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正經歷從“我行我素”到“傾聽用戶”的進化。
“我們不會妥協。”——這是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多個公開場合反復強調的一句口號。
從堅持直營銷售模式,到拒絕為迎合市場而調整設計語言,再到對自動駕駛技術路線的“孤勇式”堅持,特斯拉長期以來以“顛覆者”和“理想主義者”的姿態屹立于全球汽車行業之巔。其品牌內核,正是建立在“不妥協”三個字之上:不向傳統妥協,不向用戶習慣妥協,甚至不向監管壓力妥協。
然而,2025年9月,一則來自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調查公告,以及特斯拉設計總監佛朗茲(Franz von Holzhausen)罕見的公開表態,卻讓外界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那個曾經宣稱“隱藏式門把手永遠不會改”的特斯拉,似乎正在悄然改變。
更令人深思的是,這一改變并非源于技術突破或市場擴張,而是源于一場關于“知情權”的司法判決,以及一系列因“極簡設計”而引發的安全隱患。這場“改變”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樣的戰略調整與生存邏輯?
隱藏式門把手的“理想”與“現實”
在特斯拉的所有設計元素中,隱藏式門把手無疑是最具標志性的創新之一。當車主靠近車輛時,門把手自動彈出,如同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極具儀式感。馬斯克曾多次在社交媒體上盛贊這一設計:“它讓車看起來更干凈、更流暢”“空氣動力學效率提升了,續航也更長了”“這是特斯拉DNA的一部分”。
從技術角度看,隱藏式門把手確實帶來了空氣阻力系數(Cd值)的優化。以Model 3為例,其風阻系數低至0.23,遠低于傳統燃油車,這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續航里程。同時,隱藏式設計也減少了機械磨損,提升了整車的科技感與美觀度。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隨著車輛保有量的增加,隱藏式門把手的“副作用”逐漸暴露。尤其是在極端天氣、電池低電量或電子系統故障的情況下,門把手可能無法正常彈出,導致車門無法開啟。
2025年9月16日,NHTSA宣布對約17.4萬輛2021款Model Y展開調查,原因正是“電子門把手失靈”。調查報告顯示,已有9名車主投訴,稱車輛在電池電壓過低時,門把手無法響應,導致他們被鎖在車外,甚至出現兒童被困車內、被迫破窗救援的極端情況。
![]()
更令人擔憂的是,盡管車輛配備了內部手動開門裝置,但多數兒童和部分成人并不知曉其位置或無法操作。這意味著,在緊急情況下,這一“備用方案”形同虛設。
消費者的“知情權”不容忽視
就在NHTSA調查發布前夕,中國北京大興區人民法院對一起特斯拉車主維權案作出一審判決,進一步加劇了特斯拉的輿論壓力。
案件起因于2021年上海車展期間張女士“車頂維權”事件。她指控特斯拉在事故處理中拒絕提供完整行車數據,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經過四年訴訟,法院最終認定:特斯拉作為經營者,有義務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判令其向張女士提供事故前半小時的完整行車數據。
這一判決具有里程碑意義。它首次從法律層面確認了智能汽車企業在數據透明度方面的責任。在傳統汽車行業,車輛數據屬于“黑箱”,消費者難以獲取;但在智能電動車時代,行車數據(如加速、剎車、轉向、系統狀態等)已成為判斷事故責任的關鍵證據。
![]()
特斯拉長期以“數據安全”和“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向車主提供原始數據,這一做法在行業內并不罕見。但北京法院的判決明確指出:消費者的知情權優先于企業的數據控制權。
這一判決不僅影響特斯拉在中國的聲譽,也為全球智能汽車的數據管理設立了新標準。它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在智能化浪潮下,車企不能再以“技術壁壘”為借口,忽視消費者的權利。
從“我行我素”到“傾聽用戶”
長期以來,特斯拉的品牌敘事建立在“引領者”而非“迎合者”的定位上。馬斯克堅信,用戶需要的不是他們“想要”的產品,而是他們“應該擁有”的產品。因此,特斯拉可以取消換擋桿、取消儀表盤、取消傳統按鈕,甚至可以延遲交付、更改配置,而無需過多解釋。
這種“喬布斯式”的產品哲學,在特斯拉早期確實奏效。它幫助特斯拉擺脫了傳統車企的桎梏,快速建立起獨特的品牌形象和忠實用戶群體。
![]()
但隨著特斯拉從“小眾高端”走向“大眾市場”,這種“不妥協”的姿態開始遭遇挑戰。
首先,用戶群體的多元化使得“極簡主義”不再普適。早期用戶多為科技愛好者,樂于探索復雜功能;而如今,越來越多普通家庭用戶購買Model 3和Model Y,他們更看重安全、易用和可靠性。當“酷炫設計”威脅到基本安全時,用戶的選擇將不再感性。
其次,監管環境日益嚴格。無論是中國的數據安全法,還是美國的車輛安全標準,都在加強對智能汽車的監管。特斯拉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先上路,再合規”,而必須在產品設計之初就考慮法律與倫理風險。
最后,競爭格局的加劇也迫使特斯拉調整策略。比亞迪、蔚來、小鵬、小米等中國車企在智能化、服務體驗和用戶運營方面迅速追趕。特斯拉若繼續“閉門造車”,將面臨市場份額被蠶食的風險。
從“顛覆者”到“主流者”的必然轉型
特斯拉的“改變”,本質上是其企業生命周期演進的必然結果。
在初創期,特斯拉需要以“不妥協”的姿態打破行業規則,吸引關注與投資;但在成長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企業后,它必須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面對更復雜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數百萬車主、監管機構、保險行業和公眾輿論。
正如蘋果公司在iPhone 4“天線門”后開始重視工業設計的實用性,特斯拉也必須在“科技理想”與“用戶安全”之間找到平衡。
這場“改變”并非軟弱,而是一種成熟。它標志著特斯拉從“挑戰者”向“領導者”的角色轉變。真正的領導者,不是永遠堅持己見,而是能夠在關鍵時刻傾聽反饋、承認不足,并做出調整。
那么,未來的特斯拉會變成什么樣?可以預見,特斯拉不會完全放棄隱藏式門把手,但可能會進行以下改進:增強電子系統的冗余性,增加備用電源或機械觸發機制,確保在低電量或故障時仍能開門;優化用戶提示系統,在電池電量不足時,提前發出多級警告,提醒用戶手動開門或充電;簡化內部手動裝置,將手動開門拉手設計得更顯眼、更易操作,尤其方便兒童使用;數據透明化,建立更開放的數據訪問機制,允許車主在事故后快速獲取行車記錄。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需要建立一種“用戶中心”的企業文化。創新不應以犧牲安全為代價,極簡設計也不應成為忽視人性需求的借口。
“不妥協”曾是特斯拉最耀眼的標簽,但當“妥協”成為保障用戶安全、贏得社會信任的必要選擇時,改變便不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
特斯拉的這次“改變”,或許正是它從“顛覆者”走向“可持續領導者”的關鍵一步。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創新,不僅要有改變世界的勇氣,更要有直面問題的擔當。
正如馬斯克所說:“第一性原理”要求我們回歸本質。而汽車的本質,從來不是“看起來很酷”,而是安全、可靠、服務于人。
當特斯拉開始重新思考門把手的設計時,它或許也在重新定義自己的未來——一個不再“不妥協”,而是“更負責任”的未來。
這,或許才是特斯拉真正的進化。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復制、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元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