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小花
上周,吉利銀河今年一款壓軸新車,銀河的旗艦產品之一,大六座SUV天花板—銀河M9宣布上市。
![]()
這款車把全配大六座SUV的市場價格不僅打到了二十萬以內,而且拉到了讓人意外的17.38萬的起步價位,說實話,這個價格一出來,還是有點驚到我了,在發布會現場就感覺展車身后大屏幕上打著李書福當年創始吉利汽車的時候在寧波北侖工廠的大門口打上的一行大字——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
不出意外,銀河M9在上市短時間內,就受到了用戶的追捧,24小時大定突破23000臺。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不僅是這款旗艦產品,在最近的一年里,從星愿開始,銀河和中國星等品牌推出的所有產品,幾乎都上一款火一款。其中誕生兩年的銀河品牌的累計銷售已經超過了133萬輛。
![]()
從前,吉利汽車的坊間口碑是“燃油車買吉利”,如今吉利汽車旗下的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如今在用戶端都有比較一致的三好口碑,好看、好用、好價格。這是這一波吉利汽車爆發式增長的基礎。
或有人質疑,好看、好用的好車,還能賣得出好價嗎?
問題的答案在銀河M9發布會上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的發言中已經有了:吉利打造爆款,沒有秘訣。吉利是一個“笨小孩”,只會蹲下去回歸產品本質。
安全、耐用和技術創新,從來都是吉利汽車不變的底色,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智能精品車也從來都是刻在吉利人骨子里的文化。
![]()
如今,吉利汽車又多了一個鮮明的標簽——大美中國車。
不過事實上,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想要不通過偷工減料,來實現價優物美的市場競爭力,談何容易?當初馬爾喬內、卡洛斯戈恩們,通過精簡、增效等方式,就能將一家老態龍鐘的企業盤活,重新回到競爭序列的簡單模式時代已經過去了。
尤其是對于中國車企而言,你既然說你要做智能電氣化時代的行業領導者,那就必須給出創新的、更高效的產業模式,來厘定行業新時代的新標準,為用戶提供更豐富并且可持續的價值。否則,這種領先,就只如鏡花水月,無法被沉淀。
靠勒緊褲腰帶、拆東墻補西墻,那是過冬,俗稱茍。積極擁抱時代,建立適合新汽車時代的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引領行業的創新模式,樹立行業新標準,以獲取競爭優勢,才是立春。
那怎么面對這個積極創新又激烈競爭的時代,才不算是茍呢?前不久,我跟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陳政聊天中,我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樣本。
在過去的三年多時間里,吉利已經成了國內汽車設計的“卷王”。盡管我個人很討厭這個卷字,但是這樣表達,大概也最能讓人明白。
從成績來看,三年多時間里,吉利已經完成了超過十款全新,或換代產品的設計,不僅包括我們看到的遍布各個用戶客群的銀河系列產品,還通過優化設計,重啟了老牌經典博越(參數丨圖片)等燃油車的市場熱度。
不過值得仔細看的以下幾個關鍵點。
第一、吉利沒有選擇“一張臉打天下”,而是根據不同用戶打造滿足他們需求的車型設計。按照陳政的說法,每一個用戶群體,對審美的偏好,都應該得到專屬的尊重。這句聽上去有點公關的話,如果配上近三年吉利新車的全家福來看,你會發現的確如此。
第二、幾乎所有新品都進入各自細分市場的暢銷領域。這當然不是說都是設計使然,但是在如今中國的消費市場里,平庸設計對暢銷基本一票否決,所以有一點可以肯定,吉利設計以遠超行業一般單車型設計周期,且誕生的都是暢銷水準的顏值。
![]()
為什么說這幾個點特別有意思呢?因為這些突破國內、乃至全球汽車設計固有做法、固有周期和固有成本的數據和現象,都在說明一件事情——吉利在打造行業領先的汽車設計工作模式,他的關鍵詞是突破、高效、可持續。
高水平汽車設計,從未看上去如此可持續
先來說說可持續。汽車設計在規模化量產為核心的汽車產業中,是最缺乏可持續性的一環。為什么?因為汽車設計圈的大師文化。
陳政很早就表明了汽車設計要祛魅的態度。
大師不多,而大師級能力的設計師很多。因為大師并非過人一等,而是資源加持。
陳政曾很明確的表達過,吉利設計不迷信“大師”,他本人也不追求大師頭銜。他要做的是,像科技企業那樣,融合優秀的汽車設計師,來形成一個可持續、依賴人才森林、而不依賴某位大師的全新汽車設計工作模式。
![]()
比如當前國內優秀的互聯網企業,數萬員工都是精兵,都是既能協作決策,又能單兵作戰的強效單元。任正非在華為倡導的小單元、精兵化的熵減模型也是如此。
每個工作單元能力的強化、溝通層級的扁平化、重要決策的協同化,機構自然就會擺脫大師時代論資排輩的金字塔型低效模式。
這些話看著兩三行挺容易,但其實對于一個成熟行業、一家成熟企業來說,改變難度比團結地球人對抗三體人也不簡單多少。不信你可以去問任正非,也可以去問李書福。沒有《臺州宣言》、“華為基本法”這樣的企業文化打底,還真的推不動。
精兵化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汽車設計從一個跟所有部門“battle”的部門,變成了所有部門都喜歡的部門。在陳政的工作思路中,設計并非孤立環節,而是貫穿產品從立項到銷售的全流程,每個工作單元不僅要做好設計本職工作,還需深入理解研發、產品定義、市場推廣、用戶反饋等環節,形成“全鏈條認知”。
