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道德經(jīng)》中有這么一句話,相信大家都讀過: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什么意思?天道可能講究平衡,把多余的分給不足的。
而人道呢?往往反著來,弱者本就捉襟見肘,卻還要被榨干,用來供養(yǎng)那些已經(jīng)不缺的人。
老子沒見過我們今天用的詞,像“社會達爾文”“叢林法則”,可他早就點穿了這一幕。
人與人之間的運行邏輯,往往不是補不足,而是損不足;不是救濟,而是壓榨。
這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現(xiàn)象。
布萊希特在詩中也寫過:
“即使在我們下面也還有更下層,更下層下面似乎還有更下層,甚至我們這些不幸者,有一天也會被別人稱為幸運。”
換句話說,誰都不能保證自己永遠站在上層,誰都不能確保自己始終是強者。
所謂的地位、健康、財富,不過是暫時的條件,有可能一個意外就會把人推到弱勢的位置。
正因為如此,社會才更需要尊重弱者,因為尊重他們,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為整個社會留一條體面的路。
9月29日,一則關(guān)于就業(yè)歧視的帖子沖上了熱搜。
一名求職者在社交平臺發(fā)帖,講述自己在某文具品牌的經(jīng)歷:
![]()
通過了三輪面試,崗位是上海公司HRBP,甚至拿到了入職通知,結(jié)果在寧波總部報到當天,卻因為“走路跛腳”被拒之門外。
這里胖胖覺得更為離譜的是,對方還要求這個女孩寫成“因為不適應,主動離開”,把責任推到他自己身上。
這位求職者并不是初出茅廬的新人,她有七年工作經(jīng)歷,還多次升職,甚至擁有中級經(jīng)濟師、人力資源、心理咨詢師等證書。
從簡歷和能力來說,足夠匹配崗位需求。
真正讓他被否定的,說實話,只是走路的姿勢。
輿論發(fā)酵之后,公司火速道歉,自稱CEO的賬號在評論區(qū)留言表示“震驚”,第二天公司微博也發(fā)布聲明,承認情況屬實,承諾問責、整改,還提出要當面致歉、邀請回崗。
危機公關(guān)的速度比很多企業(yè)要快,但問題的本質(zhì)并沒有因此消失。
如果沒有網(wǎng)絡曝光,如果沒有公眾監(jiān)督,這樣的歧視是否會悄然落地?
一個人明明什么都不缺,唯一的“不同”就是走路的姿勢,就能被輕描淡寫地剝奪掉入職資格,這才是胖胖覺得心寒的地方。
表面上,這只是一次招聘事故。
可往深里想,它折射的是一個更普遍的現(xiàn)實:
在很多人眼里,所謂的“不足”,哪怕與工作無關(guān),也足以成為排斥的理由。
法律寫得再清楚:“不得歧視殘疾人”,現(xiàn)實中仍然有人置若罔聞。
因為在部分雇主眼里,招聘不是在找合適的人,而是在找盡量“完美無瑕”的人。
跛腳不行,三十五歲不行,生育過不行,學歷不夠不行。
看起來是在挑人才,實際上是在挑符不符合他們偏見的人。
他們要的可能不止是能力,也要“看起來舒服”。
可是工作崗位需要的是能干事的人,而不是一個雕塑。
法律專家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這類做法違反了《就業(yè)促進法》,侵害了平等就業(yè)權(quán)。
問題在于,很多勞動者即便被不公對待,也往往選擇沉默。
不是因為他們覺得合理,而是他們害怕“惹事”,害怕一鬧影響以后求職。
用人單位正是利用了這種弱勢,才敢一再踩紅線。
這件事能鬧大,其實是因為當事人發(fā)了帖,被看見了。
可現(xiàn)實里,多少類似的故事,最后都消失在角落里?
據(jù)采訪中提到,即便這次公司道歉了,當事人也并不打算回去。
她的擔憂很現(xiàn)實:
輿論關(guān)注過后,再入職,可能遭遇二次傷害。
人心里的成見、人心里的刺,哪有那么容易拔掉。
公司能做的危機公關(guān)再漂亮,也換不回那份最初被否定時的傷害。
其實,在這方面,胖胖認為需要改變的,并不是一紙聲明,而是整個社會的態(tài)度,像下方這條新聞:
![]()
這種設計失誤,說輕了是不方便,可你要是換個角度想:
對一名盲人來說,這可能就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障礙。
盲道本該是他們獨立出行的保障,可現(xiàn)實里卻被當成了擺設,甚至被公共設施堂而皇之地占用。
媒體聯(lián)系公交公司,對方的回應是:
問題已經(jīng)轉(zhuǎn)接相關(guān)部門,營運部會負責處理。
聽起來很“有流程”,但從頭到尾沒人真正承認過錯,也沒人說什么時候能改好。
就像把一個本該嚴肅對待的公共安全問題,稀里糊涂地踢皮球了。
我覺得很多時候,弱者并不是沒有被照顧,而是那份照顧停留在紙面、口頭和形式里。
實際生活中,他們的需求往往排在最后,甚至根本不在考慮范圍內(nèi)。
盲道可以被站牌堵,輪椅通道可以被鎖鏈封,招聘可以看臉色。
說到底,問題并不是社會沒有資源,而是習慣性地把弱者的權(quán)利排除在外。
人人享有平等的機會,這不只是單個企業(yè)要做的事情,更是整個社會的底線,一種群體共同價值觀需要遵守和捍衛(wèi)的底線。
在開頭這件新聞中,我刷到不少營銷號在提蘋果公司的人文關(guān)懷,看到一條很典型的場景:
![]()
Apple也有一句經(jīng)典的文案:“沒有任何一個人群叫‘少數(shù)人群’,Apple 的每一個功能,從開發(fā)之初就致力于服務每一個人,讓每個人通過他們每天最親近的設備,擁抱他們所愛的,實現(xiàn)他們所夢想的。”
這樣的企業(yè)文化,真真正正把人文關(guān)懷落到了實處的每個細節(jié)。
當然,不止于蘋果:
![]()
加繆在《鼠疫》中寫道:
“要了解一座城市,簡便的辦法就是探索居民如何勞動,如何愛并如何死亡。”
要我說,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也有最簡單的方法:
看看如何對待那些看起來“不一樣”的人,如何保障他們的基本尊嚴和勞動權(quán)利。
把人當人,而不是當作標簽、缺陷或者麻煩。
把他們當作和我們一樣的個體,而不是社會運轉(zhuǎn)時可以被忽略的“例外”。
溫度,不取決于它對強者有多么諂媚,而取決于它對弱者能有多少體恤。
如果連最基本的平等都做不到,那么所謂的發(fā)展、繁榮,不過是站在不平之上的虛幻大廈。
只有當這個社會愿意為“不同”留出位置,所有人才能安心地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