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老家縣城的第一高中,今年據說有52人考上北大、清華,是全省最多的。即便是老家的農民伯伯,談起這一點也會自豪。
52個人考上北大、清華背后,有多少個“清北班”“重點班”?又有多少個期待的家長?
實際上,這種應試的意識,已經重塑了這個縣城人們的觀念。在縣城,有七八十所(你沒看錯)初中,絕大部分都是民辦,都是為了向重點高中輸送學生的。
這就是“小鎮做題家”的極致形式。對我老家的這種狀況,我向來感受復雜,從來不忍心批判,因為我自己就是那樣考出來的。
但是,真正的“轉折時刻”也開始出現。前段時間我回老家,聽到一個段子:有清華畢業生回到縣城,找到自己的高中母校校長,問“我能不能回來當老師”?
校長果斷拒絕了,“隨便在外面混得咋樣,都不要回來呀。”
校長是聰明的。一個清華畢業生回高中教書,北大清華的“神話”就破滅了。因為在現場高中任教,雖然是不錯的工作,卻沒有那種動人的光環了。
在這樣的縣城,維持神話至關重要。這是屬于小鎮做題家的牢籠,先是貧乏的生活經驗和資源,然后又是眼界。
但是也不是沒有例外。我認識的一個年輕人,曾有機會去清華讀書(參加了專項計劃考試,獲得加分,再加上高考成績就可以了),但是卻放棄了。
他就讀于第二高中——這個高中從來沒有考上過一個北大清華。我當年就是從這里畢業的。
這位同學通過了專項計劃第一輪,但是他放棄了后面的進程。參考他的高考成績,他讀清華十拿九穩,這樣的放棄讓全校師生都感到遺憾。
據說剛退休的校長,最大的遺憾就是這個。在一個“考試大縣”,一個學校考上一個清華實在太重要了。
我感興趣的是,一個高三學生,是如何作出放棄清華去讀“港中大(深圳)”的決定的呢?
在“港中大”的四年,他接受了另一種教育。今年6月他畢業了,即將去一家知名機構工作。畢業后的幾個月,他開啟了在全國的“漫游”,這兩天來到有杏書店,要當一周的“義工”。
我覺得這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青春”:敢于作出和家長、老師期許不同的選擇;熱愛讀書,有社會責任感;能有一段時間去各地“流浪”,感受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
相比之下,那些從進大學就謀劃考研考公的同學,實際上是自愿加入一場更內卷化的競爭。但是,這個世界上真的只有這樣一條道嗎?
上周日晚上一位摩爾多瓦女生來到書店,她只有23歲,卻已經到過二三十個國家。她展現出的發自內心的自信和安全感讓人印象深刻。
明天(周三)晚上,“流浪”到有杏書店的周夢祥同學,也會帶來一場分享。“放棄清華”之后,他開啟的是怎樣一條道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