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覺得它是 “突然找上門” 的,但其實不少時候,它和咱們天天做的一些小事有關。最近有研究發現,糖尿病的出現并非沒有原因,尤其和 3 種常見行為關系密切,這些行為可能你每天都在做,只是沒意識到風險。
![]()
這 3 種日常行為,可能在悄悄增加糖尿病風險
不是所有 “傷糖” 的行為都很顯眼,反而一些習以為常的做法,才是關鍵誘因:
長期把甜飲料當水喝:很多人不愛喝白開水,總喜歡用奶茶、可樂、瓶裝果汁代替。這些飲品含糖量頗高,以全糖奶茶為例,一杯所含的糖量,極有可能超出人體一天正常代謝的負荷。過量攝入糖分,無疑會給健康埋下隱患。長期喝下去,身體里管降糖的 “小工人”(胰島素)會慢慢變懶,不管用了,血糖就容易失控。
一天久坐超 8 小時,很少動:現在不管是上班還是休息,很多人都是坐著 —— 上班坐辦公桌前,下班窩沙發追劇,一天下來走不了幾百步。若身體靜止不動,血液中的糖分便無法借由運動“消耗殆盡”。這恰似管道內的水堵塞不通,長此以往,血糖極易攀升。
吃飯 “饑一頓飽一頓”,還愛重油重鹽:有時候忙起來忘了吃飯,餓到極致就猛吃一頓;或者聚餐時忍不住多吃幾口,還偏愛油炸、紅燒這類重油重鹽的菜。這樣會讓胰腺(分泌胰島素的器官)“累壞了”—— 餓的時候它 “沒事干”,飽的時候又要超負荷工作,時間久了就容易出問題,沒法正常控制血糖。
![]()
不胖的人,就不會得糖尿病嗎?
許多人持有 “唯有胖子才會罹患糖尿病” 這一觀點,然而,這實則是一個認知誤區。并非只有肥胖人群才會被糖尿病侵襲,我們不應有如此片面的認知。不少不胖的人,也可能被糖尿病盯上,關鍵還是和上面說的 3 種行為有關:
比如有些上班族,體重正常,但每天下午都要喝一杯全糖奶茶,晚上下班就坐著刷手機,很少運動。雖然他們看起來不胖,但長期喝甜飲料 + 久坐,身體里的 “糖代謝” 已經出了問題,胰島素慢慢不管用,照樣可能得糖尿病。
還有些人吃飯不規律,經常餓到胃痛再暴飲暴食,就算體重沒超標,胰腺也會因為長期 “忽閑忽忙” 受損,進而影響血糖控制。所以別以為 “不胖就安全”,只要有這些高危行為,都要多注意。
![]()
不用 “大改生活”,小調整就能減少風險
不用覺得要徹底改變生活才有用,其實一些輕松的小調整,就能幫咱們降低風險,關鍵是 “堅持做”:
把甜飲料換成 “輕甜水”:不想喝白開水的話,可以試試氣泡水加幾片檸檬,或者用少量純牛奶沖淡茶水,既有點味道,又沒那么多糖。起初,人們或許會對改變感到不適,但隨著時間推移,自會逐漸適應。就如每日一杯奶茶的習慣,可先減至每周兩次,而后循序漸進,逐步減少飲用量。
久坐時 “插空動一動”:不用特意去運動,上班時每坐 1 小時,站起來走 5 分鐘 —— 去接杯水、繞辦公室走一圈都可以;晚上看電視時,廣告時間站起來伸伸胳膊、扭扭腰,積少成多,就能減少久坐的影響。
吃飯 “定時定量”,不用刻意節食:可以在手機上設個提醒,到點就吃飯,哪怕忙,也先吃點面包、水果墊墊,別餓到極致;用餐之際,宜細嚼慢咽。當至“未覺饑餒,尚可再啖兩口”之境,便適可而止,切莫飲食過量,致腹撐之苦。
![]()
實際上,預防糖尿病無需付諸 “特殊努力”。其關鍵在于,將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妥善調整,如此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風險。不用追求 “一下子改到位”,每天進步一點點,身體就能慢慢適應,血糖也會更穩定。畢竟健康不是 “沖刺跑”,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的 “慢跑” 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