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加里·吉丁斯
翻譯:Wil小溦
校對:Suzuko
美國電影史上再也沒有比1968年至1971年這段轉型期的電影作品看起來更神經質的了。那時好萊塢剛剛取消了將近35年的審查制度,而大牌制片廠日益沒落,留下來的那些或改做電影發行或成了自由代理。
當那些大名鼎鼎的導演們停滯不前,明星們也漸漸失去光環,制作人們開始打著藝術的旗號炮制色情片,這些重大的文化風潮改向分化了原有的電影觀眾。觀眾的選擇限于艷俗的歷史劇、約翰·韋恩主演的影片、笨拙的音樂劇、以及一些稚劣的爛片,這些影片的主題無外乎任性的年輕人、腐敗的警察,以過去的戰爭來影射時局,或是由龐然大物或猿類統治的人類未來。
![]()
《長征萬寶山》(1969)
對觀眾來說,選擇影片就像加入一個政黨,是看《長征萬寶山》《日落黃沙》《午夜牛郎》,還是看《綠色貝雷帽》抑或《五支歌》呢?
與此同時,一批風格怪異的獨立電影突然大行其道——以黑白色調皮影戲般的拍攝手法風靡一時——這些影片在現實、暴力、恐怖、色情等題材上大膽地挑戰了歐洲、亞洲和墨西哥的電影市場。其中最成功的影片是約翰·卡薩維茲導演的《面孔》,這在當時高度自主卻光環不再的業界堪稱一場勝利。
![]()
《面孔》(1968)
相比之下,喬治·羅梅羅的《活死人之夜》固然有些爭議,但其影響更為深遠,因為它促使這種式微的類型片得以重生;約翰·沃特斯執導的影片《瘋狂人生》,則旨在「以美化大屠殺和混亂之名惡搞戲謔」;馬文·范·皮伯斯的《斯維特拜克之歌》,開啟了黑人剝削電影之先河;而這些影片中最神秘也可能是最耐看的要數倫納德·卡斯特1969年拍攝的《蜜月殺手》了,一部與《邦妮和克萊德》類型完全不同的真實犯罪恐怖片。
![]()
《蜜月殺手》(1969)
這部影片中沒有浮華的生活、沒有性感的裸露、沒有驚悚的音樂,也沒有伊索寓言式的關于暴力滅絕人性的道德說教。相反,影片向觀眾呈現出一種情緒化的幽默和窺探式的惡作劇,片中那兩個反社會罪犯以及被他們欺騙的受害者,簡直是用生命應驗了那句老話「誰騙到最后誰最厲害」。
電影改編自瑪莎·貝克和雷蒙德·費爾南德茲長達一年肆意妄為的詐騙殺人案,兩人可謂是連環殺手界的麥琪和吉格斯(譯注:Maggie和Jiggs是美國Monogram電影制片廠于1946年至1950年之間制作的系列電影主角,二人總是形影不離),這是一部散發著憤怒的影片,嘲諷了電影人物和觀眾。
![]()
影片中的美國是一個虛假庸俗的國家,表面上歌舞升平,實際卻充斥著欺騙與詭計。想想我們看到「孤獨的心」騙局的第一個受害者多麗絲(安·哈里斯飾演)那無比詭異的一幕,年輕不在的她正全裸泡在浴缸中,大聲唱著「美國」這首歌,一邊帶著狂熱的愛國之情揮舞著她的擦澡巾——而此時新郎和同伙正忙于偷竊她的財物。
盡管多麗絲失去了錢財,但她至少保住了性命。珍妮特·菲(由資深電臺主播瑪麗·簡·希格比塑造的出色人物)則經歷了自電影《沖破鐵幕》以來熒幕上歷時最長最殘忍的死亡。
但此時《蜜月殺手》中已經撇開了這個人物人性的一面,用她吝嗇的謊言和耶穌的圖標來制造笑料,每當她說到「這難道不可愛嗎?」時,就連我們中最善良的人也不介意她是被殺害的。
![]()
當然,瑪莎和雷絕不屬于最善良的人。電影《蜜月殺手》設置在一種敗壞的道德氛圍中,我們的視角也被引向和男女主人公一起——也就是,直到瑪莎舉起錘頭,憑借她做過護士的經驗,提供了止血帶,這時我們才(像珍妮特一樣)一心哀求導演(還有瑪莎和雷)能給受害者一條生路,但他們毫無此意。
一次又一次觀看《蜜月殺手》(影片最初的名字是《親愛的瑪莎》)的體驗就像是坐過山車一般:每次既害怕又欲罷不能。你不確定你是不是還想再來一次,但是誰又能抗拒那種直面自身道德矛盾的誘惑呢?
