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該男童用生命“提醒”,這些安全隱患還要被擱置多久”
11歲男孩墜井離世,誰該為這起本可避免的悲劇負責?
9月21日,西安航天基地應急管理局發布情況通報:9月20日20時14分,航天基地航天新佳園二期小區發生一名11歲男童墜落通風井事故。
經公安機關調查,該男童與3名同學前往28號樓附近玩捉迷藏游戲,在選擇躲藏地方時,其到28號樓單元門西側兩個墻體之間,此處設置了1立方米大小的泡沫隔離物,該男童側身擠進后,不慎從未覆蓋嚴實的通風井口墜落至負三層,經搶救無效不幸身亡。目前,公安航天分局已控制3名相關責任人,同相關部門依法開展進一步調查處置。
![]()
涉事深井 (圖源:上游新聞)
這口深井,防護措施敷衍到令人窒息。1立方米的泡沫墩子既未固定,也無足夠重量與高度,與其說是“隔離物”,不如說是自欺欺人的“擺設”。很多時候,這種“虛假防護”比無防護更可怕。它用看似存在的“安全假象”,讓家長放松警惕,讓孩子暴露在致命危險中,最終釀成悲劇。
據了解,事發小區早已入住居民,可公共區域基礎設施遠未完善,比如下雨時道路泥濘積水、部分道路還在施工,就連單元門旁的深井也沒做好防護。按正常流程,小區必須通過綜合驗收后,才能交付居民入住,為何該小區能成為“例外”?相關監管部門驗收時是否存在“放水”?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事故后的“形式補救”與“沉默應對”。家屬表示,事發后物業連夜給井口設了圍擋;居民也提到,其他樓的危險區域連夜裝了防護。可若不是該男童用生命“提醒”,安全隱患還要被擱置多久?
面對家屬追問,物業工作人員要么“不知情”,要么“不愿提及”。作為小區安全的直接管理者,他們本該第一時間主動溝通、承擔責任,卻選擇用沉默逃避。這種態度背后,是對生命的冷漠,還是害怕暴露更多管理漏洞?
該男童不幸離去,留下了無盡的惋惜和深刻的教訓。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重視安全問題,別再讓“安全漏洞”吞噬更多無辜的生命,別再讓這樣的心痛重演。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
編輯:韓靜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