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楊陽 來源 | 頂尖廣告
誰能想到,一場本該展現品牌專業精神和環保理念的高原活動,竟演變成了一場全網抵制的輿論災難。
始祖鳥,這個被譽為“戶外圈愛馬仕”的品牌,這一次徹底“炸”錯了山。
從萬眾期待到千夫所指,始祖鳥的“升龍”事件不僅是品牌營銷的失誤,更折射出在商業利益與品牌價值觀之間的深刻裂痕。
![]()
一場高原煙花秀
始祖鳥遭遇史詩級翻車
這場風波的起點,要從9月19日說起。
當天,戶外品牌始祖鳥聯手藝術家蔡國強,在號稱“世界第三極”的喜馬拉雅山搞了個大動作——燃放煙火作品《升龍》。
![]()
圖源:《升龍》視頻截圖
本想借著高山與藝術的碰撞營造高端調性,沒成想直接點燃了網友的怒火。
在大眾看來,喜馬拉雅山作為生態脆弱的凈土,容不得半點“折騰”。
用“炸山”式的煙火秀來進行所謂的藝術表達,不僅是對自然的不敬畏,更與始祖鳥長期標榜的“環保”理念背道而馳。
爭議聲浪在兩天內愈演愈烈,到了9月21日,始祖鳥和蔡國強工作室終于在社交平臺發布致歉信,試圖平息眾怒。
![]()
圖源:蔡國強工作室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始祖鳥在海外社交媒體發布的英文致歉信,和國內版本竟是“兩套說辭”。
![]()
圖源:始祖鳥不同版本道歉聲明
國內致歉信里,品牌姿態放得極低,不僅承認對藝術表達邊界評估不夠專業、對自然不夠謙卑,還承諾會在政府監管下復核項目生態影響,邀請第三方評估并根據結果補救。
同時推進藏地環保計劃與文化公益項目,表現出“挨打就要立正”的態度。
但海外版本的道歉內容卻簡潔得多,對生態影響的提及一筆帶過,更像是走個過場,甩鍋中國團隊。
這種“內外有別”的公關操作,瞬間點燃了網友的不滿情緒,“雙標”“虛偽”的指責聲鋪天蓋地,讓始祖鳥的道歉效果大打折扣。
隨后,爭議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演變成全網范圍的聲討。
![]()
全網抵制不買賬
安踏賬號也被沖
始祖鳥的“炸山”失誤,很快引發了連鎖反應。
首當其沖的就是母公司安踏集團。
不少網友帶著怒火沖進安踏官方賬號評論區,質問其對旗下品牌的監管責任,原本畫風正常的賬號評論區瞬間被“翻車”“道歉”等聲音淹沒,安踏無辜躺槍卻也只能默默承受。
![]()
![]()
圖源:安踏官博開啟防護模式
更致命的是,品牌賴以生存的核心用戶群體——戶外博主們,也集體站在了始祖鳥的對立面。
以往常能看到戶外博主們穿著始祖鳥裝備打卡雪山、草原,對品牌性能贊不絕口,但這次事件后,不少博主公開表示“暫停合作”“抵制品牌”。
![]()
圖源:小紅書
有資深戶外博主直言:“我們去戶外是為了親近自然、保護自然,而不是看著品牌用破壞自然的方式博眼球,這觸及了底線。”
![]()
圖源:微博旅行家@大胖大胖
對于依靠專業口碑生存的戶外品牌而言,這無異于致命一擊。
面對品牌的致歉和一系列補救承諾,普通網友也并不買賬。
在社交平臺上,#始祖鳥炸山道歉#的話題下,高贊評論多是“別拿環保當幌子”“道歉是怕影響銷量吧”“把限定款的錢拿去做環保不好嗎”。
顯然,這場營銷事故已經讓始祖鳥積攢多年的品牌好感度遭遇重創,想要挽回消費者的心并非易事。
![]()
營銷標桿人設崩塌
始祖鳥為何翻車?