![]()
這部影片讓人著迷,又讓觀眾感覺備受嘲諷。但這種特殊的類型片就是如此。從浪漫化處理的影片《夜逃鴛鴦》(1948)到神經兮兮的《天生殺人狂》(1994),以犯罪夫婦為題材的電影歷史里,《蜜月殺手》也總是羅列其中。但它卻更貼近那些專對孤獨女子下手的連環殺人片。
導演們總是以幽默的方式對待這些被害者,就像約瑟夫·科頓在希區柯克那部離奇的電影《辣手摧花》中飾演的風流寡婦殺人犯所持的觀點一樣,似乎那些尋愛的有錢老婦人們活該這般下場。
![]()
《辣手摧花》(1943)
寡婦們通常只是被詐取財物,除此之外電影中還有其它元素:如《天堂里的煩惱》(1932)中,有老練精彩的對話,或者《枕邊故事》(1964)中,有各種蠢萌的笑點,又或是在《紙月亮》(1973)中那些有趣的感傷情調。
但是像科頓飾演的殺人犯原型亨利·蘭杜,二十世紀的藍胡子,則啟發了查理·卓別林的電影《凡爾杜先生》(1947)中的滑稽殺人場面,以及克勞德·夏布洛爾導演的電影《藍胡子》(1963)中頗具諷刺意味的慘死。
![]()
《凡爾杜先生》(1947)
一如既往地,卡斯特為托尼·洛·比安科準備了連珠妙語的臺詞,經由其扮演的謹小慎微的雷之口,如小提琴般娓娓道來,他一本正經地跟瑪莎宣稱他不吃軟飯,或是在抱怨受害者時,說到「老天啊,今晚我就要到手4000美元了!」他說到那句「我的出現讓她想起了他們結婚時菲先生的樣子,她似乎都不記得那是多久之前的事了」時,聲調活像一首奏鳴曲,而每當他念到「谷溪」這兩個帶有魔力的字眼時,都會引人發笑。當雷對著那些喝醉的老婆們,喊出「媽咪」來安撫她們時,那種尖尖的聲調卻讓人不寒而栗。
![]()
影片中的幽默大多是視覺呈現的,最顯著的一幕就是雷假裝引誘瑪莎的媽媽,他對著屏幕扭動臀部,抑或是由雪莉·斯托勒扮演的瑪莎在吃飯時露出一副狡猾多端的表情,包含了無盡的傷心和鄙夷。
影片中有很多急不可耐的性行為或接近性行為的舉動,但真正的情欲卻是瑪莎吃椒鹽卷餅的時候(她滿足地感嘆了口氣),她吃巧克力的時候(她斜躺著,就像是剛經歷過高潮的樣子),她吃餅干的時候(她咬了一口餅干,獎勵自己讓珍妮特承認有錢的事)。
![]()
其它的一些鏡頭因其可怕的效果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最讓人恐懼的就是戴爾芬·唐寧(基普·麥卡德爾飾演)和她的女兒雷內爾(瑪麗·布林飾演)被殺害時的一組鏡頭:鏡頭無情地對準被下藥的孩子母親的雙眼,瑪莎把女孩帶去地下室后鏡頭外響起一聲叫喊,這時鏡頭搖拍對準雷,他聽到凄慘的尖叫時明顯面露懼色。
那這位倫納德·卡斯特是誰呢,他是怎樣的機緣巧合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完滿的故事片呢?
最初的想法是由電視制作人沃倫·賽貝爾(電影《火線》的導演)提出的,當時他掌握了大量有關「孤獨的心」連環殺手的新聞報道。瑪莎和雷從1948年2月到1949年2月間在國內逍遙法在,最后于1951年在興格監獄被處以電刑。
![]()
賽貝爾讓卡斯特調查這個故事,并設計出拍攝方案。這兩人之前均未參與過電影拍攝。卡斯特彼時是一個39歲的作曲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961年在NBC首播的一部關于摩門教徒的歌劇《德瑟雷特》;之后又寫了歌劇《賤民》,講述了一條名為「埃塞克斯」的捕鯨船的沉沒。
顯然他們選用斯托勒和洛·比安科作主演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此同時,人們也會認為如果當年卡斯特和賽貝爾堅持了他們最初的選擇,讓年輕氣盛的馬丁·斯科塞斯來執導該片的話是不是也會讓影片更上一層樓呢。但是實際拍攝中這兩人認為斯科塞斯在不必要的鏡頭上浪費了時間和金錢,接下來雙方關系越來越緊張,最終斯科塞斯在開拍10天后被解雇。
![]()
斯托勒稱,斯科塞斯拍了電影開始時醫院鏡頭的兩個場景,而卡斯特對此持有異議。且不管是誰拍了那些鏡頭,有趣的是我們會發現這些鏡頭都呈現出斯科塞斯成熟時期的風格特征。
每個鏡頭都是沒有插入的長鏡頭,第一個鏡頭是一個漸退的搖拍,鏡頭在移動中對準瑪莎,并隨著她走向一處發出爆炸聲的地點,第二個鏡頭在瑪莎訓斥手下護士時對整個房間進行了交代。
之后的鏡頭突然轉向了瑪莎的腳部,她正在把擋了路的孩子的小車踢開,這個鏡頭及其后就全部由導演卡斯特接任了。斯科塞斯確實參與拍攝了湖岸一幕,這一點毫無爭議,在那場戲中瑪莎差點溺水身亡;這是電影開拍的第一場戲,斯托勒堅稱她在影片中表現出的恐懼是真實的。
