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人聚居的北大年地區,為何是屬于泰國,不屬于馬來西亞呢?首先我們來說說北大年府的地理位置,北大年府地處馬來半島東北海岸,面向泰國灣,南部山地與北部平原相接,坐標為6°52′ N 、101°15′ E,總面積大約是1940.4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數量約68.6萬,其中的穆斯林馬來裔人口數量占87%。
![]()
這里也被稱為:“Patani”,由于它比較特別的,地理格局,本來應該是半島南部王國的所在地,就是因為地緣方面的博弈,最后歸了暹羅(也就是泰國),沒歸到馬來亞那邊去。
![]()
15世紀到18世紀初期,北大年依靠海港、河口,形成的天然屏障,慢慢發展成為了,繁榮的北大年蘇丹國。
它的領土包括現在,泰國南部的三個府,還有馬來西亞北部的部分地區。海灣航道的便利,保障了東南亞,各地貿易港口經常來往;而且平原和山地相連的地形,不但有利于防御,還推動了本地政權的發展。
![]()
這種地理上的優勢,雖然給區域發展,創造了條件,但也給后來暹羅向南擴張,留下了隱患。
十八世紀到到十九世紀中葉,暹(xiān)羅王朝在中央高地,逐漸壯大,憑借著馬拉加山脈北段的天然“屏障”,守護后方核心地帶。趁著馬六甲王國日漸衰落,接連發起多次南侵行動。
北大年平原沒有高山的阻隔,如果主權中心作出決策,軍隊便很容易進行投送;到了1770年代,吞武里大帝鄭信,率領軍隊逼近邊境,1785年已將北大年蘇丹國,徹底并入暹羅版圖。
![]()
因為地形的原因,導致邊陲政權難以長久抵抗中央權威,注定了北大年,本就應歸屬中央。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跟大英帝國,朝著馬來半島南部推進,想要擴大殖民地范疇。1909年《英暹邊界條約》,把原蘇丹國的領土予以了分割,四成劃歸英屬馬來亞,六成給了暹羅,從而形成了現在泰馬的國界。該條約依照地理分段來劃定:河流、山梁還有交通線被當作界線,而北大年平原和海岸,最后留給了暹羅。
從此以后的北大年地區,依山傍海,山地給反抗中央的游擊,提供藏身之所,海岸助力漁業發展以及跨境走私活動,進而形成民族問題和安全治理,長期對峙的態勢。
地理條件,不光促成昔日蘇丹國經濟昌盛,也為如今南部叛亂與憲政管控并存的局面打下了根基。
![]()
北大年這地兒,地理與歷史長期相互影響的狀況挺明顯的。海灣和河流使得這兒形成獨立政權,山脈和平原決定戰時,可攻可守的戰略態勢,殖民時期的條約,也是依地形,來劃分國土歸屬。
現在泰國南部的行政管制、經貿往來以及跨境文化交流,依舊依照這個古老地理框架持續著。北大年從“海濱沙洲”到“邊緣省份”,地理始終是撬動歷史進程的決定性杠桿,也為當下區域和平與發展提供了深刻啟示。
北大年由“海濱沙洲”轉成“邊緣省份”,地理因素一直是左右歷史進程的關鍵因素,也給當下區域的和平與發展帶來著實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