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加入果雪兒中醫媽媽公益俱樂部,
歡迎您參與果雪兒小中醫學堂系列活動
![]()
調理五法
一要背暖
二要肚暖
三要足暖
四要頭涼
五要心胸涼
中醫育兒經典《小兒病源方論》中提出的“養子十法”核心原則,體現了中醫“外養內調”的智慧。
一要背暖
護陽氣,防肺疾
經云∶其背脊三椎,六節兩傍,是肺俞二穴。若風傷于肺俞,使人毫毛卓立,皮膚閉塞而為病。其癥或咳、或嗽、或喘、或嘔噦、或吐逆,及胸滿、憎寒、壯熱皆肺俞受寒而得也。故曰背宜暖。
背部為“督脈之所過”,督脈主一身之陽氣,是人體陽氣的“總開關”;同時背部分布著肺俞等與呼吸系統密切相關的穴位。
若背部受寒,陽氣受損,寒邪易直侵肺臟,誘發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
日常可給孩子穿帶背兜的衣物或輕薄坎肩,尤其在睡眠時避免背部暴露或汗濕后受涼。
二要肚暖
護脾胃,強根本,促消化
俗云∶肚無熱肚,肚者胃也。胃為水谷之海,若冷則物不腐化,腸鳴腹痛,嘔吐、泄瀉等疾生焉。經云∶胃熱則消谷善饑,所以能飲食也。故曰肚宜暖。
腹部是脾胃等消化器官的“居所”,小兒“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尚未完善,對寒邪極為敏感。
腹部受寒會導致脾胃氣機不暢,引發腹脹、腹瀉、嘔吐、食欲不振等問題,長期則影響營養吸收與生長發育。
睡覺時可用肚兜或薄被覆蓋腹部,尤其在秋冬季節; 避免孩子進食后立即洗澡或吹冷風;飲食上忌生冷寒涼(如冰飲、西瓜),可適當食用山藥、小米粥等溫補脾胃的食物。
三要足暖
通經絡,固體質,強免疫
經云∶其足陽明胃經,乃胃經經絡之所主也,故云寒從下起此之謂也。故曰足宜暖。
“足為三陰之始,三陽之終”,足部是人體經絡的起始與匯聚之處,與臟腑功能緊密相連。小兒足部皮膚薄、血液循環較差,若足部受寒,寒邪可通過經絡傳入體內,影響全身氣血運行,導致抵抗力下降。
可以為孩子選擇透氣、保暖的襪子,避免光腳在冰涼地面行走;睡前可適度用溫水泡腳,水溫38-40℃,時間5分鐘左右。
四要頭涼
散陽氣,清虛火,防上火,防煩躁
經云∶頭乃六陽之會,諸陽之所湊也。頭腦為髓之海,若熱則髓溢汗出,或顱囟腫起,或顱囟開解,或頭瘡目疾。
故云頭無涼頭。故曰頭宜涼。
頭部為“諸陽之會”,是陽氣最旺盛的部位,且小兒頭部血管密集、散熱能力強。若頭部包裹過厚,易導致陽氣郁積不散,出現煩躁不安、面紅、出汗過多,甚至誘發高熱、驚厥等問題。
兒童頭部散熱占體表散熱的1/3,過度包裹頭部反而增加不適感。
日常一般無需給孩子戴過厚的帽子,僅在寒冷戶外或風大時佩戴輕薄透氣的帽子;室內溫暖時可免冠,保持頭部通風;若孩子易“上火”,可適當飲用菊花、金銀花茶(需淡泡,避免過量)。
五要心胸涼
疏氣機,寧心神
其心屬丙火,若外受客熱,內接心火,則內外俱熱也。其癥輕則口干舌燥腮紅,重則啼叫驚掣。故心胸宜涼。
心胸部位對應心肺,心屬火,喜涼潤而惡燥熱。若心胸部位衣物過厚過緊,易導致氣機郁滯、心火上炎,出現煩躁哭鬧、多汗、睡眠不安、口唇發紅等癥狀,甚至影響呼吸與心神安定。
心胸部位寬松涼爽,能保證呼吸順暢,避免胸部受壓影響肺功能,同時減少汗液刺激皮膚,提升孩子舒適度。
平時可以選擇寬松、透氣的衣物,避免領口過緊或衣物層數過多;睡眠時不要給孩子蓋過厚的被子壓在胸部。
注意:
1、“三暖二涼”的核心并非絕對的“暖”或“涼”,而是“按需調節”。
2、“三暖”(背、肚、足)針對小兒生理上的“薄弱環節”,是抵御外邪、保護臟腑功能的關鍵; 要避免過度保暖,“裹成粽子”會阻礙活動、降低免疫力,甚至引發捂熱綜合征。
3、“二涼”(頭、心胸)則順應小兒“純陽之體”的特性,避免陽氣郁積,維持氣機通暢。
4、要注意個體差異,體弱或過敏體質兒童需靈活調整。
![]()
果雪兒少年兒童中醫啟蒙,依托北京師范大學相關課題組成果,依托中醫藥大學專家資源,提供幼兒園等機構端合作課程服務,以及提供家庭端親子中醫蒙學繪本課程服務:親子中醫少年班(中小學生線上1年)、親子中醫兒童班(8歲前線上3年)、親子中醫游戲班(幼兒線上1年);親子蒙學誦讀班、少兒經典班;親子中醫夏令營(線下走進中醫藥文化景區)、親子中醫冬令營(線下走進中醫藥大學);《論語》一對一、傳統家訓家風家教課堂等。
咨詢聯系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黃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