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很難想象,作為三國當中的蜀國,經濟卻是最為發達的,蜀國的“直百幣”是魏蜀吳三國之間貿易的法定流通貨幣。蜀漢以三國實力最弱的國力,居然有如此堅挺的貨幣,并成為魏吳的外匯儲備堪稱奇跡。而魏吳兩國貨幣卻不為其他兩國的認可,不僅如此,直百幣甚至遠銷海外,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上亦有多處出土。也就是說蜀國的直百幣的得到了國際貿易上的硬通貨,而魏五銖和吳大泉都在本國流通,這一切都是諸葛亮的經濟戰。
蜀漢的法定貨幣是“蜀直百”。蜀直百說白了就是百元幣。這里的直就是“值”,意思就是一枚直百幣在市場上有一百枚銅錢的虛擬價值。這一貨幣價值得到魏吳兩國的認可。蜀漢在貨幣制度崩潰的三國時代復興了商品經濟,被歷代后世所認可。
![]()
實際上自黃巾起義之后,東漢的貨幣政策就已經破產,曹操后來雖然統一了北方中原地帶,但貨幣制度就已消失了近40年。曹魏政權建立初期沿用漢五銖,曹丕曾罷行五銖錢但不成功,使得曹叡復行五銖錢。魏五銖以五銖重量得名,可民間并不認可,百姓在魏亡前仍以谷帛交易為主。
而劉備入蜀之前,四川地區基本沒有貨幣流通,也是以貨易貨。但問題是,崎嶇難行的蜀地地形,迫切需要貨幣流通來發展經濟。而傳統五銖幣的重量大大增加了他們的負擔,造成交易效率的嚴重下降,況且四川地區有鐵無銅,當地的錢幣鑄造不能,嚴重依賴“外幣”這讓商販們苦不堪言。
![]()
劉備入蜀之后,為了解決“軍用不足”問題,劉備采納了劉巴的建議,發行了直百錢。這一舉措迅速聚集到了物資。史載:“數月之間,府庫充實”,的顯著效果,算是解決了劉備的燃眉之急,這是劉備從士紳集團那里直接掠奪財富,而之所以沒有引發經濟動蕩,就是因為劉備的投入直百錢的地方是“官市”,而非民間。
直白點說,就是讓富戶拿出從金銀,兌換掉劉備手上的直百幣,以便讓金銀再度收入成都庫府,從而讓政府擁有對市場的掌控權。朝廷再以信用保證直百的兌現能力,在政府有高度信任的前提下,蜀漢貴族對持有直百不會有太多疑慮。大幣和小錢雖然都是虛值,但執行起來差別很大。小錢可以在政府壓力之下強行兌換良幣,但直百在百姓無錢可掏的情況下只能兌換到寂寞。
![]()
直百錢在短期內的效果立竿見影,那么,如果從長期效果來看,也是成功的,原因就是蜀漢的經濟十分發達,資源流通遠遠勝于曹魏。蜀直百的穩健,來自于劉備政府回收到足以掌控市場的大量金銀。
連年征戰對偏居一隅的蜀漢國力是個重大考驗,但蜀漢經濟并沒有因此而崩潰。孫權曾經效仿劉備發行直百錢但和穩定的直百不同,孫權不斷地制作更高額的貨幣。最開始是大泉五百、然后是大泉二千、后面又是大泉五千。這就導致了東吳發生惡性通貨膨脹,而不是像蜀漢那樣一以貫之的維持固定貨幣。最后孫權沒辦法,只好親自宣布回收大泉系列貨幣。而蜀漢的幣值一直十分穩定,即使在劉禪晚期,也沒有因經濟凋敝發行大于百元的貨幣。蜀漢民生經濟也因此成為三國最穩定的一國。
![]()
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良幣會勝過劣幣。直百錢優勢明顯,價值穩定,因此也廣受各國人民的歡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時的國際貨幣。蜀漢一直堅持運營直百,再未發售更高面額的貨幣。直百的信用在經過時間的洗禮后不斷增強,成為三國人民都愿意使用和儲蓄的貨幣。
還有就是蜀漢的社會控制力非常強,比之前的東漢和同時代的曹魏東吳都要強,能夠控制住私鑄。當然這是因為蜀地得天獨厚,本身就有銅礦,而且冶煉鑄造非常集中。在這種情況下,蜀錢就值錢。
![]()
