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13歲177cm高的兒子,每晚睡覺前必走流程——“喊媽”視頻悄然在網上走紅。
看著視頻中男孩在暗黑的房間,用變音的公鴨嗓一遍遍喊“媽媽”,媽不應聲,他不妥協的樣兒,讓無數老母親破防了:這不是同款兒子嘛!不把媽叫醒不死心,不聽到媽回應不罷休!
評論里,媽媽們的吐槽更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
“我兒子13歲,上個廁所先報備:媽,我去拉個屎!”
“15歲183cm的兒子竟然堵在臥室門口向我要2元零花錢。”
“我兒子也是,不管幾點不管你睡沒睡,沒完沒了喊媽,直到你答應……”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媽媽們“血淚交織”的經歷。
如果說養娃是一場修行,那養兒子絕對是開啟了“困難模式”。無數男孩媽媽都在深夜暗自感嘆:為什么養個男孩,這么“費媽”?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這背后的幾條真相。每條都真實到扎心,來看看你中了幾條?
![]()
01
男孩的大腦,自帶“延遲成熟”屬性
說白了,就是他們腦子里管“剎車”的那部分——前額葉皮層,發育得比女孩慢不少。
所以你才會發現,男孩做事經常不過腦子,沖動、魯莽,好像從來不想后果。你越喊“別跑”,他跑得越歡;剛讓他“小聲點兒”,下一秒就能扯著嗓子嚷嚷。有時候真讓我們覺得,他們是不是故意跟媽媽對著干?
但其實,真不是。
科學研究說得很清楚:男孩不是故意惹你生氣,是他們大腦里的“剎車片”還沒長好。前額葉皮層負責控制沖動、理智決策,就像是行為的方向盤和剎車踏板。
可惜在男孩這兒,這個系統經常“失靈”,所以他們特別需要外部的提醒和幫助。而媽媽,往往就成了那個最主要的“外部控制器”。
記得我兒子小時候,一見水坑就興奮,想都不想就要往里跳。我每次都得眼疾手快地把他拽住。稍微慢一點,“啪”一腳就踩進去了。
有一次我實在沒忍住,問他:“你干嘛非要跳啊?”
他特別天真地回我:“我想看看水花能濺多高。”
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而且這類劇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演。
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們不得不時刻盯著、反復提醒:“別爬高!”“小心點兒!”“先想再做!”……這些話一天不知道要說多少遍,能不累嗎?
這個過程不僅漫長,還特別考驗媽媽的耐心。你得反復提醒、不斷引導,默默等待他們慢慢成熟。
02
男孩體內,有臺“永動機”
雄性激素讓男孩天生精力旺盛,“充電五分鐘,續航兩小時”真不是開玩笑的。他們喜歡跑、跳、爬、鬧,好像永遠不知道累。
實際上,他們爬上爬下、沖來沖去,不是在故意搗亂,而是在釋放身體里那股與生俱來的能量。
而媽媽,就成了他的“安全員”和“能量調度中心”。我們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生怕一不小心他就磕了碰了、惹麻煩了。
這份工作,不僅耗體力,更耗心神。因為你得時刻保持警覺,說不累,那是假的。
03
媽媽,是男孩的“專屬情緒出口”
這個社會對男孩有一套固定的期待:“男子漢不能哭”“男孩子要堅強”。所以他們在外面遇到委屈、壓力,往往不敢表達,只能憋著。
不能隨便哭、不能喊疼、不能表現脆弱——是很多男孩從小就接受的“準則”。
但孩子終究是孩子,情緒總得有個出口。于是,媽媽就成了他們唯一敢大哭、發脾氣、宣泄情緒的人。因為媽媽是他們最信任的人,是能讓他們安心做自己的人。
所以,男孩在外面憋了一整天的情緒,回家可能全都會倒給媽媽。
有一次我兒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回家就沖我發脾氣。我當時還挺委屈,后來才懂:他不是沖我,是因為在我面前,他不必假裝堅強。
他敢對你發脾氣、哭訴,是因為他知道:媽媽永遠不會拒絕他。
這份信任特別珍貴,但也真的特別累人。
04
媽媽,天生就是家里的“總管”
“男孩粗糙點養沒關系”的傳統觀念,讓很多爸爸不自覺成了“甩手掌柜”。陪玩可以,但細致活兒,基本還是媽媽來。
從記錄生日、安排興趣班,到每天做什么飯、買什么衣服、學校要交什么材料……這些看不見的“育兒勞動”,大多數都落在媽媽身上。
當然,爸爸也不是完全不參與,但媽媽永遠是“最終負責人”。孩子生病了,學校第一個找媽媽;作業忘了帶,媽媽比孩子還急;情緒不對勁,媽媽是第一個察覺的。
不是媽媽愛操心,是整個環境都在默認“媽媽就該管孩子”。
這種無形的壓力,讓媽媽不得不成為那個事無巨細的“總管”,也讓孩子更習慣依賴媽媽。
05
當媽,還得會點“讀心術”
男孩的語言能力發育通常比女孩晚一點,心里有話常常說不清楚。一急就動手、一生氣就摔門、想要什么直接上去拿。
你問他“怎么了”,他吭哧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這時候,媽媽就得自動切換成“行為翻譯官”模式:
“你是不是因為爸爸沒陪你打球,不高興了?”
“你推人是不是想跟他玩,但不會說?”
媽媽因為長期陪伴,成了最懂他們的“翻譯”。連猜帶蒙,從孩子的行為里讀他的“潛臺詞”。
這個過程特別考驗耐心和觀察力。你得從一堆看似“搗蛋”的行為中,讀出他們真正的意圖和需求——簡直就像每天都在玩高難度解謎游戲。
06
媽媽是家和學校之間的“中間人”
現在的教育系統,大多要求孩子安安靜靜坐著、認真聽講、遵守紀律——但這跟男孩好動、好奇、探索的天性幾乎是反著來的。
所以,老師打電話投訴,成了不少媽媽的日常。于是我們不得不當起“中間人”:既要安撫老師,又要理解孩子,還得想辦法讓他在不壓抑天性的前提下,盡量符合學校的要求。
白天接完老師電話,晚上就得耐心跟孩子談心;
學校要求孩子乖,媽媽卻得在家給他釋放天性的機會;
老師希望家長多督促,媽媽還得小心把握,不讓孩子討厭學習。
我們努力幫孩子找到規則和天性之間的平衡。而這個平衡點,需要媽媽用智慧和耐心慢慢摸索。心累,不在話下。
男孩“費媽”,不是媽媽做得不夠好,恰恰是因為媽媽做得太多、太重要。
你是他的外部控制器、安全員、情緒出口、總管、翻譯、輔導員……你每一個角色,都在幫他慢慢長大。
所以,當你又累又燥的時候,請告訴自己: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也許有一天,他會長大成熟,不再需要你時刻守護。但到那時,你或許反而會懷念——這個曾經讓你抓狂,卻也讓你深深被需要的小男孩。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