這一轉變看似簡單,卻精準戳中了多數企業的痛點。
從大師的汽車設計,到汽車設計大師,吉利和陳政的團隊要建立的是一個真正可持續的汽車設計工作模式,他不僅要改變以往汽車設計工作中的低效環節,還要對接汽車企業科技化的時代之變。
沒有效率,就沒有新模式
高效是規模化邏輯的制造業永恒的追求,設計自然不能例外。尤其在如今快節奏的時代,創新、品質保證和效率結合,對企業而言才具有戰略價值,也是讓所有車企都苦惱的產品差異化的來源。
吉利設計從頭搭建的汽車設計工作的全新模式的成果,從三個統一開始。
統一中臺。吉利設計構建了業內唯一一個真正的高效運轉的中臺管理流程。一般的中臺,就是為各個單元下達指令、提供物料和統一技術支持,以換得降本增效的結果,邏輯上跟最近有點火的中央廚房差不多。
但設計工作的很多環節,需要多部門協作決策,需要開放式的工作流程,當然也需要開放式的工作成果認定。
![]()
所以,吉利設計的中臺,不僅是工作流程效率的加速器,更是失敗設計的粉碎機。而一款,乃至一代全新產品的失敗,就是一家車企最大的危機和浪費。
統一企業價值觀,建立真正的吉利設計文化。核心是審美價值觀。陳政認為,一家企業設計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厘清一個思路,就是設計的核心指導思想,必須來自這家企業的價值觀,而不是一個一個的設計總監,設計總監和每一位設計師必須把自己的設計理念,真正融入到這家企業的設計精神中去。這不是簡單的保留一些設計元素,致敬一些經典,而是要把于我而言“何為美”,印到每個人心里。
比如,對于吉利汽車而言,他的審美關鍵詞是“潤”。乍一看很空,怎么叫潤,要怎么潤,潤成啥樣能賣好?但事實上很關鍵,你不能跳過這個字直接問設計成啥樣能賣好,那這家企業就永遠不能形成審美價值觀,差異化和原創度也就無從談起。這個潤字不是陳政的,也不是哪個人的,就是吉利的。
![]()
陳政認為,在設計中,審美元素的心有靈犀并不奇怪,但一家企業如果找不到串聯這些審美元素的線索就很失敗。
比如潤,他來自中國知識精英階層士大夫的生活情緒和審美價值,不追求為了某一種視覺效果,或創新求異就非要怎么樣,而是首先是潤,用個比較接近的詞來說就是舒服、自然。看著雅致、摸著精致、大處中正、小處別致、用著舒適,自然的舒服,沒有和人擰著來的地方,額外的價值也都是順著心意來加。所謂仙人掌上雨初晴的可人。
確立了“潤”字,吉利設計才能傳承,并在此基礎上創新,最后實現“中國設計·全球審美”。
這是非常關鍵的效率底層邏輯,當然,也是商業設計中重要的企業文化,不是要祛除個性,而是要個性追求、團隊追求、企業追求、時代追求同向而行。
再一個是統一認知,即對智能電氣化時代當下與未來汽車設計發展階段的認知。比如,為什么吉利現在選擇了根據不同用戶,在傳承母體文化的基礎上打造不同設計的做法,而不是選擇一張臉吃遍天下的做法。
![]()
陳政這樣解密。一來,智能電氣化的進程才半,汽車最終的經典設計和功能、技術分不開,功能、技術都在劇烈變化,現在來談哪些元素會最終沉淀下來為時過早。二來,用戶群體變化劇烈,信息分層導致興趣、生活習慣不同的人接觸到的信息完全不同,未來產品是需要針對更細的人群差別設計,還是歸于統一,尚未可知;三來,電動車到現在才兩代,智能車才一代,用戶嘗鮮心態明顯,最終好的設計元素,是需要市場用時間來驗證的,說白了,賣得越多的設計,經典buff越大。這是為大眾設計經典車型的不變法則。
三個統一,基本勾勒出了吉利設計新模式中長、中、短期工作的效率精神。
最后是突破,在陳政看來,中國汽車設計要和中國汽車產業同步發展,就必須和汽車技術路線一樣完成突破,走出中國設計的道路。
![]()
而商業設計模式最終的驗證是商業的成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是陳政經常愛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現實邏輯是,在一個尚無規定之美,共識之美的全新汽車市場中,車企面對的是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對于習慣了追求確定性的大企業而言,無疑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唯一能有效破局的是在效率和企業審美價值觀的基礎上敢于嘗試,只要夠快,失敗成本就會持續降低,糾錯機制就會高效運作,這首先保證了企業在低利潤、高競爭市場中有高的安全邊界。
未來的成功設計,經典設計,一定會誕生在開放融合、以快打快的設計團隊手里。
![]()
跟陳政聊天,你會感覺不像是在跟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車企設計負責人聊,他不拘泥于某一款產品設計的優劣、得失,你會感受到,他明顯更在意如何讓吉利設計高效、可持續、利他的運轉起來,真正建立從設計工作流程到商業成功的連接;更在意如何讓吉利的潤文化,永續的浸潤吉利設計的審美價值觀,形成吉利設計的新時代和全球化性格;更在意如何嘗試在中國智能電氣化汽車引領的窗口,讓中國設計在效率、商業成果、社會審美需求的探索和契合上實現引領。
![]()
這個命題事實上不僅是中國汽車設計的時代解法,也是眾多面對產業新格局,痛苦轉型中的大企業們所真正需要的內容。
吉利設計這幾年的做法,以及這個做法背后的文化脈絡,是車企們可以依據自身文化,進行觀察、思考、實踐的一個藍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