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后,阿詩瑪變成了回聲,你怎樣喊她,她就怎樣回答”。
她離開25年了,人們從未停止對她的懷念。
![]()
楊麗坤在人間留下了一個傳說,她是人們心目中“美”的化身、“善”的具象,她就是“金花”,她是永遠的“阿詩瑪”。
一生只拍了兩部電影,卻給億萬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在電影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之前寫1962年評選的“22大影星”名單,大家討論得十分熱烈。
有朋友提出,金迪、謝芳和祝希娟等幾位當時還很年輕的演員,都是僅憑一部電影就入選名單,同等條件下,楊麗坤也十分優秀,為什么沒有她?
這篇文章,我來我看見就說這個話題。
![]()
楊麗坤被王家乙導演選中出演《五朵金花》,是在1958年,那一年她才16歲。
電影于1959年上映,轟動大江南北。
1960年,憑借“副社長金花”這一角色,楊麗坤獲得埃及開羅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鷹獎。
楊麗坤,是第一位在A類電影節上獲獎的內地女演員。
不僅如此,《五朵金花》還在46個國家和地區放映,創造了當時內地電影海外發行的紀錄。
楊麗坤和她主演的角色“金花”,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
評選“22大影星”的動議于1961年提出,1962年正式公布名單。
按照普通觀眾的想法,楊麗坤理應在考慮范圍之內。
如果能夠入選,她將會是最年輕的“影星”,比1938年出生的祝希娟還小4歲。
但是有一個問題。
當年的評選,22個名額是分給四大電影制片廠,由他們推薦人選。
而當時的楊麗坤,是云南省歌舞團的舞蹈演員,并非專業電影演員,不隸屬于任何一家電影廠。
“廠籍”,是個很高的門檻。
![]()
謝芳和祝希娟,也面臨這個門檻。
謝芳當時還在武漢歌舞劇院,祝希娟的單位是上海青年藝術劇院,她們倆,同樣不是四大制片廠的演員。
謝芳得以入選,是占用了北影的名額。
面對北影內部的反對意見,發掘了謝芳的崔嵬前輩站出來說,寧愿自己不上,也要讓新人謝芳上。
祝希娟的名額是上影廠的,是本來已經入選的劉瓊前輩,讓出了自己的名額。
這兩個大廠的名額相對較多,上影廠8個、北影廠7個,還有很多好演員都沒機會。
![]()
《五朵金花》是長影廠出品,楊麗坤如果參選,就應該用一個長影的名額。
長影廠只有4個名額,最終入選的四位明星是龐學勤、張圓、李亞林和金迪。
龐學勤和張圓都是前輩,不能比。
李亞林和金迪主演的《我們村里的年輕人》,與楊麗坤的《五朵金花》一樣,都上映于1959年,反響熱烈。
跟謝芳、祝希娟和金迪參選時的代表作品相比,《五朵金花》只是一部輕松的喜劇,即便人靚景美,它的“思想性”是不占優勢的。
![]()
雖然在最美的時候沒有“明星”的稱號,楊麗坤和她飾演的“金花”、“阿詩瑪”,早已深深烙印在觀眾的心中,永不磨滅。
本文為我來我看見原創作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