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躲在空調房里刷新聞,總能刷到些讓人皺眉頭的標題:千年一遇暴雨突襲XX,百年一遇洪水漫過河堤。前兩年華北暴雨淹了街邊的小商鋪,去年南方有條河的水位線一次次超警,小時候聽老人說,這種極端天氣一輩子都難見一回,怎么現在跟夏天的蚊子似的,一到汛期就冒頭?有時候忍不住琢磨,是咱們這代人運氣太差,剛好趕上極端天氣扎堆?還是千年一遇這說法本身,就有咱們沒弄明白的門道?
![]()
其實千年一遇跟咱們想的一千年才來一次根本不是一回事。這是氣象水文里的統計說法,說白了就是隨便找一年,某個地方下這么大的雨,概率差不多是千分之一。你拋硬幣,按理說正反面各一半概率,但誰沒碰到過連續三次都拋正面的時候?小概率事件不是不會扎堆,只是千年這時間太長了,咱們習慣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套,總覺得它不該老出現在新聞里。還有個容易弄錯的點,比如百年一遇,說的是長期平均下來,差不多每百年能遇到一次,但這可不是說去年剛下過,今年就肯定安全。你想啊,以前信息沒這么快,偏遠地方鬧災害咱們根本不知道,現在全國哪兒下大雨都能實時看見,自然就覺得極端天氣變多了。
真正讓這些罕見暴雨變常見的,其實就是咱們天天說的全球氣候變暖。大氣就跟塊曬暖了的海綿似的,溫度每升1℃,能吸的水汽就多7%,這些多出來的水汽不會一直飄在天上,等碰到合適的氣流,就會裹成厚厚的雨云,噼里啪啦砸下來,雨勢自然比以前猛得多。而且氣候變暖把大氣的流動節奏攪亂了,北極升溫比別的地方快,跟赤道的溫差變小,天上那些氣流傳送帶(比如急流)就慢下來了。一個降雨系統本來該慢慢挪,現在卻賴在一個地方不走,跟拿水管對著一塊地一直澆似的,不淹才怪。2021年西歐暴雨、2022年巴基斯坦洪水,背后都有這種環流異常在搗亂。現在水循環也越來越極端,有的地方長時間不下雨,一下就是瓢潑大雨,干的更干、濕的更濕,反差越來越大。
![]()
咱們住的城市,其實也在不知不覺中把暴雨的影響放大了。以前小區樓下是綠油油的草地,下雨了雨水能慢慢滲進土里,順著地下的縫流走,現在全鋪成水泥地、柏油路了,雨水掉下來跟碰到玻璃似的,沒處鉆,只能在路面上積著,十幾分鐘就能漫到腳踝,連電動車都得繞著走。還有城市熱島效應,市區比郊區熱好幾度,熱空氣往上飄,就容易催出局部的強對流天氣,有時候郊區只是飄點小雨,市區卻下得又急又大。不少老城區的排水管道,幾十年前設計的時候,根本沒料到現在會有這么大的雨,雨下得比排得快,內澇自然成了汛期的老毛病。
弄明白這些原因,就不用對著新聞里的千年一遇犯愁了,其實有不少小事能提前準備。首先別不當回事預警信息,手機彈暴雨橙色預警了,就別琢磨出去買杯奶茶應該沒事,也別覺得上次剛下過這么大的雨,這次肯定不淹,氣候早不是以前的樣子了,老經驗靠不住。家里可以備個應急包,不用多復雜,放個手電筒、能吹的哨子(萬一被困了能呼救)、充滿電的充電寶,再裝幾包常用藥,真遇到積水困家里,這些東西能幫上大忙。
![]()
城市這邊也得跟著調整。排水管得換成更粗的,還能多修些能存水的地兒,比如濕地公園,平時能遛彎看風景,下雨了就能當臨時水庫,減輕洪水的壓力。更根本的是少排點溫室氣體,畢竟氣候變暖是這些極端天氣的根兒,咱們少開一天車、多省一度電,都是在給未來的極端天氣踩剎車。
其實千年一遇的暴雨變常見,不是咱們的錯覺,也不是概率在騙咱們。是氣候變暖改了極端天氣的基本情況,再加上城市化把影響放大了,最后才讓這些少見的事兒總出現在咱們眼前。與其糾結下次會不會來,不如提前準備好,咱們個人多懂點應對的法子,社會把防御設施升級升級,就算極端天氣真找上門,也能更從容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