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二 編輯 | 魏曉
1886 年的春天,卡爾?本茨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汽車長途行駛——那是一種對出行方式的勇敢重構。自此之后的一百余年里,不乏勇敢者。特斯拉讓汽車工業從燃油車時代過渡到更為智能的新能源紀元,而如今,一家中國企業也正在嘗試全新的突破。
9月25日,追覓汽車家族首款SUV正式亮相,再加上此前官宣的性能純電超跑,追覓汽車的家族化產品矩陣已經正式落地成型。追覓汽車以精準的產品定位與快速落地能力,展現出沖擊超高端市場的決心與實力。
![]()
而此時距離追覓宣布入局造車以來,時間不過僅僅一月。
作為剛入局汽車賽道的科技企業,追覓汽車一進場,就是瞄準全球超豪華車型,僅用了短短一個月時間,便完成了首輪融資、德國建廠選址、首款超奢旗艦SUV亮相等多個關鍵動作。
市場見識到了“追覓速度”,此前也毫無先例可言。
何況,如此奇速,并非只是一時噱頭,在這背后,既是一場蓄勢已久的瞬時爆發,又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下的乘勢而起。
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猛發展,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等一應環節,都已經非常成熟,這為追覓造車提供了堅實的外部支撐。
同時,追覓科技在智能硬件領域十年磨一劍的深厚技術沉淀,讓其在跨界造車前,已經點滿了相關核心技術的技能樹——尤其是高速數碼電機、AI算法、傳感控制等領域作為新能源汽車 “三電系統” 與 “智能座艙、自動駕駛” 的關鍵支撐,正是追覓的強項。
也就是說,追覓汽車并非“從零開始”,而是依托追覓科技的“跨領域技術護城河”,實現了快速突破。
這是技術復利積累到臨界點后的自然裂變。現在,正是到了造車征途上。
天時:風口下的造車藍圖
追覓的造車藍圖,已經就此鋪開。
隨著9月25日追覓汽車家族首款SUV的亮相,官宣造車一個月,追覓汽車便已快速形成 “性能純電轎跑+超奢旗艦SUV” 的家族化產品矩陣,覆蓋不同高端細分市場需求。
![]()
拆開來看,對標布加迪的性能純電轎跑,以超級馬達技術支撐極致動力,主打 “速度巔峰” 體驗,瞄準追求駕駛樂趣與身份象征的用戶;
對標勞斯萊斯庫里南的超奢旗艦SUV,則以 3.7 米同級領先車內有效空間、1.2 米二排腿部空間、100度行業最大增程電池包,實現全球同級別最大電量等創新,打造 “奢華巔峰” 體驗, 滿足用戶對舒適、格調與私密性的高要求。
![]()
在造車初期,追覓就跳出 “單品試水” 的行業常規,直接布局覆蓋轎跑與SUV 的雙品類矩陣,且還是在短短一個月時間,便完成產品的研發、落地,最高效地搶占“豪華科技”的用戶心智。
市場不僅看到了追覓汽車想要打造“世界級豪華品牌”的魄力,更是看到了造車賽道上的“追覓速度”。
憑什么?
