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產業觀察組
來源:前瞻經濟學人(ID:chanyeqianzhan)
第一個倒在AI浪潮中的大學,出現了!
01
全球名校轟然倒塌
前幾天,一則新聞在全球頭條和社交媒體刷屏——世界三大頂級高級翻譯學院之一蒙特雷明德國際研究學院(MIIS),宣布2027年6月停招其唯一的研究生。
![]()
這意味著,“翻譯界的哈佛”轟然倒塌。
作為“全球口譯的最高學府”,蒙特雷在翻譯界如雷貫耳,培養出了無數的杰出校友。該校畢業生廣泛服務于聯合國、歐盟、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政治外交舞臺上的關鍵人物。在重要的國際會議和談判中,也經常能看到蒙特雷校友的身影。
對無數學翻譯的學生來說,蒙特雷幾乎是“終極夢想”。
然而,這樣一所頂尖名校居然也黯然離場,讓人有一種大廈將傾的悵然感。
表面看,蒙特雷的倒閉是因為深陷財務危機,但根源是已經招不到學生了。根據校方在2025年的公告,當前的注冊人數約為440名,不到最初設定的招生人數的一半。
人工智能是背后最大的推手。
有數據顯示,與純人工相比,AI翻譯效率提高近9倍,成本平均降低90%以上。例如谷歌翻譯支持108種語言互譯,采用Transformer編碼器+RNN解碼器的混合模型架構,日均處理翻譯量達1500億單詞。
就連一向被認為門檻很高的垂直領域,也相繼被大模型攻克。金融、醫療、法律等專業領域的AI翻譯,掌握了行業專業知識和語言模式,能自如應對跨境電商、多語種客服、國際會議同聲傳譯等場景。
這導致市場上需求的純人工翻譯崗位急劇下降。
![]()
時代浪潮之下,國內一些高校也無法獨善其身。
2020-2024年,全國約120所高校調整專業,占開設院校的20%。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雙一流”高校撤銷英語本科專業,北外、上外等頂尖外國語院校錄取位次暴跌(如廣東理科錄取位次從8827跌至22604 )。
換句話說,AI沖擊下,英語有可能成為第一個被AI淘汰的專業。
而上個月,一份關于人工智能產業的重磅文件發布,標志著國家層面對AI戰略的全面升級。屆時,不單單是翻譯行業,各行各業都將被重塑,一場史無前例的深刻變革正呼嘯而來。
02
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
8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文件。巧合的是,10年前,即2015年發布了另一份影響深遠的文件——《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
這兩份文件的命名極其相似,但“人工智能+”會比“互聯網+”產生更為猛烈的爆發力。
在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政策前,不妨先回顧下“互聯網+”帶來的震撼與顛覆。
我國的互聯網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1999年前后,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網易、攜程、盛大、京東幾乎全部是在這段時間誕生。這個時期,中國互聯網的基本模式成型:“門戶+社區+電商+社交+游戲+文娛+搜索”,并引領超過20年的浪潮。
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移動互聯時代,“互聯網+”思潮席卷全行業,傳統的工業、制造業、餐飲業、建筑業、醫院、科研等行業利用互聯網實現升級改造。最狂熱的時候,“用互聯網思維把每個行業都重做一遍”成為業內信條。
于是,互聯網+短信有了微信、互聯網+打車有了滴滴、互聯網+外賣有了美團、互聯網+娛樂有了快手、B站、抖音……在風起云涌的細分賽道上,新一代的獨角獸肆意生長,逐漸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巨無霸。
可以說,“互聯網+”徹底改寫了商業模式,幾乎沒有不受互聯網影響的行業。那些沒有主動融入時代大潮的企業,都不可避免遭受猛烈沖擊;而先行者的優勢卻成就了一批企業,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和無盡的財富。
如今,2025年像極了2015年。
只不過,“人工智能+”比“互聯網+”的顛覆將更寬廣,影響將更深遠。如果說“互聯網+”讓效率提升了3倍,那“人工智能+”可能會把這個數字變成10倍。
與以往發布的任何一份人工智能政策不同,新文件清晰地標注了3個關鍵的“里程碑”,也就是三步走的時間表。這意味著這不是一個遙遠的規劃而是截止日期清楚的“軍令狀”,它會迅速拆分成各級政府、國央企的首要任務,立刻執行:
1.到2027年,AI要和關鍵領域深度融合。新一代的智能終端、智能體的普及率,要超過70%。這就意味著,兩年后,AI工具可能會像今天的智能手機一樣普及。
2.到2030年,AI要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智能設備普及率超過90%。它意味著智能經濟將與傳統支柱產業并肩,甚至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AI將深度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毛細血管。
3.到2035年,我們要全面進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時的AI,將像今天的水和電一樣,成為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雖然“人工智能+”的潛力已經被大部分人感受到了,但它的核心價值還沒有被完全發揮出來,導致難以捉摸它的深度。
這與2012年移動互聯網萌芽時代很像,當時距離蘋果推出iPhone已經過去了5年,不過大家仍不明白為什么要把直板的諾基亞換成智能手機。但隨著APP功能的進一步挖掘,智能手機生態被極大豐富,核心價值得到肯定。
而新文件提到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智能原生”,這將是“人工智能+”最值得關注的核心價值之一。
![]()
“互聯網+”催生了平臺經濟,“人工智能+”則將催生出更具顛覆性的“智能原生”生態。該概念指從產品設計、技術架構到商業模式均以人工智能為底層驅動力的系統或企業,沒有AI則產品本身不復存在。
換句話說,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是APP,而智能時代的入口則是直接理解用戶需求的智能體。流量分配邏輯將從“平臺中心化”轉向“以用戶意圖為中心”,引發新一輪的產業洗牌。
趨勢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像涓涓細流,我們不一定能察覺到,等察覺的時候已經是驚濤駭浪。“人工智能+”正處于這個關鍵檔口。
03
“人工智能+”時代,
城市崛起的下一波浪潮
不僅是各行各業,城市格局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互聯網+”時代,一批城市抓住歷史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深刻改寫了中國城市競爭格局。杭州依托阿里巴巴成為“電商之都”,深圳憑借騰訊和完整的硬件產業鏈成為“創新之城”,北京坐擁百度、字節跳動等巨頭成為“互聯網中心”。
“人工智能+”時代也同樣如此!
不過,新時代下,城市競爭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算力、數據、算法取代流量成為新生產要素,頂尖AI人才成為稀缺資源。前瞻認為,有兩類城市能夠占據先發優勢:
一類是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實力,另一類是擁有強大的應用創新能力。
北京、上海等坐擁頂尖高校與科研院所,是大模型等底層技術的創新策源地,吸引全球頂尖AI人才,主導基礎理論突破和核心算法創新。而深圳、杭州、蘇州等憑借深厚的制造、電商和生物醫藥產業根基,擁有海量數據與豐富場景,能快速將AI技術轉化為產業解決方案,實現規模化應用。
![]()
還有一類城市有望成為黑馬。
這類城市或許在整體產業規模上不占優勢,但往往依托本地特色產業基礎或科研優勢,在特定AI應用領域構建起難以替代的競爭優勢。比如,合肥依托中科大和科大訊飛,已成為全球矚目的“中國聲谷”;西安憑借航天產業積淀,在“AI+航空航天”等領域特色鮮明……
![]()
當前,“人工智能+”正處在從技術突破邁向大規模產業應用的臨界點,猶如2015年“互聯網+”爆發前夜,各個城市必須認識到這是重塑產業格局、實現換道超車的戰略機遇期。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