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十四年
袁廷掌
![]()
尊敬的同學們、同志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宣講《抗戰十四年》的紅色故事:
五、空戰英烈鄧從凱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四日,成都上空陰云密布。日本海軍航空兵大佐、"轟炸機之王"奧田喜久司率領轟炸機群如蝗蟲般壓境而來。
而這位被日本軍國主義吹捧為"空中死神"的劊子手,自侵華戰爭爆發以來,已指揮轟炸中國城市百余次,雙手沾滿無辜平民的鮮血。然而這一天,他的命運將在中國西南的天空被改寫。
中國空軍副中隊長鄧從凱駕駛著老舊戰機,以無畏的勇氣與精湛的技術,一舉擊落奧田座機,創造了中國空戰史上的輝煌一頁。
鄧從凱,這位來自廣東的年輕飛行員,自抗戰爆發之日起,便將生死置之度外。面對日本空軍在裝備、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中國空軍飛行員們常常要以一敵十,駕駛著性能落后的蘇制伊-15、伊-16戰機迎敵。
鄧從凱深知每一次升空都可能是永別,卻從未有過絲毫退縮。他曾對戰友說:"我輩軍人,當以血肉筑長城,何懼馬革裹尸還!"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正是中國空軍在極端劣勢下,仍能頑強作戰的力量源泉。
當日空戰中,鄧從凱憑借敏銳的戰術眼光,迅速鎖定奧田喜久司的指揮機。奧田作為日本海軍航空兵的頂尖飛行員,駕駛著當時最先進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機組成員訓練有素,火力配置強大。
而鄧從凱的座機無論在速度、火力還是防護上都處于劣勢。但這位中國勇士毫不畏懼,他利用云層掩護,以驚人的膽識逼近敵機,在槍林彈雨中冷靜瞄準。
經過幾輪驚心動魄的纏斗,鄧從凱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以精準射擊命中奧田座機要害。隨著一聲巨響,這架涂著太陽旗的轟炸機拖著濃煙墜向簡陽縣董家埂的田野上,不可一世的"轟炸機之王"就此殞命中國大地。
然而勝利的喜悅尚未散去,鄧從凱的座機也因嚴重受損而失控。這位年僅27歲的空軍英雄,在完成致命一擊后,未能安全返航。他的生命如流星般劃過抗戰的天空,短暫卻璀璨奪目。
鄧從凱犧牲后,戰友們在他的日記中發現這樣一段話:"若我犧牲,請告訴我的家人,我為保衛祖國而死,死得其所。"樸素的語言中,飽含著對民族命運的擔當與赤誠。
鄧從凱擊斃奧田喜久司的戰績,極大鼓舞了抗戰軍民的士氣。奧田之死不僅使日本海軍航空兵失去了一位重要指揮官,更是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當時媒體報道這一消息時,用了"空中驕子折翼巴蜀"的標題,舉國為之振奮。軍事專家后來評價此役為"中國空軍在抗戰中最具戰略意義的單次空戰勝利"。
事件過去已經八十六年后的二零二五年九月三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紀念日,當我們仰望和平的藍天,不應忘記曾有這樣一群鐵血男兒,以生命為代價,捍衛祖國的領空。
鄧從凱烈士用青春熱血詮釋了何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氣節。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正是千千萬萬如鄧從凱般的普通熱血軍人,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鋼鐵長城。
今天,中國空軍已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戰略軍種,但鄧從凱等抗戰先烈展現的英勇無畏、精忠報國的精神,依然是這支軍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英名與功績,將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激勵后人繼續守護這片他們用生命捍衛的藍天。
(未完待續)
![]()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袁廷掌:1972年11月入伍,先后在西藏軍區后勤部第二獨立汽車營當兵,任二連、教練隊教練。1981年汽車獨立二營撤編,又調汽車16團教導營三連任教練。1983年底轉業回地方后,在公安局開警車等工作,2008年退休至今。
![]()
作者:袁廷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