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入選清華大學2025年版《汽車構造—動力系統》教材封面,引發汽車行業與學術界廣泛關注。這已是比亞迪DM技術繼2021年第四代技術登上《汽車動力系統原理》封面后,第二次獲得清華教材編委會的青睞。從被寫入教材到成為封面案例,比亞迪DM技術不僅成為高校汽車專業教學的重要參考,更映射出中國在插電混動技術領域的全球引領地(參數丨圖片)位。
![]()
![]()
![]()
![]()
2021年,比亞迪第四代DM技術以“以電為主”的混動架構,取消傳統輪系、對發動機做“減法”的設計理念,打破了長期以來混動技術以燃油機為核心的思維定式。這一技術路徑不僅實現了能效的跨越式提升,更標志著中國車企首次在混動系統架構上實現原創性突破。
而2025年版教材所收錄的第五代DM技術,更是將插混技術推向“智能化”新階段。其百公里虧電油耗降至2.9L,首次將混動油耗拉入“2升時代”,并創新引入AI大模型與能耗管理策略,實現系統效率的再優化。值得注意的是,該項技術發布僅一年后,通過OTA遠程升級再度將油耗降至2.6L——這種“可進化”的技術能力,凸顯出比亞迪在軟硬件協同創新上的前瞻布局。
清華大學教材編委會在封面選擇上,一貫注重技術代表性、教學適用性與行業引領性。連續兩代DM技術被選入封面,背后反映出學術界對比亞迪技術路線的三重認可:
技術架構的原創性:比亞迪從第一代DM技術起步,逐步構建起以電驅為核心、發動機為輔助的系統邏輯,這一路徑不同于日系混動的思路,更具電動化延展性;
工程實現的成熟度:從實驗室技術到百萬輛級規模化應用,DM技術經歷了市場充分驗證,具備教學案例所需的可實施性與可靠性;
前瞻技術的融合能力:第五代DM技術中AI算法的引入,表明比亞迪已在動力系統智能化層面提前卡位,這與汽車產業“軟件定義”的趨勢高度契合。
比亞迪DM技術被納入頂尖高校教材,具有標志性意義。長期以來,中國汽車工業在核心技術上處于“用市場換技術”的被動狀態,尤其在動力系統領域,教材案例多來自德、日、美系企業。而如今,比亞迪DM技術成為教學范本,意味著中國車企已從技術追隨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
更重要的是,插混技術在中國市場的成功,正在重塑全球汽車技術路線。在純電路線面臨充電設施、電池成本等挑戰的背景下,插混技術兼具低油耗與無里程焦慮的雙重優勢,成為現階段更具普適性的新能源解決方案。比亞迪通過DM技術實現油耗與性能的平衡,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提供了“中國方案”。
比亞迪DM技術的快速進化,不僅依賴于研發投入,更得益于中國完善的新能源產業鏈與龐大的市場應用場景。中國在電池、電控、芯片等關鍵領域的供應鏈優勢,為技術快速落地提供了土壤;而消費者對新能源技術的高接受度,則加速了技術迭代的反饋循環。
此外,比亞迪通過OTA實現油耗再降10%,也揭示出新時代汽車技術的另一特質:硬件為基,軟件賦能。未來,混動系統的競爭將不再局限于機械效率,更將延伸至算法的優化能力、數據的應用深度與用戶的參與體驗。
比亞迪DM技術兩度登上清華教材封面,不僅是企業技術實力的體現,更是中國汽車工業從“制造”走向“智造”的縮影。在全球汽車產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車企通過插混、純電等多技術路線并進,逐漸掌握定義產品、制定標準的話語權。
而當高校課堂開始講授中國技術,當下一代工程師以中國案例為范本——這或許才是比亞迪DM技術“登封”背后,最值得深思的時代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