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和表妹視頻,她突然紅了眼眶:“姐,你知道么,我昨天在商場看到一個小孩躺在地上哭鬧要玩具,她媽媽站在旁邊無奈地笑。我突然好羨慕,因為我從小到大,連一次這樣撒潑的機會都沒有。”
表妹是家族里有名的“懂事娃”,從小到大不爭不搶,不要玩具,不鬧脾氣,考第二怕父母失望,考第一怕朋友難過。現在30歲了,在職場還是老好人,加班最多,升職最慢。
“我最怕聽到別人夸我懂事,好像這兩個字給我的人生蓋了章——你不配撒嬌,不配索取,只配繼續懂事下去。”
這話像一記悶拳打在我胸口。多少孩子,正是被“懂事”這把溫柔的刀,閹割了童年的任性,也扼殺了表達需求的能力。
懂事的孩子,往往是最會看臉色的。
朋友小斌是家里的老二,上有兄下有妹。他苦笑著說,自己從小就是“情商擔當”。七歲就會在爸媽吵架后偷偷給媽媽擦眼淚,考試得了獎狀不敢大聲宣揚,因為哥哥沒考好。有次發燒39度,怕給加班父母添麻煩,自己偷偷泡板藍根喝。
“現在我媽總夸我從小省心,可她不知道,我做夢都想像妹妹那樣撒潑打滾一次。”小斌笑中帶淚。
這些孩子過早學會察言觀色,將真實情緒塞進角落。他們得到的每一句“真懂事”,都在強化一個觀念:你的感受不重要,讓別人舒服才重要。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只剩乖。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情感忽視”,指的是父母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懂事的孩子往往是情感忽視的產物——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只有自己不添亂、不索求,才能獲得些許贊許。
這直接影響到他們成年后的關系模式。
我另一位朋友琳琳,戀愛中永遠是付出方。男友忘記生日,她給自己找理由“他工作忙”;男友約會遲到一小時,她安慰“路上確實堵”。直到對方劈腿,她還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懂事”讓他有壓力。
“我不敢表達不滿,怕顯得不懂事、被拋棄。”琳琳在咨詢師點醒后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在重復和父母的關系——只有懂事,才配被愛。”
懂事是種生存策略,但不應是童年的底色。
當然,不是說要鼓勵孩子任性妄為。規則和共情心需要培養,但真正的懂事,應源于理解和愛,而非恐懼和討好。
如何避免孩子陷入“假懂事”的陷阱?這里有幾點思考:
1. 允許孩子說不——當孩子拒絕分享玩具時,別急著貼“不懂事”標簽。物權意識是自我意識的起點,強迫分享只會教會他們“你的東西不屬于你”。
2.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哭鬧時,不要說“再哭媽媽不要你了”。而是共情:“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讓孩子知道,情緒可以被接納,但行為需要有界限。
3. 警惕“乖孩子”的贊美——多夸努力、創意、善良,而非僅僅夸“乖”或“懂事”。讓孩子明白,價值不取決于是否聽話。
4. 給孩子索取的權利——明確告訴孩子:“你可以隨時向爸媽求助,哪怕我們在忙。”卸下他們心中“添麻煩”的負罪感。
5. 父母也要學會“示弱”——偶爾對孩子說“媽媽累了”“爸爸也需要幫助”,讓孩子體驗被需要的感覺,平衡關系天平。
最后我們不妨問問自己: 我們到底是希望孩子真正健康成長,還是只要他們做個方便管理的小大人?
每個孩子都只有一次童年。那個被夸“懂事”的孩子,也許正在默默吞咽委屈。當我們不再用“懂事”來綁架孩子,他們才能真正學會,愛不需要用委屈自己去換。
真正的成長,是既能體諒他人,也能忠于自己。是在需要時敢于表達:我很好,但我也可以不好;我能理解你,但我也需要被理解。
你呢?是否也曾被“懂事”二字綁架多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