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文燁豪
編輯| 王 潘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
甘孜瀘定的“手掌路”,在外界眼里,是川西眾多景觀之一——之字形的道路貼山而鑿,密得像攤開的手掌。游人拿它當背景拍照,作為游歷高原的象征。
山給了人們風景,也制造了阻隔。
對當地人而言,手掌路不是風景,而是平凡的生活。孩子上學、老人就醫、農戶背著松茸或牦牛肉去集市,都要途經這條路。雨雪一來,路途濕滑,一旁便是幾十米的落差。
在這里,或是很多類似的地區,所謂“到達”,是一件昂貴的事。貨物運輸,人背馬馱,往返要數小時甚至一整天;輸電線路等待檢修部件,“最后一公里”往往亦是最貴的一公里。
這是一種常態化的地理困境。中國近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交通的裂隙并非孤例,而是常態——山的沉重、路的艱難與人的需求,常常被放在同一個命題里。
也正因此,地形復雜,需求真切的甘孜,成了低空運載的天然試驗場——面對電力搶修、應急救援、山地運輸等場景,能不能把東西送到,往往決定著事件的進程,乃至于其存在。
這或許亦是大疆把目光落在這里的原因。
9月11日至12日,大疆以“甘孜天路——大疆運載無界之旅”為名,在甘孜瀘定,開展了一場深度媒體交流活動。
![]()
活動中,既有著無人機政策專家、當地行業及一線用戶的分享,亦有實地飛行演示——相比在城市場景“錦上添花”,在這里“雪中送炭”,或許更能讓人看清運載無人機的分量。
從“手掌路”到“天路”
瀘定縣腳烏村,2000余人口,800多戶,從縣城望去,幾乎懸在山的另一邊。前述那條崎嶇的“手掌路”,幾乎是這里與外界唯一的通道——村民出行、物資進出,全系于此。
如今,這條危險的路,逐漸被另一條路所取代。
這是一條看不見的“天路”,由無人機在半空中開辟,懸在山河之間。
實景演示中,隨著槳葉起轉,空氣像被切開。大疆FC100運載無人機掛載著絕緣子抬升,快速越過峽谷,穩穩落在對岸——電力工人原本要數小時背運的物資,被安靜放下,幾乎沒有擺動。
在當地居民看來,這番演示并不是“炫技”,而是他們熟悉的現實。在瀘定,低空運載并非只服務于電網作業,亦逐漸進入更瑣碎的日常。
瀘定縣里,設立有固定無人機起降點,當地郵政人員如今每天都會放飛FC100,把一兩個小時的郵路壓縮到十幾分鐘,將包裹送到山對面的腳烏村。
而那片“無人機場”,就像公交站一樣,悄悄嵌入了人們的生活。
據悉,為了適配更多復雜環境與需求,相較上代產品,FC100的槳葉直徑、電機功率密度被進一步提升,四個槳葉可輸出三百余公斤拉力,可承載 80 公斤貨物。
可靠性方面,FC100 配備了電池低溫保溫、雙電冗余設計,并疊加激光、毫米波、視覺三重感知等技術。而即便在高空出現意外,亦有降落傘系統將墜落速度壓到六米每秒——接近一個成年人從桌子上跳下的沖擊。
這些升級,讓FC100更貼近行業應用所需的工具屬性。但技術本身,并不等于產業,低空經濟和運載無人機從單點走向規模化,仍有賴于更多的確定性。
而這種確定性,正在不同用戶的故事里,被逐漸驗證。
低空運載,醞釀“鐵路時刻”
很多時候,需求總在敘事之前。
小宋,00后,六年飛手。他的職業選擇,除卻對無人機的熱愛,亦始于家鄉秭歸縣的臍橙。
同為山區,那里的運輸邏輯曾經極其原始——背夫把一百多斤橙子扛在肩上,翻越陡峭山路,一天往返不過幾趟。豐收季節,果實堆積在村口,運輸成為比種植更沉重的負擔。
當大疆的農業無人機進入秭歸,局面開始反轉。運輸成本被直接減半,原本靠肩背的“背橙客”轉型成飛手或采果工,收入隨之提升;荒地重新被種上橙樹,年輕人回鄉創業。
![]()
對小宋而言,這不是一臺機器的升級,而是整個鄉村生產關系的重組——一條看似微小的飛行路徑,改變了產業的走向,也改變了人們與山河的關系。
類似的故事正在復制。隨著低空經濟蓬勃發展,飛手培訓學校學員迅速擴大,退伍軍人、返鄉青年和個體創業者進入賽道,電力、郵政、應急部門越來越多地把無人機納入常態化工具——原本依賴人背馬馱的行業,運力邏輯正被重寫。
只是,這并非坦途——技術發展的路徑從來不會筆直,往往要在現實的“摩擦”里試錯、修補,再往前。
即便是如今四通八達的鐵路,在19世紀時也不過被視為昂貴的實驗——鋪設一公里鋼軌的成本高得驚人,村莊擔心牲畜受驚,馬車夫則把它當作威脅。但當列車駛過鄉間,將一周的路途縮成兩天,人們看到了價值,新的場景、體系也隨之生長。
今天的運載無人機,也處在類似節點——其能越過峽谷,也能送抵山村,改寫人背馬馱的舊路,但要成為常態,還需要管理、成本、運營、執照等一整套新體系來承接。
對此,大疆運載銷售負責人金昊用了四個詞來解答:全面、可靠、普惠、合規。
全面,意味著一機多用,從電力巡檢到救援和郵政都能覆蓋;可靠,是在極端環境下依然“必達”;普惠,是降低門檻,讓個人和小微企業也能進入;合規,則是整個行業走向常態化、規模化運營的前提。
而當視角從甘孜拉開,未來三到五年,低空運載的規模化場景將繼續擴展——從珠峰運氧氣,到長江送快遞,再到走出遠山的郵路,它要覆蓋的,不只是風景線,而是生存線,港口、礦山、工地與城市緊急物流或許都會成為它的落點。
此外,除了基礎運輸功能外,運載無人機亦被賦予了更多可能,比如搭載專用X光設備,為輸電線進行“CT檢查”;抑或是攜除冰機器人穿梭于線路之間等。
諸多場景、應用,漸漸勾勒出低空運載從概念走向產業的確定性。大疆的角色,也從設備制造商,走向低空運載體系中的多元角色。
正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系統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王英勛強調:“過去無人機更多以航拍工具被大眾認知,如今它早已超越‘新奇玩具’或‘輔助工具’的范疇,正逐步成為驅動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
某種意義上,無人機正在驅動新的產業革命:替代了高風險、低效率的人力勞動,而人則轉向飛手、調度、維護,從而構成新的職業階層。這并非非此即彼、“人機對立”的零和博弈,而是一場涵蓋產業轉型、融合的“遷徙”。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