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戰敗了,沒有辦法,只能和秦國和談。
秦惠王想用武關以外的土地來換楚國黔中。
楚王恨透了張儀,不愿意要秦國的土地,愿意把黔中獻給秦國,前提條件是,把張儀交給楚國處置。
![]()
張儀對秦王說:“放心,現在的局勢是秦強楚弱,有大王在,楚王不敢殺我。我和楚王的寵臣靳尚是好哥們,靳尚又是楚王愛妃鄭袖的紅人,鄭袖的話楚王沒有不聽的,我可以通過這條線路疏通關系。”
張儀到楚國后,楚王就把他投入監牢,準備擇日處死。
那靳尚按照和張儀的約定,急急火火找到鄭袖:“秦王太喜歡張儀了,我聽秦王已經準備用上庸等六個縣和大批的美女來贖張儀回去。大王甚愛土地,尤愛美女,我怕到時您會失去大王的專寵啊!”
![]()
于是鄭袖早晚纏著楚王哭訴:“大王要么盡快赦免張儀,要么把我們母子遷居江南。如果大王殺了張儀,秦國一定會來報復。我們母子可不想成為秦國刀下的魚肉。再說,當時張儀只不過是人臣,各為其主罷了,他又不是什么壞人。”
楚王被纏的沒辦法,也沒有什么好主意,只好赦免張儀。
張儀趁機勸說楚王,當今亂世,秦國如同一只猛虎,其他各國卻如同綿羊。從來沒見過一群羊可以圍攻一只猛虎的。如果秦國逼迫韓國、魏國共同攻楚,相信兩國不會推辭;巴蜀之地的秦國乖船自岷江而下,不到十天就可兵臨城下,楚國東部危險了;屯守武關的秦國出兵,則楚國北部就危險了。這樣看來,楚軍只能堅守三個月,而楚軍的援軍至少半年才可到達。即使到達,為時已晚。為大王您考慮,希望您聽我的建議,與秦修好,同為兄弟之邦,不要與秦為敵。
楚王聽從了張儀的建議,送他離開。
張儀到韓國游說韓王。他說:韓國山多地少糧少,兵不足二十萬。秦國有士兵一百姓余萬,齊軍披上戰甲才敢上陣廝殺,而秦軍赤膊上陣,左手提著人頭,右手押著俘虜,如狼似虎。在猛將孟賁、烏獲的帶領下,大兵壓境,就像千鈞之石壓過鳥蛋,所經之地,無一幸免、寸草不留。如果大王您抗秦,秦軍只要發軍占領宜陽和成皋兩地,則韓國便一分為二,這諾大的宮殿、漂亮的園林,便不再屬于大王。我建議韓王您聯秦而抗楚。韓王只從了張儀的建議。
![]()
張儀又來到齊國游說。他對齊王說:“齊王您看天下大勢,秦楚兩國已互通婚姻,結為兄弟之國;韓國將宜陽獻給秦國,魏國將河外之地獻給秦國,趙王也去拜見秦王,獻出河間之地。大王如果與秦為亂,秦、韓、魏可聯軍攻打齊國南部,趙軍再兵指清河、博關,到時,齊國為危險了,希望齊王早做打算,早日親秦。齊王同樣采納了張儀的建議。
張儀又到趙國、燕國游說,對國力強大的,基本套路就是結為兄弟之邦,互不攻打,不然的話就威脅聯軍上門;對于國力弱小的國家,則是赤裸裸地直接威脅。趙王、燕王也都采納了張儀建議。
結果當張儀出使燕國結束,還沒到咸陽的時候,秦國傳來了秦惠王離世、秦武王繼位的消息。武王做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武王一即位,不少人就來說張儀的的壞話,各國聽說張儀和秦武王之間有矛盾,紛紛放棄了先前的許諾,再次聯合抗秦。
戰國時期,以縱橫之術游說各國并取得的官職的以張儀、蘇秦、公孫衍較為出名,以致眾多能人異士爭先效仿。這種詭辯之術孟子曾經專門論述。孟子認為這些人以詭辯之術取得了官職權位,根本算不得堂堂正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得志便帶領百姓,上下同欲,同行正道;不得志便獨善其身,正好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才算得上大丈夫。
楊雄在《法言》中也認為:張儀、蘇秦之輩以合縱、連橫的詭辯之術,其實只是騙術而已。孔子的徒弟子貢也曾游說列國,不過目的不同,子項是為了解除紛爭,而張儀、蘇秦是為了謀取富貴。當然,也有人說:那至少他們也展現了非凡的才干。
其實呢,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存在即合理。在當時那種諸國紛爭的環境中,有游說的勇氣和膽氣,有說服別人的邏輯和方法,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能力,自然就可以實現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事件的發展。無遺憾、足夠了。不需要去聽別人胡咧咧來評價你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