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肚子痛了兩三年,換了好幾家醫院都沒結果!"福建10歲女孩小可的父母怎么也沒想到,女兒反復腹痛的根源竟是胃里塞滿的頭發團——這些發絲在胃酸作用下形成堅硬"胃石",占據胃容量的四分之三,最終醫生耗時十幾個小時清理出兩大盆頭發。更令人揪心的是,類似案例并非個例:廣東9歲女孩琳琳胃中取出8厘米毛發結石,另一名患兒手術取出38cm×15cm的毛發團塊,重量達4斤。
![]()
觸目驚心的臨床案例:當羞恥感成為健康殺手
小可的胃鏡影像顯示,初期僅是輕微毛發堆積,三年后發展成巨型胃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研究顯示,這類患者平均延誤就醫時間超6個月。醫生采用"可樂療法"軟化胃石時發現,碳酸飲料僅對早期病例有效,晚期患者只能接受創傷更大的開腹手術。
![]()
廣東省兒童醫院接診的案例中,一名患兒血紅蛋白值低至危急水平,手術取出毛發團后貧血才緩解。這些孩子普遍存在共同特征:長期啃咬頭發緩解焦慮,卻因害怕被責備而隱瞞實情。
破除認知誤區:異食癖不是"精神病"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統計顯示,毛發性胃石占全部胃石癥的26%。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數據表明,68%的胃石癥患者伴有焦慮障礙。醫學上的"長發公主綜合征"與民間所謂"怪癖"存在本質區別:
![]()
- 生理機制:胃酸使毛發蛋白質變性,與食物殘渣結合形成網狀結構,每增加1克毛發就需要多承受3倍體積的胃內容物滯留
- 心理誘因:咀嚼動作能刺激大腦釋放鎮靜物質,青少年在學業壓力下易形成這種代償行為
- 干預窗口:6-12歲是行為矯正黃金期,聯合消化科與心理科治療成功率可達82%
![]()
這些預警信號,家長必須警惕
軀體表現:
- 持續兩周以上的上腹痛(飯后加重)
- 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100g/L)
- 排便異常(毛發團阻塞腸道會導致糞便變細)
行為線索:
- 頭發分叉處出現整齊斷口
- 書包角落發現毛發殘渣
- 抗拒家長檢查口腔
心理征兆:
- 情緒波動時出現咀嚼衣領行為
- 社交回避伴隨體重下降
- 夜間磨牙與白天嗜睡交替出現
福建省兒童醫院陳攸濤醫生指出:"很多孩子直到手術取出38cm毛發團,家長才想起孩子存在5年的咬頭發習慣。"
匿名就醫指南:給孩子的保護性方案
- 隱私保護:根據《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第20條,14歲以上青少年可要求保密診療記錄
- 就診技巧
- 線上:通過"好大夫在線"等平臺選擇"青少年消化咨詢"標簽
- 線下:掛號時選擇"營養科"或"普通內科"避免敏感科室
- 心理支持:全國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400-161-9995提供匿名咨詢,北京兒童醫院等機構設有醫療社工協助處理校園適應問題
醫者呼吁:早發現一個月,少受一年罪
胃石發展存在明確時間軸:50克毛發需3個月形成胃石核心,200克時占據50%胃容積,超500克將導致腸梗阻風險激增。早期胃鏡取出僅需20分鐘,晚期開腹手術則耗時4小時且需住院觀察。
"比起治療胃里的石頭,我們更希望能早點接住孩子們無處安放的焦慮。"這句醫生告白提醒我們:消除病恥感,才是守護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