![]()
無可辯駁的是,在卡斯特的執導下,這部影片得以呈現出令人震撼的、不加修飾的杰出表演。所有演員的表演都渴望達到真實,但很少有表演能像這部影片中的那樣達到一種未經修飾的真實。
芭芭拉·斯坦威克和弗萊德·麥克莫瑞在電影《雙重賠償》中飾演一對令人恐懼的情侶,但是觀影過程中沒有一刻我們會忘記他們是被好萊塢聚光燈環繞的明星。但斯托勒和洛·比安科并非如此,他們兩人都生活在如地獄的環境中,所以能使那種地獄般的感覺觸手可及。
![]()
《雙重賠償》(1944)
兩個演員都成長于布魯克林的移民家庭,他們飾演的瑪莎和雷的身上都充斥著病態,這種病態源自外來者天生持有的憎恨。斯托勒主要活躍于一些小的劇院,在40歲那年她出演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蜜月殺手》。
1981年她在愛華德·阿爾比改編的一版十分糟糕的百老匯戲劇《洛麗塔》中飾演了寡婦夏洛特,與唐納德·薩瑟蘭演對手戲,其表現可圈可點,但只有在里娜·韋特繆勒執導的《七美人》(1975)中她才得到了幾乎和《蜜月殺手》中一樣好的角色。
斯托勒善于利用有限資源,所以直到她1999年去世前不久她還在電影電視界一直工作著。洛·比安科在拍這部戲前在百老匯和電視界都有較多的作品,在他34歲那年,他出演了突破性的角色雷蒙德·費爾南德茲。
之后他繼續在電影界活躍,出演了一系列西班牙裔的硬漢形象,這些影片包括《法國販毒網》(1971)、《真假警察》(1973)、《F.I.S.T》(1978)以及《尼克松》(1995)。
![]()
《法國販毒網》(1971)
他在五部電視劇中都是常駐角色,而他在1983年重排的亞瑟·米勒的戲劇《臨橋望景》中的表演為他贏得了口碑和獎項,之后他巡回演出了有關菲奧雷洛·亨利·拉瓜迪亞的單人劇。但他在電影界獲得的最高成就還是最早與斯托勒和卡斯特合作的影片。
卡斯特對于自己首部影片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源于攝影師奧利弗·伍德,他幫助導演實現想法,并琢磨出在自然光下拍攝的方法;在這部影片拍攝完成后很久,伍德才繼續拍攝了幾部好萊塢大片。
![]()
伍德與卡斯特在影片中創作了一些廣為人知的視覺效果,其中的一處來源于卡斯特的想法,當瑪莎和雷在他們各自的房間關燈后,屏幕上一片漆黑。卡斯特稱贊伍德賦予影片半新聞紀錄片的效果。
影片的光效在室外自然的灰光和導演營造的幽閉恐懼的室內環境之間切換,像極了60年代末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比如梅索斯兄弟與夏洛特·澤韋林執導的《推銷員》和弗雷德里克·懷斯曼執導的《提提卡失序記事》。影片中起伏不定、帶有回聲的配樂更增添了紀錄片的效果,盡管有幾處鏡頭中失準的配音使這種風格失去連貫性。
![]()
《提提卡失序記事》(1967)
現在想來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導演竟然拍出了這樣的一部作品不可不說是一個小奇跡,他精心打點了所有環節,從演員的表演到現實主義感的背景設計,再到完全由馬勒的音樂選段組成的配樂,音樂的起伏剛好對照影片中相應的危機時刻。
同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和弗朗索瓦·特呂弗一樣,對卡斯特來說精妙的劇本是影片的核心,由此才能為一部讓人信服、創新、有效(注意片中交代使瑪莎和雷走到一起的信件時使用的蒙太奇)以及符合歷史事實的影片奠定基礎。
![]()
而影片在一些真實細節的交代上有所欠缺,比如抹去了瑪莎孩子的存在,她必須拋棄孩子后才能和雷私奔,還有那個抓到他倆的警察,這位警察據說是接到了戴爾芬的岳父的消息。卡斯特更偏愛經典的首尾呼應式結尾,影片結束時這對詐騙情侶幾乎出于本能——各自在對方身上實施了最后一個騙局。
《蜜月殺手》的重點根本不是犯罪、懲罰或悔過自新。它的焦點在于愛情與謊言,當瑪莎發現雷正在和別的女人親熱時,她嫉妒地像瘋子一樣喊叫著「你答應過我的!」,此刻影片的主題得到絕佳體現。
![]()
加里·吉丁斯是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利昂·利維傳記中心主任。這篇文章是2003年標準收藏公司發行的《蜜月殺手》DVD版本中一篇影評的修訂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