說起來,始祖鳥并非一直如此“翻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它都是戶外品牌圈的營銷標桿。
尤其是在高原山地地區的活動,更是屢次成為“本地化營銷成功案例”的范本。
早年間,品牌就以高山文化為主題,在云南香格里拉和喜馬拉雅南迦巴瓦舉辦過大型活動。
不同于這次的“炸山”煙火秀,那些活動更貼合品牌調性——比如戶外時裝秀,讓消費者直觀看到產品在真實戶外場景的表現;還有山地課堂,傳遞專業戶外知識。
甚至邀請聲音藝術家朱哲琴在雪山下演繹作品《問山》,用空靈的聲音與自然對話,既有藝術感又不破壞環境。
![]()
圖源:始祖鳥
更值得稱道的是《她山之路》紀錄片項目,始祖鳥聯合文淇、羅靜、龍紅紫娓三位女性,講述戶外女性的故事,還向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捐贈,用于在云南開設傣族織錦傳承課程。
![]()
圖源:始祖鳥《她山之路》紀錄片
這不僅是做公益,更是將品牌理念與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女性發展結合起來,既溫暖又有深度。
2022年開啟的與“松贊酒店”聯名系列也備受好評,品牌在當地舉辦時裝秀,還通過酒店門店展示產品與戶外場景的契合度,潛移默化中強化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品牌文化,同時也推廣了藏族文化,實現了“雙贏”。
![]()
圖源:始祖鳥與松贊酒店推出的合作系列
那么,曾經的“營銷優等生”為何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問題的根源是本土化品牌戰略發生了質的變化。
自從被安踏納入麾下,始祖鳥就被貼上了“運動奢侈品”的標簽:不斷提高售價,刻意制造稀缺感,推出各種限定款。
龍年限定沖鋒衣賣斷貨、門店選址和裝修向奢侈品大牌看齊、社交媒體上曬始祖鳥Logo成了身份象征,甚至被戲稱為“中產三寶”之一、“戶外圈的愛馬仕”。
![]()
圖源:始祖鳥三里屯門店
這些操作短期內確實帶來了市場熱度和財務增長,但長期來看,卻在不斷透支品牌信用。
當一個以“性能”“專業”“環保”立身的品牌,把重心從核心價值轉向社交媒體曝光和奢侈品化營銷,就難免會陷入與自身價值觀沖突的困境。
《升龍》事件就像一面鏡子,不僅扯掉了始祖鳥“環保”的遮羞布,也讓“運動奢侈品”的夢境碎了一地。
這早已不是簡單的營銷失誤,而是品牌價值觀迷失的集中體現。
![]()
戶外品牌營銷
敬畏自然才是王道
其實在戶外品牌的敘事里,環保從來都不該是“遮羞布”,而應是核心價值的體現。
看看其他品牌的做法,或許能給始祖鳥上一課。
Patagonia就是戶外圈“環保狂魔”的代表,幾十年來堅持以“Don’t buy this jacket”為口號,勸消費者少買衣服,還推出舊衣回收、修復計劃,把環保刻進了品牌靈魂;
The North Face則聚焦“可持續材料”的應用,不斷研發和使用再生面料,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波司登通過綠色供應鏈管理,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減排,從生產到運輸都在降低資源消耗與污染排放。
![]()
圖源:波司登
就連具有戶外屬性的米其林輪胎,這兩年也以卡友的名義在內蒙古阿爾山種下約2萬棵樹,為野生動物救助場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用低調的行動踐行環保。
這些品牌的ESG營銷之所以能被認可,關鍵在于它們懂得“敬畏自然,與自然共存”,而不是把自然當成“征服”或“博眼球”的工具。
戶外品牌的根基本就與自然緊密相連,一旦背離了這個核心,再華麗的營銷也只是空中樓閣。
要知道,在社交媒體時代,任何一點言行不一都可能被無限放大,尤其是對于以環保和專業為立身之本的戶外品牌。
當品牌選擇踏上高原,它應該帶去的不是炸山的傲慢,而是對自然的敬畏;不是雙標的文案,而是一致價值觀。
山就在那里,它不需要被征服,只需要被尊重。
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話題 ,盡在【頂尖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