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推送了一段1928年2月訪問中國長江的美國艦隊拍攝揚子江段的視頻,當時的美國駐華公使麥克默里,經過圌山,當然也經過了揚中島。()
![]()
在前一個一百年,當時的美國,帶著最先進的軍艦輪船,縱橫長江,令中國望塵莫及。
然而,在后一個一百年,今年的9月22日,中國官方公開視頻,福建艦航空母艦成功電磁彈射殲-35、空警-600以及殲-15T,我國可以實戰出動的航母又多了一艘,給了美國巨大的海上壓力。
恰恰就是在這一座被江水環抱的河豚島——揚中,麥克默里經過的一座長江小島上,這里走出的科學家馬偉明,以“電磁彈射之父”的身份,用顛覆性技術改寫了全球航母格局。
![]()
而福建艦的電磁彈射成功,絕非易事。其核心技術在于采用了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這是一項由馬偉明院士團隊研發的顛覆性技術。從揚子江畔的實驗室到南海深藍的海疆,馬偉明與福建艦的故事,交織著個人命運、技術突破與國家崛起的壯麗篇章。
![]()
01
江島精神鑄就科研魂
揚中,這座由長江泥沙沖積而成的沙洲群,自古便以“包容、堅韌、開拓”的精神滋養著島民。
馬偉明1960年出生于此,童年記憶里,江水既是生存的屏障,也是探索的起點。他曾在小學時用廢舊材料制作電動掃地機,中學時代癡迷物理實驗,常因鉆研技術而廢寢忘食。這種對未知的執著,和揚中人“逆流而上”的品格一脈相承。
家庭經濟的困頓,曾讓馬偉明面臨輟學危機,但一位數學老師的多次家訪勸說,讓他得以繼續學業。這段經歷在他心中種下“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也塑造了他面對科研困境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
1978年,馬偉明考入海軍工程學院,開啟與“電”結緣的傳奇人生。
從本科到碩士,再到清華大學博士,他始終保持著揚中人特有的“拼勁”:在簡陋的實驗室里,他帶領團隊用3.5萬元經費、2臺小型發電機,歷時6年攻克“十二相發電機固有振蕩”世界難題;面對國外技術封鎖,他立下“不做跟隨者,要做領跑者”的誓言,成功研制出世界首臺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系統。這些成就的背后,是揚中精神賦予他的“敢想敢為、精益求精”的科研品格。
![]()
02
電磁彈射的“中國方案”
21世紀初,當美國福特號航母宣稱搭載電磁彈射技術時,中國海軍仍在使用蒸汽彈射的遼寧艦。
![]()
馬偉明敏銳意識到,電磁彈射是航母現代化的戰略關鍵,但美國的技術封鎖讓中國面臨“無路可走”的困境。他帶領團隊在無經驗、無設備、無資金的“三無”條件下白手起家,用十年時間完成從原理驗證到實際應用的跨越。
既然是白手起家,那走的路,就不是尋常路了。
傳統電磁彈射技術依賴中壓交流電系統,但存在結構復雜、穩定性差等問題。馬偉明團隊另辟蹊徑,提出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方案,通過“電力電子集成化”設計,將儲能效率提升30%,故障率降低至美國的1/5。這一突破使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掌握常規動力航母電磁彈射技術的國家,福建艦因此得以跳過蒸汽彈射階段,直接實現技術代際躍升。
在研發過程中,馬偉明團隊面臨高壓電危險、材料耐久性等難題。
![]()
為測試電磁線圈的極限性能,馬偉明親自參與調試,多次在高壓電弧中冒險搶修設備;為驗證儲能系統的穩定性,團隊在模擬環境中連續運行設備超1000小時,記錄數萬組數據。2013年,當美國福特號因電磁彈射故障推遲服役時,馬偉明團隊已成功完成陸基彈射試驗,用實力證明“中國方案”的可靠性。
2022年6月,福建艦下水儀式上,電磁彈射軌道的亮相震驚世界。
這艘滿載排水量8萬余噸的巨艦,不僅搭載了馬偉明團隊研發的電磁彈射器,還集成了綜合電力系統、智能阻攔裝置等核心技術。

2025年9月,福建艦通過臺灣海峽赴南海訓練,殲-15T、殲-35和空警-600三型艦載機完成首次彈射起飛,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掌握航母電磁彈射技術的國家。
令人感慨的是,到今天福特號都沒能成功彈射F-35C,其電磁彈射系統無法支撐31.8噸的這個飛機重量,硬指標達不到,頂級戰機上不了艦,那就無法讓航母形成戰斗力,所以福特號航母一直趴窩,
![]()
03
科技星火點亮江島未來
盡管身居高位,馬偉明始終心系家鄉發展。2009年,他曾返鄉在江蘇科技大學開展學術報告,在“艦船電氣工程技術發展”的報告中,認真分析了艦船電力系統技術并提出了相關的技術難點和問題,并激勵家鄉學子為祖國的艦船事業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他積極推進軍地融合共建,帶領團隊與大全集團在海工多項領域開展合作,其中一起研發的“1.5-3MW風電全功率變流器”產品通過我國風電變流器第一個國家級鑒定,獲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優秀獎。揚中當地企業也在不斷研發全球領先的智能電網設備,攻克關鍵技術,使揚中成為長三角新能源產業高地。2025年,揚中新能源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形成“培育一個院士,帶動一座城市”的效應。
馬偉明的故事,激勵著揚中新一代創業者。
![]()
他的母校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培養出一批科技特長生;揚中籍學子積極報名加入馬偉明團隊,參與下一代艦船技術研發。這種“個人奮斗與時代使命”的共鳴,正轉化為推動家鄉發展的磅礴力量。
福建艦的成功,不僅是中國海軍現代化的里程碑,更是全球科技格局重塑的縮影。馬偉明團隊的中壓直流技術,迫使美國重新評估其航母發展戰略;中國電磁彈射器的出口潛力,正改變國際軍貿市場規則;而揚中從江島到科技高地的蛻變,則印證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普世價值。
馬偉明曾預言:“中國的中壓直流系統比美國交流系統先進一代,美國若想追趕,至少需要十年。”這一論斷在福建艦身上得到驗證。
2025年,美國海軍仍為福特號電磁彈射故障焦頭爛額,而中國已啟動核動力電磁彈射航母研發。這種技術代差,讓中國從規則跟隨者轉變為標準制定者。
![]()
馬偉明與福建艦的故事,是個人命運與國家需求深度融合的典范。他常提起的一句名言:“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種情懷驅動他培養出400余名碩士、博士,打造出一支“敢打硬仗、善打勝仗”的科研鐵軍。而揚中這座江島,也因他的影響力,成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試驗田。
據說,在馬偉明的辦公室里,始終擺放著一艘揚中傳統木船模型。這艘沒有動力的小船,象征著他從江島出發的起點;而福建艦的巨型艦徽,則標注著他抵達的深藍坐標。從揚子江心到南海之濱,從電磁彈射到綜合電力,馬偉明用科技之光點亮了中國海軍的未來,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科學家的硬核實力。
如今,揚中的江灘上,新一代青少年正用3D打印機復刻福建艦模型;馬偉明團隊的實驗室里,更先進的電磁發射技術正在孕育。
從河豚島到沖破大海,射程之內,再無遠洋。
100年前,美國軍艦橫穿長江,經過揚中島的無言凝望;到近100年后福建艦的海域揚威。從江到海所激起的波瀾,將長久回蕩在廣闊的大洋之上,并深刻影響整個世界!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