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性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在2025年初在的《自然》增刊上發布了《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報告。在這份“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報告上的數據顯示,我國有20余個城市上榜了全球科研城市的100強行列。該數據顯示,數據顯示,除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以外,南京、杭州、武漢、合肥、西安等省會城市是自然指數中研究成果增長最快的城市群體。從全國角度來看,全國科研城市前10強分別為:北京(1)、上海(2)、南京(5)、廣州(8)、武漢(9)、杭州(13)、合肥(15)、天津(18)、香港(19)和西安(20)。
湖北省會武漢市在這份榜單中表現亮眼,位列第9名,在國內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排在國內上榜城市的第5位。武漢為什么能夠排在全球科研城市的第9名呢?武漢的科研到底有哪些硬實力呢?武漢的科研起源與發展可追溯至古代漢水文明的科技萌芽,歷經近現代工業與教育體系的奠基,最終形成以光電子、生物科技等為核心的現代創新體系。以下是關鍵發展階段:古代科技萌芽(漢水文明至清末)階段;農業與水利技術?:武漢地區因水運優勢發展出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和水利樞紐工程,如早期的漢江堤防系統?,這使該地區形成了魚米之鄉,為科技的萌芽奠定了基礎。
![]()
冶金與制瓷?階段:張之洞在武漢創辦的漢陽鐵廠(1890年)作為中國近代工業起點,標志著我國對鋼鐵技術的突破?。近現代科研奠基(清末至1949年)階段;軍事與工業?:漢陽兵工廠(1891年)推動火器制造技術,漢口機器制造廠(1915年)發展機械工業?。?醫學與教育?:民國時期的武漢大學醫學院、同濟醫學院等機構奠定醫學研究基礎?。現代科研騰飛(1949年后)階段;?航天與生物科技?:1966年武漢參與研制了“東方紅一號”衛星,高校在生物科技領域的成果顯著?。?光電子產業的崛起?階段:1988年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成立,趙梓森團隊拉出中國首根光纖,孵化楚天激光等企業?。
?21世紀創新集群?的形成階段:形成了以“光芯屏端網”產業鏈,如長江存儲、華星光電等企業,并布局低空經濟、AI制藥等前沿領域?。當前科創中心建設階段:武漢2022年獲批全國科創中心,聚焦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如東風嵐圖、深中通道橋梁技術等成果?。國家對武漢的科研機構建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1956年成立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現包含7個獨立法人單位及多個國家級實驗室),重點開展巖土力學、地球物理、水生生物等基礎研究。1958年正式成立時已管理7個研究所,后經歷合并重組,已經形成了覆蓋自然科學多領域的科研體系。 ?
![]()
在工業技術突破階段:1955年掌握電子管收音機技術,1964年試制成功半導體收音機,1985年開發出彩色電視機。同樣是在1955年創建了武漢測量制圖學院(現武漢大學測繪學科),1956年開展航空攝影測量,1970年代形成全國重要測繪教育科研基地。在現代科研體系階段:截至2024年,中科院武漢分院已經擁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涵蓋病毒學、地質工程、地球物理等領域,并與多地政府建立科技合作機制。武漢的科研快速發展得到了國家科研資源的多重支持,還具體體現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實驗室及專項政策等方面。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中國科學院在湖北布局建設?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和?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神農)?兩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前沿研究提供支撐。在國家級實驗室?的建設方面,華中科技大學牽頭建成?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等3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覆蓋基礎研究到產業化全鏈條。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還牽頭或參與建設了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含5個獨立實驗室、2個共建實驗室),涵蓋巖土工程、精密測量等領域。 ?還組建了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等平臺聚焦光電信息、人形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形成了跨學科的研究集群。 ?
![]()
在政策與成果的轉化方面:通過“院省合作專項”等渠道,推動60余所科研機構與湖北企業合作,促成了214項院企合作項目,累計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430億元。中科院武漢分院系統還在“十四五”期間促成深地儲能技術、人體肺部氣體多核磁共振成像裝備等50余項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在區域創新網絡方面:武漢市企業研發中心建設聚焦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領域,2025年首批備案了75家企業研發中心,其中民企占比達到了85%,涌現出君集環境等專精特新企業。武漢科研到底有哪些硬實力呢?國家科技獎上表現突出?,成果轉化方面技術交易活躍?。
?國家科技獎表現突出?:2023年度李德仁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武漢單位牽頭完成的通用項目獲19項國家科技獎。武漢的實驗室體系完善?:擁有4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湖北實驗室產出24項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高速磁懸浮電磁推進技術等前沿突破。自主創新成果豐富?: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鈮酸鋰晶圓、首顆醫學遙感衛星、首臺掘爆機等“武漢造”技術相繼問世。 ??企業數量增長顯著?:高新技術企業達1.66萬家(2020年增長2.66倍),2024年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7%,對工業增長貢獻率超90%。技術交易活躍?:2024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600億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