曹魏實行的谷帛貨幣制度,因為取巧偽造已經是普遍現象,爛到了不得不改用銅錢貨幣的地步,曹丕恢復銅錢制度是失敗告終的——曹魏的貨幣經濟要爛到什么程度,在221年魏文帝一度廢棄五銖,改以物易物,227年魏明帝又恢復五銖,還用漢代舊錢等。東吳在236年發行大泉,后又廢除,為此不得不大量用蜀漢直百,稱為“蜀錢吳用”。
而蜀漢直百幣之所以貨幣堅挺其背后有兩大物資保障,這就是蜀錦和蜀鹽。這兩大商品是直百幣核心價值的體現,蜀錦是當時貴族個人享受和外出撐場子的必需物品,而蜀錦是由蜀漢政權壟斷經營的。而這一技術,曹魏和東吳都無法復制,蜀漢當時要求所有人購買蜀錦時必須使用直百錢,就可以將直百錢與蜀錦掛鉤,采購商當時只能用25倍的銅幣兌換一枚直百。這同黃金石油和美元掛鉤的原理是一樣的。
![]()
錦的價值在絲綢織品中最高的,自古便有“其價如金”之說。在漢末貨幣經濟崩潰的背景下,蜀錦更是成為了代用貨幣的佼佼者。在諸葛亮的治理之下,讓紡織業規模體制化,國家產業化,諸葛亮認為蜀錦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蜀錦的對外貿易收入將是蜀國重要的財政收入之一。把工商業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物資的高度,諸葛亮是歷代第一人。
他在蜀漢地區實行“重本而不抑末”的政策,不僅允許官辦、商辦和個體家庭手工業等不同的經濟體從事蜀錦生產,他自己還親自動手在府邸的周圍種桑800株進行示范,號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養蠶,為蜀錦生產提供足夠的原料。為此還特別設立錦官,管理織錦。僅成都一座城市,聚集的織工就多達7.6萬人,直到蜀漢滅亡時,庫存的蜀錦綢緞依然多達20萬匹。
![]()
“要想富先修路”,諸葛亮為推動商業發展,開始重視與外界的交通聯系,他下令組織人力修復秦代川陜邊境的棧道,開山鑿石筑成山路,以供商旅通行,而且還開通了蜀地至貴州、廣西的陸路交通。由于交通開始便利,蜀國對外貿易局面煥然一新,蜀錦的銷路也更為廣闊,不僅行銷魏、吳兩國,甚至還通過東南水路和陸路遠銷至東南亞及西亞諸國。靠著蜀錦的出口,蜀漢政權獲得了大量的貿易順差。
除蜀錦之外,還有就是煮鹽。四川煮鹽早已有之,四川某些地區地下水鹽量較高,用火相煮即可出鹽。再就是大力開鹽礦,當時蜀漢已經有了適合長距離運輸的大粒鹽。對此之下,曹魏的青徐海鹽河東鹽池皆黯然失色。
![]()
和蜀錦一樣,蜀鹽也在蜀漢被體制化管理。早在劉備時代,蜀漢就開始設立“鹽府”作為制鹽業的管理機構。在劉備與諸葛亮的不斷關注下,井鹽生產興旺,“利入甚多,有裨國用”。當王連擢升為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后,仍然“領鹽府如故”。鹽業毫無疑問也是蜀漢對外貿易盈利的重要產業。諸葛亮通過薅各國的羊毛的方式來滿足蜀漢的國防開支,極大地緩解了蜀地民眾的壓力,也就此創造了一州戰九州的奇跡——畢竟九州都在背地里資敵。
為了抵御蜀錦對本土絲綢的沖擊,曹丕帶頭抵制“蜀錦”,支持國貨,但效果并不理想,而大量的走私又導致國家稅收流失。等曹睿上位后,就徹底放開蜀錦貿易。至于東吳,人家一開始就是自由貿易。孫權自己就喜歡沒完沒了的給部下賜蜀錦。
![]()
蜀漢卻把皇帝年號鑄于幣上,屬于歷史首次。在信息傳播較差的古代社會,這種新錢不僅可以幫助市場分辨錢幣源流,還可以讓邊陲地區知道些許朝廷的變化。新幣在無形中成為了一種王化宣傳,引發后人效仿。
蜀漢政權雖然最早亡國,但直到南梁時,蜀地百姓仍在使用不同紋樣的蜀直百,由此可見民眾對直百價值的認可度,遠遠超越一般人的想象。一枚小小的錢幣,凝聚著皇漢最后的精魄,見證著漢族百姓對漢朝最深沉的緬懷。
![]()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