在這背后,正是一場蓄勢已久的蝶變。
追覓比誰都諳熟生存的道理。其當然不會打無準備之仗,尤其是涉及到高投入/重資產的造車行業,一著不慎,不僅造車失利,甚至很可能直接拖累主業。
追覓,自然是做足了準備而來。
其以“性能純電轎跑+超奢旗艦SUV”作為首批家族化產品矩陣車型,正是其中之一。
從新能源市場成熟度來看,當前行業已度過早期 “概念普及” 階段,進入 “技術落地 + 體驗升級” 的關鍵期。電動化技術日趨成熟,三電系統的安全性、續航能力、充電效率均實現大幅突破,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顯著提升。
尤其是超高端市場,用戶的需求正在從“品牌符號消費” 轉向“場景化體驗消費”。這種面向未來的豪華敘事,恰好契合了新一代高端用戶的需求:他們更關注科技體驗與生活方式適配,而非"歷史符號”,這為追覓汽車打開了差異化品牌認知的空間。
同時,一個業內共識是,硬件行業的 “后發者” 只要抓住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的節點,完全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這在過往,早就被市場驗證。
比如蘋果對諾基亞的顛覆與超越,正是典型案例。
而當前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同樣正值這樣一個節點。這正是追覓造車所順應的天時。
地利:全球布局的快跑與突圍
不同于其他造車新勢力,追覓正在以“追覓速度”快速落地:“中國研發、德國制造、全球銷售”路徑。
這是一種站位全球視野下的最直接布局。
一方面,追覓計劃在德國勃蘭登堡州布局生產基地,這能夠充分借助 “德國制造” 的產業基礎與區位優勢,形成了獨特的 “地利” 條件。
要知道,從產業集群與供應鏈來看,德國勃蘭登堡州,已形成機器成熟的汽車產業生態。尤其是追覓計劃選址的區域毗鄰特斯拉德國工廠,周邊聚集了上千家零部件供應商,覆蓋精密制造、電子電氣、材料科學等關鍵領域,能快速構建 “本地化供應鏈網絡”。
另一方面,追覓更是已經具備觸達全球高端用戶的渠道基礎。
![]()
其在海外 100 余國的 6000 家線下渠道,并非簡單的 “銷售網點”,而是經過多年運營沉淀的 “高端品牌觸點”。這意味著其已精準掌握高端用戶的需求洞察與品牌溝通邏輯。新車一旦推出,其全球銷售網絡將即刻響應,以最快速度觸達目標客群。
這種天時與地利,讓追覓造車不僅站上了風口,更是能夠最大化利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資源,以及自身過往全球化布局積累,從而加速產品落地進程,并很大程度上放大突圍的概率。
當然,這一切一切的根基,更在于追覓造車的人和上。
人和:技術復利與集體奔赴
技術源于人才,高效來自團隊。
“追覓速度” 的核心支撐,正是其在智能硬件領域十年積累的 “技術復利效應”。這種復利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跨領域遷移、持續迭代,形成的可復用、可裂變的核心能力,讓追覓造車從一開始就裝上了“氮氣加速”,而并非是從零起步。
例如,追覓在高速數字馬達領域的技術積累,可直接應用于汽車的驅動電機,為超奢 SUV 提供極致動力;AI 算法與傳感控制技術,能賦能智能座艙的交互體驗與自動駕駛的環境感知,使其擺脫傳統超豪華車 “冰冷機器” 的定位,開啟 “智能交互” 時代;汽車的智能座艙可復用追覓在消費電子領域的人機交互經驗,車輛的能源管理系統可借鑒其在電池技術上的積累,甚至海外渠道的用戶需求數據,也能反向指導汽車產品的場景化設計......
這種技術復利,正是追覓能快速落地家族化產品矩陣,實現 “追覓速度” 的核心底氣來源。
同時,追覓也迅速搭建起一個近千人的研發團隊。
在汽車行業,傳統車企懂制造卻缺智能,科技公司有算法創新卻難落地,追覓通過 “內部培養 + 外部引進” 策略實現了精準破局。
團隊中既有深耕智能硬件的核心研發者,他們帶著高速馬達、AI 交互的技術慣性切入汽車領域,將 “用戶場景反向定義產品” 的邏輯融入到汽車產品中,對高端科技產品的研發、市場有成熟心得。也有來自傳統豪華車企的資深專家團隊,他們帶來了整車研發的成熟流程,確保技術創新不偏離制造可行性,為造車項目注入了整車行業Know-how。
追覓創業的基因,源于對“從零到一”的創新精神的推崇與信奉。
![]()
創始人俞浩創辦了國內最早的極客空間——“天空工場”。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名字,聚集了一群有著相同技術理想的年輕人。而這些人,也構成了追覓的創始團隊,帶領著追覓一直在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可能”的挑戰。
換句話說,放到造車這里,這同樣是一場志同道合的集體奔赴。
基于技術復利效應,以及追覓高度平臺化、模塊化的研發策略,這不僅讓追覓汽車能在短時間內落地,更為后續拓展更多細分車型奠定基礎,最終構建起完整的豪華汽車產品生態。
目前的追覓汽車,已經向外界展示了具備將戰略藍圖快速轉化為產品的硬核實力,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模式與實力亦經市場淬煉。追覓的全力沖擊,未來可期。
Lanmeih/今日話題
你期待追覓造車嗎?
咱們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