏連忙磕頭應下,此后愈發謹慎,除了分內之事,從不多言多語。
![]()
過了數月,李氏發現自己有了身孕。這個消息讓她又喜又怕,喜的是有了孩子便有了依靠,怕的是宮中人心復雜,孩子未必能平安降生。趙恒得知后,雖未立刻給她名分,卻特意讓人把她遷到條件更好的偏殿,還派了專人照料。有次李氏隨趙恒游園,不慎被絆倒,趙恒竟親自扶起她,關切地問是否傷著胎氣。這一幕被劉娥看在眼里,雖面上未動聲色,心中卻已有了計較。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李氏在瑤華宮產下一名男嬰。接生的嬤嬤抱著孩子出來時,趙恒正焦躁地在殿外踱步,見是個男孩,當即龍顏大悅,給孩子取名趙禎。可沒過多久,劉娥便以“皇后無子,需撫養皇子穩固國本”為由,提出要將趙禎抱去自己宮中撫養。李氏心如刀割,卻不敢反抗,只能在孩子被抱走時,偷偷抹掉眼淚。趙恒雖有不忍,卻也明白劉娥的心思,最終還是點了頭。
![]()
此后,李氏被封為崇陽縣君,雖有了名分,卻很少能見到趙禎。她每次遠遠看到趙禎跟著劉娥學讀詩書,只能躲在柱子后悄悄看著,不敢上前相認。宮中之人都知道趙禎是劉娥的“養子”,沒人敢提他的生母是李氏。李氏在宮中過得愈發低調,每日除了禮佛,便是刺繡,繡得最多的,是孩童嬉戲的圖樣,卻從不敢送給趙禎。
天圣元年,趙恒駕崩,十三歲的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劉娥以皇太后之尊垂簾聽政。李氏依舊住在偏僻的宮殿里,身份也只是個普通的順容。有人勸她向趙禎表明身份,她卻搖搖頭:“如今陛下有太后照料,國泰民安,我何必去打擾?只要陛下安好,我便知足了。”直到明道元年,李氏病重,劉娥才下旨將她晉封為宸妃。可此時的李氏已油盡燈枯,沒過幾日便撒手人寰,享年四十六歲。
![]()
李氏去世后,劉娥本想以普通宮人的禮儀安葬她,丞相呂夷簡卻進言:“太后若想保全劉家,需以皇后之禮厚葬李宸妃。”劉娥恍然大悟,最終以一品禮將李氏葬于洪福院。明道二年,劉娥病逝,燕王趙元儼趁機告訴趙禎:“陛下的生母并非太后,而是李宸妃,且李宸妃死得蹊蹺。”趙禎如遭雷擊,立刻派人去查,還親自去洪福院祭拜。
當趙禎打開李氏的棺木,見她面色如生,穿著皇后服飾,心中的疑慮頓時消散,也明白了劉娥的用心。他追尊李氏為莊懿皇太后,還將她的靈柩遷葬永定陵,與趙恒合葬。此后,趙禎更加勤政愛民,他在位四十二年,開創了“仁宗盛治”,減免賦稅、任用賢才,還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被后世稱為“千古明君”。
每當趙禎處理政務疲憊時,總會想起宮中老人提起的生母李氏——那個曾在尼庵中安靜禮佛,又因一次偶然伴浴承寵的女子。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的成就,除了劉娥的教導、大臣的輔佐,更有生母那份低調隱忍的品德在影響著他。而李氏與趙恒的這段因緣,雖始于偶然,卻最終孕育出一位明君,成為宋宮史上一段傳奇往事,被后人代代傳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